【认知失调】
来看看理论性的定义——
认知失调,又叫做认知不和谐。
英文名 (Cognitive Dissonance)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这个理论属于心理学范畴,由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当预言失灵》中提出来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很简单举个例子:你很清楚吸烟有害健康,却控制不住自己拿烟点火的手;你明白定时锻炼身体有益身心,却每每起不来床;你晓得学习时间应该专心致志,却总管不住刷朋友圈微博玩游戏的举动……简直数不胜数,总而言之,明明我知道干这件事儿对我最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颤抖的双手,选择干另一件连我自己都觉得不是那么好的事儿。
认知失调是天性使然,我们的天性就是用直觉去思考,是短视的,是跟长远利益有偏差的,是完完全全从短期利己出发的。
其实也很好理解,在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眼前利益能够保证我们尽可能先存活下来,多存活一分钟一秒钟都是头等大事,所以我们每个人时时都会面临直觉与理性的天人交战,也就是我们几乎总是处于认知失调的威胁之中。
作者认为认知失调是根植于人类进化历程当中的天性,那些控制不住的想法、欲望,是短期的眼前利益的表现,属于关乎生存灭亡的头等大事,尽管在处于现代文明的我们看起来挺扯淡的,有那么严重么?!若是了解人类进化史就明白了。下面会讲到。
【理性的力量】
老人常说的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哩,有点自夸经历丰富。确实,有很多事,光听别人说往往很难感同身受,白岩松曾说:感同身受这个词,针不扎到你身上是永远也不了解有多疼。所以,该经历的还是得一步一步去趟。像唐三藏取经般,既乘不了云也驾不了雾,只能脚踏实地一个脚印一座山一件袈裟一条河的前行。
但作者指出,还有很多事,即使亲身经历过,也不一定必然明白。
书中举了个栗子——
一个很有意思的思维实验,给出一组数字2、4、6,你想一个规律,比如说任意三个连续上升的自然数,让别人去猜,他们可以有N次机会用另一组数字来替代,问你符不符合你的规律,从而判断你的规律是什么。
很多人一看,就会用8、10、12来问你符不符合,当你说符合的时候他们就会宣称发现了规律,就是一级等差,且差值为2。当你告知他们不对的时候,他们会很疑惑,然后用2、6、18来测试,当你说符合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确定地告诉你,这次肯定对了,连续三个上升的偶数。
然后通过这个游戏反映出一个问题,每个人从自己的思维定式出发去推断问题,哪怕经历的是完全一样的事,也可能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
说实话,这个例子不够明晰和直观,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狗仔队爆出一张影像模糊的照片,然后不同的媒体就能百般解读肆意揣测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再比如,网络上一段视频,没头没尾的,人们就能不加分析的袒护他们认为的弱势一方,谴责在他们看来是施暴者的虐行……
世间万象,不可能都去一一体验经历一番,那又没有不需要亲身经历也可以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正确运用理性的力量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惯于用理性思考和深度思考的人,可以动用深度推理能力去分析利弊和本质,对于不确定的因素可以通过收集更多信息来弥补,可以尽可能真实和利用科学的工具去模拟虚拟的失败,从而避免在现实中受到那些显而易见的挫折。
它的意义在于既然我们明白了情绪和直觉化思考的弊端,又想要克服,那么理性就是趁手的兵器,帮助我们避免明显有逻辑问题的坑。
【先验假设】
再来看一个理论【贝叶斯法则】
通常,事件A在事件B的条件下的概率,与事件B在事件A的条件下的概率是不一样的;然而,这两者是有确定的关系,贝叶斯法则就是这种关系的陈述。
贝叶斯法则又被称为贝叶斯定理、贝叶斯规则,是指概率统计中的应用所观察到的现象对有关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即先验概率)进行修正的标准方法。当分析样本大到接近总体数时,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
有点枯燥啊~
那【先验假设】就是你判断当前事件发生概率的条件。书中的例子——
比如在幼儿园门口,一个孩子正在等他的爸爸妈妈,这时过来一个黄头发的小青年,破洞牛仔裤,戴着大金链,一把把孩子抱了,快步离去。此时你的头脑第一反应可能会是,遇到人贩子了。幼儿园孩子、黄头发、破洞牛仔裤、大金链、不说话抱孩子、走得很急,当一两个因素出现时,不足以让你失去理性,但当这些因素同时出现时,先验假设——这个人是坏人——在你心目中就成为了百分百。然后你就大摇大摆地去判断在坏人里,他是一个人贩子的概率,丝毫没有考虑过这个不是坏人的情况。
很显然这是一种偏见,通常把这种错估的先验假设叫做偏见。
有时候我们能认识到自己这种狭隘,有时候却根本毫不知情,所谓知己者难。
为什么呢?
因为要知道自己有偏见先得具备相关知识,有时很多知识的不完备直接导致了偏见不可见,因为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想不到偏见以外的可能性。
怎么解决呢?
要彻底消除各种偏见是不可能的,要尽量克服偏见,只有开阔视野,多积累正确的知识,多使用科学的、有逻辑的思维工具。
【认知失调的原因】
简而言之,地球存在了亿万万年,而人类进化史却如同眨眼瞬间般短暂,更何况现代文明了,所以,绝大部分人类的大脑受存续年数久得多的源自基因的远古模块的影响更强大,虽然进化使得大脑更新替换,可限于时间往往改良的部分还比较少,导致我们经常做出非理性的不符合长远利益的事情来。
我们说某些人更为理性,更为自律,其实是说这部分人的大脑改良部分更多,改良得更好。
我们的理性大脑不完善,情绪大脑的掌控实在强大,要不平庸者总是多数,真正狠下心磨练自己的人少之又少。即使非常理性的人也难免偶尔做出冲动的行为。改变的方法即:利用一些外部机制和方法“迫使”或“强制”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趋向于目标一致。
作者总结的很经典:人为地将两个大脑的目标调成一致,就能让自己的“毅力”回归。其实再想想,那是毅力吗?那分明就是利益。(在这里学到东西一定要去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状态)
对啊,是“利益”。
就拿我跑步来说,17年夏天连续跑了近五个月,然后忘了什么原因停止了,后来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安”,在十月下旬又接着跑起来,跑到过年前又止步了,接着做了个重睑小手术,又耽搁了快四个月时间,在六月初重新迈步,直到现在。跑步这件事,中间一停留再开始需要花费适应的时间比较长,得耐心等身体慢慢适应,当然,想一下子就跑得往常状态是没可能的,得循环渐进着来,我现在就处于适应状态,如果不想受伤的话。我看到了跑步的益处,也坚持了有数月,可为什么说停就停了?不跑步的时候,心里难免忐忑,毕竟身体已经形成了模糊的印象,但还不够深刻。可见,我还是没有彻底的认识到这件事对我的“利益”。
【为自己辩解】
上面讲了理性大脑多么好,可接着作者揭了理性大脑一个底——“裂脑人”的例子。由此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的理性大脑非常善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立即的、看上去合理的解释,甚至于为了“自圆其说”而编造一些理由来让自己相信确有其事。
其实,这个结论让我想到了“秘密”这部电影,有同名书,也称作《吸引力法则》。就是构造一些片段“欺骗”大脑,让大脑的波段和宇宙同步,最后梦想成真,当然我说得太过简陋。有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为自己辩解就是找理由的过程,然而很多真正的理由,未必在明面上的意识触及得到的地方。作者举了买房买车不工作的例子,说给自己听的借口也许和深层原因大不同。如果自己意识到又不想承认事实,难免会感到痛苦的情绪,也许就会另外找个更强大的理由以抵消认识的痛苦。
只要还能有一个理由支持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人们总能找到它,并将其当成是最重要的依据,对其中的重要细节谬误忽略不计;而对那些不利于自己的理由,哪怕是更直接、更值得信任的证据也宁可选择充耳不闻,若是发现一点点丝毫不影响论证的瑕疵更是会揪住不放。
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解决情绪大脑】
办法总比问题多。解决情绪大脑,作者给出三个建议:
一、首先就是培养习惯。就像人体的协调性一样,所有东西都需要多多使用多多操练,才会变得更加好用和强大。
二、其次是双手互博。学会常常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哪怕最终正面自己还是正确的,那么至少你也知道了很多“如果错,为什么会错,会错在哪里”这样的知识,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最后是摄取更多正确的知识。之所以我们克制不了自己,我们的自制力低下,并不是因为我们没用,而是不懂得更多正确的知识。很多人说“我都懂”,在很多时候是陷入了上面说的“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没懂”的陷阱。
更多正确的知识加深对事物的认知,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找到其中的强关联,让自己看的更透彻更长远,获得更多对抗短视诱惑力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