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大学毕业,离开了这个待了四年的地方。每次听别人说羡慕我在杭州,我总会冷不丁的来一句:杭州夏天热,冬天冷,这天堂气候不好。
在杭州的时候,我也去过不少景区,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温度,因为那伴随着汗水和孤独的味道,还有成长的躁动。
最冷的冬天
杭州的冬天对我来说是刺痛的。
它的寒冷不同于北方,北方是风大,多穿点就好,这儿是湿冷,先把你的衣裳打湿了,再把寒渗进去,冻到骨子里。
之前并不觉得杭州冷,因为我都待着寝室里吹暖气,但从大三那年,我入驻自习室备考研究生开始,那之后的每个冬天,我都印象深刻。
自习室没有空调,只能关紧门窗避寒,但无济于事,每天双脚都冻到失去知觉,走路的时候,像两条假肢在机械的移动。洗澡的时候发现腿上都是血点子。
一冷我就想吃东西,加上一个人备考的苦闷和孤独,我无节制的吃着,仿佛吃饱了,就可以熬过去这一切。
那个学期,我胖了15斤,回福建老家的时候真的叫亲妈都认不得了。妈妈很吃惊,责备我一点不知道节制,虽然有些愧疚,但家乡的温度悄悄的融化了我在异乡冻结起来的冰。那个寒假,我一边在妈妈的督促下减肥,一边想了很多。
在学校我总是习惯一个人,觉得更自在,也不用和别人磨合。觉得自己像块冰,害怕与别人碰撞的火花,会把自己融化。自习室就像一个冰窖,在那里,我可以很好,很安全的保护自己。
可那个学期,杭州真的太冷了,除了睡觉,我几乎没回寝室吹过暖气。是外在的寒冷,也是心里的孤独,我觉得身上的冰越来越厚,像是掉进了冰的深渊,空气寒冷到窒息。寒假在家里,我时常会想,我不想回杭州了,那儿太冷了。如果那个时候,哪怕有一束光照进我的世界,可能我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畏惧。
开学的日子终究还是来了,我有了个一个决定:我要去找其他考研的人,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我要和他们一起,我不想在忍受孤独了。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考研,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隔壁班的一个妹子。就这样我找到了一路同行的伙伴,而她的出现也照亮了我的生活。
冬季转夏
大三转大四的暑假我没有回家,和研友在学校外面住宾馆,那年杭州开G20峰会,车辆只许出不许进,外地人大都回家了,街上的店铺因为禁止堂食都关门了,偌大的杭州城像座空城一样。
我们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小房间连着厕所,一张大床,一台电视(整个暑假都没开过)。研友好动,就买了个小桌子,坐在床上看书,我就在放电视的桌子那儿看书。看累了就聊聊天,聊完了继续看,从早到晚,几乎天天如此。整个暑假我们聊了很多,关于高中的事,男朋友的事,我很感激她,愿意和我分享那么多,也是那个夏天让我们成为了知心的朋友。
有一天,我闷得慌,可能是前阵子高强度的学习让我有些吃不消了。看到我的样子,快中午的时候,她把自行车从学校骑过来,说要带我去吃好吃的,我有点纳闷,店都关了,除了食堂,还能吃啥。
那天很热,我坐在后座上,一只手搂着她的腰,能感觉到她出了很多汗,骑了半个小时左右,到了市中心的商场。原来,她要带我去必胜客,原来,商场里的店铺还开着。暗暗感叹她的聪明。那顿我们都吃嗨了,也吃撑了,最后是走着回来的,那天,杭州的太阳很烈,可我觉得很舒服,她像一杯凉茶,消退我所有的焦灼。
那是我记忆中最热的夏天,但那时的心却是最静的,仿佛杭州的烈日把我的烦恼连同汗水一起蒸发带走了,那时的杭州像座空城,可我和她的回忆却满满当当。
不再寒冷的冬天
大四上学期末,考研备战进入尾声,我的考研战队也在不断扩大,从原来的两个人,到后面的四个人。
从学校到考点要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于是我们决定考试期间就住在考点附近的宾馆里。房间里有三张床,我们就把床拼到一起,四个人一起睡。考试前一天,我紧张到睡不着,暖气把我的脸吹的滚烫,习惯了杭州冬天的冷,我竟有些吹不惯暖气了。后来也不知过了多久,听着两侧浅浅的呼吸声,我的心慢慢静下来,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她们三个在一个考点,我的考点离她们大概15分钟的车程,所以我们都是一起出门,分开打车,晚上再回宾馆汇合的。考试第一天结束后,我查了一下,步行大概35分钟就能到宾馆,就打算自己走回去,但不知怎么的,我竟然迷路了,被导航带到了一个黑漆漆的巷子,前面有个高架桥,可路是封上的,后来七拐八拐,走了一个小时都没找到宾馆,在无人的大道上,吹着寒风,突然想起来那天是圣诞节,就更失落了。
渐渐的,脚又冻得失去了知觉,不禁想起去年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突然,手机响了,耳边是研友焦急的声音:“你怎么还没回来,去哪儿了?我们都等着你呢。”
可能是冻傻了,我楞了一会儿,开玩笑的说:“没事儿,我犯傻迷路了,马上就到。”
通完电话,我紧紧攥着手机,感觉像个暖手宝一样,我冰冷的手仿佛又有了知觉,于是一路快走,向宾馆奔去。
回到宾馆,研友塞给我一个苹果,一条德芙,那是她们回来的路上特地去水果摊和超市买的。
吃着苹果,和她们说说笑笑,那一刻,我知道,寒冷的冬天真的过去了。
现在,我离开杭州,即将到另一个城市读研。但这座城市的温度会和我躁动的青春一起,永远刻进我的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