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天真的力量(2)
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
2019-7-21日:
题外话:
在整理好第一章放到朋友圈里之后,有朋友反馈说:听了第一集就听不下去了,逻辑混乱!关于这一点,我是这么看的:第一,有可能是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是混乱的;第二,你觉得人家讲的混乱,正好可以给你自己一个拨乱反正的机会呀。正所谓,人无完人,其实每本书也会出现一家之言的部分,我们只要自己做到在读得时候不要被带跑了、自己心里要清晰明白就好了。
例如:在书的P6中讲到:有句话叫“无欲则刚”,我说无欲就抑郁了,就更不像人了。深度抑郁的人,食欲没有了,性欲没有了,活着的欲望都没有了,你无欲了吧,刚了吧,死了!人死了就硬了嘛,硬了就刚了。
但是,在书的P35中又讲到:“急中生智”和“静极生慧”,前者是着急上火时迸发出来的东西;而后者是在极度安静无欲无求状态下迸发出来的东西,二者完全不一样。
【无欲则刚:刚是指公道原则,是顺其天道自然的一种正义,亦是顺其自然的一种坚持。人有七情六欲,要想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无欲则刚是提醒人们,即便有欲望,也要懂得克制,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是真正的“刚”。
无欲无求:无欲是指不被环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忧;无求是指不追求名和利,放下欲望。】
很多时候,著书人或讲课人会为了证明自己的一个论点常常会以偏概全或者偷换概念等等,这一点就是需要我们看书人或听课者自己能够甄别、区分的部分。
第二章 现在的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却很多
一、别把“道”和“理”混为一谈:
1、“道”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需要你用心去悟的;而“理”是看得见的。“理”,其实是个玉字边儿,古代雕琢玉石的时候,要顺着玉石的纹路,这个纹路就是理,顺着这个纹路治玉就比较省力。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就是引申为对人才的打磨——在打磨的过程中,要注意顺着他的心性打磨。因为打磨是人为的,而他本身所具备的那个纹路是浑然天成的。
二、干啥事都要“和于术数”:
1、“术”的繁体字是“術”,泛指谋生的技术或者职业。中国古代的择业标准是:选择这个职业不光是为了糊口,还要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比如一个演员的亲人去世了,但是今晚还要演出,那么,他只能先压抑自己的情绪,然后强颜欢笑地继续给大家做表演。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讲,这种行为非常好,也应该受人尊敬,但从医学角度来讲,他内心很痛苦,但还要装作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这对他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伤害,时间长了就会有病。
只是很多人会认为他追求的东西是一种成功,就算死了也无所谓,但是道家的观点是:生命是最宝贵的、不可替代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这就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问题。
“数”字里也有阴阳,一三五七九,奇数为阴;二四六八零,偶数为阳。这样你可以选择合适的日子、时辰、自己的吉祥数字来调整阴阳。比如,天亮了,你要出去、要拼搏、要奋斗,那就应该选阳的数字,火上浇点油,助推。但到了晚上,该休息了,需要收敛了,就要选阴的数字。因此,选择阴阳,是取决于你要做什么。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和于术数”,才能活得长久一些。
2、关于“内心高兴但是又要装”是怎样一种状态?比如,一个人在你面前跌到了,你特想笑,但是你又觉得不能笑,这样不礼貌不道德。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应不应该笑呢?
从本性来讲,你应该笑,这是因为,当你见人有所失若己有所得,见人有所不幸自己觉得很快乐的时候,说明你处于一种阴性负面的状态。你体内有阴寒、仇恨的东西需要流露和表达,正好有一个机会,你就把它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你的身体不正常的时候,你需要有一个表达的方式,不应该压抑。比如说当年齐达内在球场上选择一头撞向用恶毒语言骂他的人,拿了红牌下去了。所以,选择什么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怎么想的,也要看时间、地点和场合。
三、物无美恶,过则为灾——“食饮有节”:
1、当人碰到好吃、好喝的东西,会有发自本能的一种天然属性,他想要不停地吃、不停地喝,当然这是生物本能,只是这种吃法会成为我们所说的纵欲,就是放纵你的欲望,就好像男人见了美女一样,发自本能地想要,而且想多要。
而道家有一个理论,叫“取中”,不提倡纵欲,也不提倡压抑、禁欲,在禁欲和纵欲之间选了个“中”,叫“节欲”。这个节是什么?就是有节制或者有节奏的。并且这个节制或节奏是无法量化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来选择。道家讲究“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任何东西多了、过了都要出问题,食物没有好与不好,但是一旦过了量,超过了你的消化能力以后,就会造成灾难,故此要求“食饮有节”——就是要顺应天地、生物钟的变化。顺应生物钟的变化,就是要观察自己的饥饿程度。
2、“饥”和“饿”是不一样的。饥是胃肠空了;饿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想吃东西了。健康人会按时按点儿吃饭,但是不健康的人呢,到了饭点还不饿,胃还是涨得,如果继续吃东西,就等于在吃毒药。因为消化不及时,就会感觉心口窝那儿像堵了一个东西,下不去,所以,懂得养生的上古之人对吃饭和喝水都是有节奏有控制的。那些吃饭狼吞虎咽的人,都是欲望比较强,心火比较旺的人,严重的甚至会欲火焚身。
另外,古人在饮水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不渴不喝”,但是,现在人提倡不渴也要灌水,还要每天八杯水。其实,水是阴寒的东西,喝多了会坏事儿,就好像过去农村干活的牲口,干了一天活,出了一身汗,怎么喝水呢?是在水槽上面撒一层草料,当草浮在水面上之后,它一喝水,草就呛在鼻孔,于是就要抬头打一个响鼻儿,把草喷出去,这样就能保证它饮水有节,不得病。如果不加草料,渴了就一口气猛灌水,第二天准生病,这种情况老百姓叫做“炸了肺”。你看,连牲口都受不了的事儿,现在的人却天天做,广告人还天天做宣传。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形寒饮冷则伤肺”。在美国的餐馆,waiter常常会端一杯冰水放在你面前,你喝完之后会觉得冰冰凉、透心凉,很爽的感觉,可是,你想一想运动员受伤后怎么处理的?用冰敷。冰敷之后会怎样?没有感觉了,什么疼啊、痛啊、胀啊,都没有感觉了。所以,你在吃饭之前来杯冰水,吃饭时无论吃多少,就算吃撑了,也没有感觉了,这算是美国人的一种商业策略吧,所以美国人会有很多胖子产生,可是懂得养生的人,基本都是吃到七八分饱就不吃了,因为他有知觉,他知道饱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没有什么好药,只有贵药,因为只有适合你的才是好的,否则再贵,对你不适合也没有用。
四、起居顺应昼夜和四季的变化,你就能“走运”——“起居有常”:
1、“常”就是固定不变的变化的东西。说它不变,又说它变化,好像矛盾,其实不然。“有常”的反义词是“无常”,人死了叫做无常,人活着应该叫什么?有常,就是说人应该有固定的起居规律。“起居有常”,不是说每天就得几点起几点睡,而是说冬天、春天等各个季节应该几点睡几点起,这个规律是符合昼夜和四季变化的。
天地的运化过程有节奏、有规律,你跟着它走,就会走好运;你违背它,就会走背运、要倒霉。比如,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甚至包括东南亚地区,是没有冬天的,但是那里是有旱季和雨季的,这也有阴阳变化。在那里的人因为缺少了闭藏的过程,所以阴津、阴液的损失比较大,需要补足,就像广东人或香港人会经常煲汤,通过喝汤来滋阴。
一般来讲,很多长寿的人都生活在一些偏寒的地方,比如高加索一带,因为他们的身体有一个收藏闭敛的阶段,像动物一样会冬眠,因而会长寿。而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生活的人则表现出早熟和早衰的特点。就如同说,太热的地方,生命很快就会迸发出来,于是也就更快地看到生命衰落的过程。
2、规律是随着四季变化的。春天可以起早一点,夏天完全可以早起晚睡,到秋天就稍微收敛一些,等到冬天就干脆早睡晚起,睡懒觉。如果睡不着就需要找医生调理,就好像一辆车,光有加油没有刹车了,那是不行的,睡不着就是刹车有问题了,这就很危险了。
五、死在女人手里叫“妄”——“不妄作劳”:
1、“妄”,上面一个亡,下面一个女,死在女人手里叫“妄”,“不妄”就是说心里面没有那么多亢奋的浴火;这里的“作”与肾有关,“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本身是负债藏精、化精、生殖功能的器官,肾精是支持人活一辈子的物质基础,它是有限的,所以,“不妄作劳”讲的就是欲望不要太多,性爱不要过度的这种养生之道。其实,这一句是针对男人说的,因为《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还处于父系社会,属于阳性的男人的火比较旺,浴火比较重,而女人比较被动,属于阴寒、冷静类型。
2、放纵自己的欲望,最终毁掉的是身心的健康与安宁。
六、很多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1、“形与神俱”——既长寿,又健康。因为健康和长寿不是一回事儿,不健康的人不见得不长寿。有的人是药罐子,病病歪歪的,还一直活着;有的人很健康,有能力,又有精力,最后却“啪”地死掉了。所以,生命的质和量中间应该有个平衡。
西医判断人是否死亡,原来的标准是看心跳,现在的判断依据是“脑是否死亡”;而中医判断人的死亡标准是“是否有神”,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人虽然能吃能喝能做,但他的元神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尸走肉”。
上古之人一辈子都活得“形与神俱”,所以常常会是善终——叫做“欲知时日,无疾而终”。不像现在的人,常常痛苦的不行非要安乐死不可,甚至还不得好活,活着也很痛苦。所以,能够“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的人太少了。
七、没活到60岁的都叫“夭”——“而尽终其天年”:
1、“天年”,就是天赋予你的寿命,这个“寿”在古代是有特定含义的。六十岁一个甲子,叫“寿”,六十岁之前死掉的都叫“夭折”。
“寿”和“夭”是反义词。六十岁以后叫“寿”,八十岁叫“中寿”,“天年”是两个甲子,就是120岁,100岁叫“长寿”,120岁就叫“尽其天年”。这个“尽其天年”还得是“动作不衰”的,要是病病歪歪的、打着吊针、插着呼吸管活着,虽然有寿但没有质,也还是叫行尸走肉。
八、人为什么会夭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1、“浆”是古代的水,就是说喝酒跟喝水一样,现在人喝啤酒、白酒不就是这样的嘛;“妄”,这里就是引申为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想要就是由于被周围环境所诱惑着去跟别人攀比,那种被煽动起来的虚火,都是妄想。尤其是当你把这种妄想当成了注定,把不正常当成了正常,那么会夭折也就不足为奇了。
九、趁着酒劲儿做爱等于找死——“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1、人的体质先天禀赋是完全不一样的,差异很大,因而人的肾精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醉以入房”,就是趁着酒劲儿去做爱,古代很含蓄地将这种行为叫“房中”,一来因为酒能兴奋肝的气血;二来喝完酒以后感觉会稍微有点迟钝和麻木,可以持续。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在于如同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打开了水龙头,肾精流失了多少根本不知道,这对人体的伤害是最大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总结说“盖缘杯中物也”,因为他的子孙和李白一样,全都呆傻、弱智。
“醉以入房”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你觉得这一次比较愉快的话,下一次就会以更大的不愉快来作为代价,而且代价可能是终生的不愉快,因为这是一种典型的透支!所以,接下来的两句话就是“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意思就是亢奋带来的结果就是把你的精气神儿,也就是物质基础的肾精都给透支光了,那么,人的真气即我们的元气也就散掉了。
十、人没必要追求超凡脱俗——“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前面讲到肾精无节制地流失,叫“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说的就是人不懂得把自己的“神”调得和天地之间的节奏一样,只想要追求眼下的快乐,而长此以往下去是会伤身的,所谓“逆于生乐”。
2、人没有必要追求那种超凡脱俗的东西;身为一个普通人,寻求愉快,不一定要追求心跳加快的感觉。极致的快乐,往往隐藏在极静的状态中。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代人为什么读书读得那么愉快,现代人为什么读书读得这么难受?盖因现在很多人从来没有认真去琢磨一、两个简单的字,琢磨它里面所蕴含的巨大的人生道理和精神享受。
第二章的感受及问题:
最近在读《娱乐至死》,其中第四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那时人们的生活中还没有电,凭借着烛光或煤油灯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显然,那时的人们大多只能在拂晓和开始工作前的那段时间进行阅读,所以阅读的目的肯定是严肃、专注而明确的……书本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示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
现在社会什么都讲求快节奏、讲求速成,很多媒体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去“堆砌”或“新创”一些大家看不懂的、所谓“高、大、上”的辞藻来诱惑那些想要有所进步、有所提升的人,于是,原本应该严肃、专注的阅读被轻松、愉快的解读所替代,原本应该有的冷静、理智和逻辑被亢奋、狂热和无序所替代,原本应该进行自我分析的读者也被他人的讲解洗了脑,于是,在这种杂乱无章的情形之下,还会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桌旁来慢慢地琢磨和考量阅读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