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讨论,性本善or性本恶,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
由于人性的极其复杂,再加上基本都从观察和经验中得出结论,于是难免会受到局限,基本不具备严谨性和可验证性,也就很难谈得上科学。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这方面的讨论,对普通人没什么实用价值,也不具备指导意义。
那么,对于人性的探究有没有意义呢?当然有。今天我们就聊聊最大的人性——自利,以及亲子关系中结合人性自利的一些思考。
自利是人性中最根本的部分。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刻进基因里的。
人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是最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优先保证自己的生存和权益。譬如每个人的诞生,如果不是奋勇争先,稍微谦让一下可能就是另一个你享有生存的机会了。
有的人可能会举主动谦让,甚至牺牲自己以成全他人的例子。譬如孔融让梨,譬如见义勇为。
只是不同人注重和追求的利益不同,经过权衡,选择了自己更在乎的利益,或者长远来看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也许,已经不需要临时权衡,而是多次思考或实践形成的习惯性选择。
譬如相比较梨的大小,家长和亲友的赞扬更符合其自身的利益。譬如相比较人身可能遭遇的危险,社会的表彰和荣誉更符合长远的利益。当然,这只是譬如。
对人性首要自利的分析,并非腹黑。
自利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进步,还是个人发展,都有益无害。
无视人自利的天性,闭目塞听,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和社会进步。想想那十年的整体倒退就知道了,硬要把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人的利益之上。吃大锅饭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吃不饱饭。
在蚂蚁私塾蔡叔的解读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之深刻:
人人各为自己之私,又不妨害别人之私,可以说是私到极点,但同时也是公到极点。
既然人性首要自利,那么在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处理上,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和实践意义呢?
提到亲子关系,最经常被提及的一句话应该就是:血浓于水。意思是说,血缘关系在亲子关系非常之重要,甚至大于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你生下孩子,马上送其他人抚养,中间再没见过,成年以后,凭着血缘关系,你就想让他认你,孝敬你吗?
我就想问一句:凭什么?
亲子之间,是一种天然的弱依附关系。
“依附关系”是相互的。从出生到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孩子要生存必须依附于成人。父母老去,逐渐丧失自理能力的时候,也要依附于其他人的照料。
“弱依附关系”,是指并不一定非你不行。孩子不一定必须依附于父母才能生存下来,父母将来也不一定必须依附于自己的孩子。
“天然”由血缘关系决定,父母对于幼小孩子的照料有先天的优势,而且父母的亲自照料最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亲子关系这样的分析,是为了帮助“父母们”看清真相,别动不动就把自己摆到“道德制高点”,无限制地要求孩子,命令孩子,指责孩子。
虽然,你有一定的天然优势,但孩子并非你的私人物品,他是独立的个体,你们之间客观上是相互的弱依附关系。
因此,尊重和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亲子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投资。父母投入的不仅仅是金钱和时间,更有感情和爱,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而且可能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
这项投资可以让你不仅仅收获物质上的回报,还可能收获满足感、幸福感、荣耀感、天伦之乐等等一切你能想到的美好的字眼。你说重要不重要?
而这样一项投资,只要你把握好时机和心态,做好该做的本分,就能获得,你说性价比高不高?
人性首要自利,这么重要、性价比这么高的投资,为人父母的你,必须要格外重视才行。
如果你不重视,也很简单,没有投资也就不要奢望回报,寄希望于“血浓于水”,别天真了,看看上面的分析就知道靠不住了。
不要再拿“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孩子要无条件服从父母”来迷惑自己,问问自己对孩子未来有没有期待,就知道不可能无私了;看看周围有多少父子母子关系紧张乃至破裂,就知道不可能那么理所当然的服从了。
这种错误的认知只能让你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俯瞰孩子,控制孩子,而不可能真正的尊重他,和他合作。
以上对亲子关系的描述,虽然看起来冷冰冰的,让人不太舒服。却可以帮你重新认识和孩子之间的特殊合作关系,更加理性的看待它,重视它。
然后要做的,就是抓住培养亲子关系(投资)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方法论)。
未完待续,下一篇聊亲子关系投资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