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 每日点读、每日运动、每日听书、每日补充牛肉。儿子生活习惯在步入正轨,开始进行寓教于乐的大脑训练。儿子还识不了多少字,正是练图形记忆的机会,认字后的训练方式又会不一样。
本月重点 : 记忆训练、底线建立、课件制作、习惯强化、自我管理。
本月措施 : 老师是教育的前线,家长是教育的底线。与老师商量针对儿子课堂纪律,老师反映问题一次两次父亲做思想工作,第三次还做不好要由父亲用家法,第一次只打一下,以后每次多打一下。
记忆是用图语记忆,成语接龙,每个词配画,讲解意思,儿子成语的字认不全,对着图能一直念下去,这是自发进行联想记忆和图形记忆转换。两周不到,学了8页64个成语,有天关了灯在床上一口气背完。
学完15页,准备学25页开始英语闪卡记忆,闪卡也是图语链接。(大脑训练需要载体)
为制作英语复习闪卡,买了一台封塑机,自己在电脑上用闪卡制作阿奇学习过的内容。一开始引起妈妈极大反应,用了半小时来说明母语体系和反射机制,体验才是学习、闪卡是用来复习,闪卡高效调动大脑图语联动的母语机制,养成高效链接,同时也训练专注力,专注力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习惯。
抵毁的人多是把闪卡当学习方式来反对,没意识到闪卡是复习,学习效果体现在复习效能。说服妈妈后,闪卡在电脑上制作了百余,儿子回去,就停了。(大脑训练需要载体)
每日运动,增强体质。(大脑运行效率需要体质支撑)阿奇妈妈订的篮球课运动量足够,每周五带着便当赶课。
在老师建议下在作绘本共读,并准备和儿子开始玩绘画。
用儿子感兴趣的机器人引导他的兴趣方向。
玩趣味的知识性内容。
坚持了一个半月睡前理脊推拿,改善消化。
学习精油,准备调理消化系统。
财商,想尝试。开始专门看资料。
教养是日常生活中平和地引导,儿子才会觉得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在生活中做一个行为更有教养的家长,才能给儿子感受教养的环境。
11到12月有意识地在改变父子相处方式,减弱父子相处的“舒适感”,引导共情心理、促使他的同龄交往行为、促使他在同龄交往中感受快乐。儿子一开始不太适应又说不出来,难受是成长的过程,孩子长个子还要关节痛呢,早引导好过晩引导,适应了他会更快乐。
新习惯养成需要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持续强化、重复内化才能覆盖原有习惯。养育孩子是为了让他能未来在生活中有能力获得幸福,要拴在身边,不如养只吉娃娃。
原计划至2019年3月底完成规则习惯的初步建设。
2019年4-8月有5个月时间,巩固规则、形成习惯、强化内化。这阶段是让儿子从被管理者向养成行为自觉过渡,并在小学继续巩固。幼儿园与小学的师童关系不同,小学更加注重孩子自身行为习惯、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在上小学前启蒙正向进化习惯,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一个月以来自我管理,自觉性在养成中,在园里也在建立荣誉感,变化明显。这过程中肯定会反复,坚持规则才能持续内化,习惯养成需要环境和坚持,让孩子养成高效的习惯,不疲惫于生活。优秀是习惯,优秀才能让孩子更快乐。
露露老师和严老师问儿子爸爸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儿子老拿鱼丸来说,怎么不提分房睡、不提前两天用钢尺打屁股的事。儿子知道分房是老师要求的、钢尺也是那天老师同意了的、很多事都是老师知道的,爸爸要按老师要求去做,爸爸是家园共育的底线,要想拿这些到老师那抗议,无效。
爸在这阶段刻意加强陪伴、减弱儿子的舒适感,舒适过头的孩子适应性弱,有陪伴的孩子内心丰盈自信。
一方面要戴着放大镜找优点,敲锣打鼓固化。一方面戴着放大镜找不足,悄悄覆盖修正,最怕家长方式欠妥反而给孩子贴标签。
分房什么的早做比晩做好,促使儿子学习变通自己去适应。拿儿子在变化时的不适应来怼爸,才真是见鬼了。
后记 : 这半个月把《变量》读了三遍,著名心学家哈里斯在《教育的迷失》一书中提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并不是父母。 孩子需要和自己的同龄人一起成长,他们更在意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社会地位,他们向同伴学习更多,对父母的建议,只会选有用者而从之。 老师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因为他们是老师,更因为他们是孩子部落的“酋长”,他们决定孩子部落的行为规范和游戏规则。 非洲有一句谚语 : “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东西,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环境。
只要家长能有目标意识,孩子让谁引导,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