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的《做点无用的事儿》
这一篇文章毫无疑问是最贴近我已有思考的文章,曾经与朋友热烈讨论过,也一直在追求有钱有闲有趣的生活。
以下是书中几个我十分认同的观点 :
01 创造力需要三个条件:有闲钱,有闲人,有闲时间
文章从两个例子出发:
例子1 普京送给总书记的手机,两面屏幕,一面是手机另一面是Kindle一样功能的电子墨屏幕。由于俄罗斯的人均阅读量在世界排名靠前,才会诞生这样一个手机创意。反观中国,我们很有可能只会把手机设计得更加便利更加色彩斑斓。
例子2: 法国人雷打不动像捍卫生命一样捍卫8月份的一个月度假时间。法国人认为,这一个月的度假时间,去一个能保证安静的地方,给自己发呆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内心,了解生命。
我们不能只是使用生命,还需要奖励生命。 反观中国,我们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实际上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
法国是全世界最具有创造力国家之一,法国人认为法国的创造力与夏天的休假紧密相关。
白岩松总结出创造力所需的三个条件:有闲钱,有闲人,有闲时间 。并且以一个新闻专题节目《东方时空》来论证这一观点。
如今的中国最大的特征就是抱怨,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浮躁急功近利的状态,哪怕砸牛顿的那颗苹果砸到了,大多数是先骂骂咧咧地抱怨,结果就是把苹果吃掉。外星人落在中国,不同的省份可能会有不同的命运,比如落在义乌被制造成一批模型,掉到广东,就做汤喝。(这里对中国现状的调侃嘲笑或许有些过。)
02 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带来的好处。
作者以国庆黄金周在厦门度假时“闲逛”为例,说明无人处的才是好风景,无聊某种意义上是创造的重要母体。
当我们的手机拥有拍摄功能后,我们的旅游度假并不是用眼睛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而是在匆匆在一个景点拍照然后奔赴下一个景点。
当我们功利性地直奔目标,过程便被省略了。一闲下来,就拿出手机,胡乱刷点什么,无聊的机会就消失了。 没了无聊,那些从无聊当中诞生的千奇百怪,天马行空的创意也都消失了。
03 无用与有用
中国人讲究不做无用之事,那该如何界定无用和有用呢?
普遍人认为,与功名利禄相关的视为“有用”,而且大多人都急功近利希冀一蹴而就。然而,有立杠见影效果的往往是剧毒。
“无用”的诗歌越来越被边缘化,然而诗歌浓缩了最精华的中文,凝炼丰富的情感。它是真的无用吗?
世界上昂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比如戒指,服装,画作等。
书中还提到了黄公望把化花了六七年画成的《富春山居图》送给了一位叫“无用”的僧人。而当年无用之人画的无用之画,如今却成为了浙江富阳招商引资的最大名片。
还有人认为读书无用,因此需要坚持才能读书。读书本身是一种乐趣,而如今读书却成了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 再者,市面上越来越多功利性畅销书籍, 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最关心的内容。 其实读与功利无关的书,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体验,人格往往在阅读中熏陶,慢慢健全并且独立起来。
由此可见,看似无用的东西往往却是有用的,而且大有用处。
书中提倡人们多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未来中国的创造力,应该从越来越多人开始发呆开始,开始思想,开始与众不同,开始另辟蹊径,开始被鼓励并乐于做无用的事情开始。
04 有闲,是对生命的奖励和激励。
有更多的闲,是一个人与一个社会进步与健康的标志。
二十多年前,我们一周休息一天,后来一周两天,如今全社会开始探讨一周休息两天半的可能。
可是当我们有闲的时候我们都在干什么?
上网煲剧,刷微信微博, 打麻将......
这样很难指望这些休闲活动演变成创造力,让心灵腾飞。因为我们不喜欢与自己对话,也不习惯仰望星空。 我们想有闲但又怕有闲也不会闲。“天生劳碌命”。
没钱是穷人
有钱没闲是打工者
有钱有闲不会闲,只会打发时间,也成不了生命的贵族。
有钱有闲又会闲,生命才更有质感色彩才更斑斓。
从现在开始, 把有闲,当作对生命的奖励与激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