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称莲
如果把孩子们说出来的梦想录制成童声集合,你一定可以听到这样的一群稚嫩的声音:
“妈妈,我长大了想当厨师。”
“妈妈,我长大了想当宇航员。”
“妈妈,我长大了想当画家。”
“妈妈,我长大了想当老师。”
“妈妈,我长大了要做昆虫学家。”
“妈妈,我长大了想扫马路。”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梦想家,而且特想把自己的梦想告诉别人。说出梦想的当下,孩子一定对自己所说的职业或角色充满了美好的感觉,向往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在孩子的眼里,只有喜欢不喜欢没有高贵贱之分,那一刻他就是感觉好,就是想做那样的事。听到孩子如是说,成年人需要肯定孩子这份纯真、美好的愿望,并表示愿意支持他,如果真能在行动上支持到孩子,效果会更好。
孩子的梦想被鼓励和支持,便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正是一个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
跟大家分享一个家庭故事。
我认识一个男孩子,他从小就立志要做昆虫学家,小学的时候喜欢蜘蛛,并表示要在家里饲养蜘蛛。爸爸妈妈支持他的这一想法,允许他自己在网上购置养蜘蛛的器具和各种种类的蜘蛛。小学高年级好几年,别的孩子忙着上各种课外班的时候,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国外的网站上查找资料,观察蜘蛛的生活习性。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他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甚至可以到了出书的程度。
上初中后,他觉得蜘蛛养殖和对蜘蛛的了解他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就又开始喜欢上了蚂蚁,决定把蜘蛛们转让给其他喜欢的小朋友,他自己改养蚂蚁。关于这一点,爸爸妈妈认真和他谈了几次,毕竟中学的功课比起小学没有那么轻松了,他表示做这些一定不影响学习。于是在男孩子把饲养环境搭建在家里的一角后,爸爸和他一起到山里找到蚂蚁窝,连窝带蚂蚁一起搬回家。这样帮蚂蚁“搬家”的事情,他们做了好多次。初中三年,他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在蚂蚁身上,却从来也没有放松学校的学业。
如今这孩子已经在读高中,蚂蚁的饲养工作还在继续。为了更好地研究蚂蚁,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摄影和录像技术。不仅用文字,还把蚂蚁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用影像记录下来。
在他在家“祸害”这一切的时候,爸爸妈妈虽然帮不上太多的忙,但他们一是允许,二是在孩子需要购买资料等方面给予支持。初中的时候男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父母也没有因为这一点勒令他不要再饲养蚂蚁。就我所知,为了迎接中考,孩子也曾报课外班补习功课。如今已经上高中的男孩子志向并没变,他打算出国去攻读他喜欢的昆虫学。国外的高校很在乎实践,我想这个男孩子将来申请大学的时候,有这些实践的经验,一定会被国外的大学青睐的。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妈妈给我发来微信说她儿子的书已经在出版社,今年上半年就会与大家见面。
当孩子有梦想的时候,家长如何支持到孩子?当孩子的梦想和课内学习有冲突的时候,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做到平衡?我想,男孩子的爸爸妈妈的做法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
当孩子有梦想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就尽量在当下帮助孩子去实现。当下小小梦想的实现,可以让孩子对实现自己的远大梦想充满信心。而你会发现,要想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梦想并没有那么难。
家长经常和孩子讨论梦想的话题,其实也是很好的亲子沟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
有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当爸爸和他讨论梦想的时候,他表示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消防员。爸爸发现原来小男孩就是喜欢点燃和熄灭火苗的感觉,并且他喜欢消防车鲜艳的颜色和车上威武的消防员。
于是爸爸和家庭里的其他成员给他提供点燃和熄灭火苗的机会,并带着他去了消防博物馆,面对面和消防员聊天,并观看了消防员演示的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和灭火办法。小朋友亲自体验了这些以后,非常满足。
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他也许还会变化自己的梦想,这一位爸爸的做法却是很好地让孩子体验了一把他的梦想如果实现额话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美国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麦道卫先生,当他发现他10岁的儿子迷上了那些名贵的跑车,并且每天从杂志和报纸广告上收集派车的图片,他知道他的儿子对这些跑车的兴趣非同一般。
他找了一本电话号码黄页,给所有这些跑车的汽车经销商都写了一封信:
我是个不顾一切的父亲,为了花时间陪儿子,我愿意做任何事。现在他迷上跑车,我能不能在孩子放学后带他来你们展示厅,好让我们试一下车。可我必须实现声明:我肯定不会买你们的车。
那些经销商给了他肯定的答复,他驱车240公里带着儿子花了一天的时间试驾那些豪车。一天结束,回家的路上,他跟儿子说:“这些车都很棒,但都价值不菲。”趁此机会,麦道卫先生给孩子上了一堂关于享乐主义和价值观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