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日更day3+day4+day5+day6#
前几天和一位前同事聊天,他从上家公司离职后又在短时间内连续换了两家公司,终于找到一份自己勉强能接受的工作。他问了我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如何找到自己喜欢/满意的工作?
其实,对刚毕业或者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人都会碰到的。今天我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这个问题。
目录
一、毕业后的职业规划选择
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职场必备的心态和习惯
四、找准自己的人生赛道
一、毕业后的职业规划选择
大学毕业后,每年都会有一小部分人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中。一部分人是没有真才实学,也没有任何背景,就像“没有梦想的咸鱼”,另一部分人则是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我们必须要先找到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工作才能为之奋斗,否则就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我很遗憾地发现,第二种人其实还挺多的。在我的同学中就占有不小的比例。
我曾经也为此苦恼过。在我接触第一份工作后的第4个月,因为不喜欢自己当时的工作,我甚至萌生了辞职去考研的想法,想通过读研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至少先弥补一下非名校的遗憾。
但是我又发现自己喜欢的行业对学历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而且经验和能力大于学历,所以我放弃了考研,重新投入了工作。
当时想的是,既然经验和能力更重要,那就先找一份能做下去的工作,在工作中慢慢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去更好的平台。
直到我读到古典老师的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我才意识到,我当时的选择还是比较正确的。
古典老师说,毕业后最好的职业规划选择应该是:
先找一份自己能做的工作,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心态。同时注意培养进入理想工作的能力,把完美工作作为长期目标来努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都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更多人一辈子都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不信你做个调查,问问自己身边的人,有多少人真正做着自己理想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
所以我们应该放弃那种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想法,先找一份自己能做下去,也能学到东西的工作,让自己努力度过职业生涯的生存期。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需要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需要先让自己慢慢适应社会的节奏。
拿我自己来说,我在第二份尽管不那么喜欢,但是却有时间来打磨技能的工作中扩展了自己的认知边界,开始接触到知识付费、社群运营等新的领域,认识了更多各自领域内的厉害人物。同时也对自己当时所处的行业(政务新媒体和公务员系统)有了更纵向的了解,也不失为一段浪费时间的职业生涯。
再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周杰伦。
当年,17岁的周杰伦因为成绩差而没有考上大学,他选择了去一家餐厅打工。在餐厅里,他获得了弹钢琴的机会,也开始慢慢有了公开演奏的经验。对于当时既没有履历,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的周杰伦而言,这不失为当时的一个好选择。
在职业规划上,周杰伦也选择了让自己先生存,再发展,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奔着所谓的音乐梦想去。因为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选择更高的台阶去爬,极有可能因为挫败而放弃。
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必然是先让自己生存下来,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能力去追求更多。否则,如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可见的重重困难,很容易使人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从而让梦想真的成为了“空想”。
所以当我们能够度过生存期,或者进入到生存期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考虑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迅速增值。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他的不可替代性,他的靠谱性,他的不同于别人的最大的竞争优势。当你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资源和更多被委以重任的机会。
插坐学院的首席新媒体讲师粥左罗,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新媒体编辑,但他从南锣鼓巷摆地摊的小贩到如今新媒体圈的网红讲师,靠的就是打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写爆款文章。
当时粥左罗入职创业邦以后,发现写爆款文章是能让自己在创业邦快速扎根的途径,于是他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如何做选题,如何取标题,如何收集资料等和写爆文相关的内容。2个月后,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10w+,此后他开始有了更多的10w+,100w+,最终成为创业邦20多个编辑记者中最会生产爆文的编辑,被整个公司的人所知。
能写爆文,能持续地写出爆文,这就是粥左罗作为一个新媒体编辑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
但是知易行难,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简单。
首先,你要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需要付出什么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这就需要你挖掘自己的天赋,先选择一个赛道小步快跑,先做下去试试。比如粥左罗,当时偶然成为了新媒体编辑,他知道生产爆文是公司最需要的,于是开始研究爆文。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于是一直在频繁地更换赛道。这里强调一点,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做了什么光鲜亮丽的事儿就羡慕不已,别人做的你未必能做,别人做的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谋定而后动,你的任何选择要建立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其次,除非你天赋异禀,大部分人都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好一件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万小时理论”那样,高手的绝招之一就是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刻意练习。(关于“刻意练习”以后专门单独说)
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我们信奉的“一万小时理论”并不准确,但是它传递的意思却仍然不变:你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容易中途放弃,因为他看不到即时反馈,看不到自己的成绩。然而你应该知道,这也是成为高手的必经之路,你必须耐得住寂寞,才能看到此后沿路盛开的鲜花。
当你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有了最大的竞争优势,能够比普通人更快地进入职业的发展期。
三、培养职场必备的心态和习惯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掌握下面几点心态和习惯能够让你的工作更加高效:
1、确立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事儿要做,你必须为自己确立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紧紧围绕达成目标开展工作。这个目标要包括两种考虑:个人发展目标和公司业务目标。个人发展目标是基础,要建立在公司业务目标之上。
当你是一个实习生的时候,有时候不可避免要做一些在你看来是打杂的事情,但如何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你可以为自己设定预期目标。不断超越你的预期,超越老板的预期,你还怕一直打杂吗?
2、每天列出你的to do list,确定最重要的一件事
每天早上到公司后,第一件事应该是问问自己,今天我有哪些工作,然后快速列出清单,确定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建立做事的优先级。
时间管理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四象限法则,但我并不建议你严格按照四象限来列你的工作清单。
每天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想按时下班,你最应该做的是优先完成当天最重要的一件事,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不一定要在当天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才是决定人生质量与高度的关键。
如果你一定要用四象限来规划时间,可以记住下面几句话:
紧急且重要的事情一定不能多。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尽量不要马上做,分析归纳类型,定期完成即可。
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集中大块时间,重点做,长期做,高质量做。
不紧急且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
3、及时和领导、同事沟通,事毕回复
在职场中经常需要团队合作,这时候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工作进度会影响整个团队,甚至决定公司业务的发展。所以及时沟通,事毕回复尤为重要。
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做《交代你的事办完了,能回个话吗?》,文章里提出的几点让我受益匪浅。摘录几句:
做了不等于完成了(完成是基本要求);
阶段性的进展也要及时报告;
在工作上,只要是和你岗位职责有关的事,都要及时回复;
事事有回音,才能让人放心。
为什么很多领导如此看重“事毕回复”?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真正成熟的人,做事都有始有终,能让人放心。
4、务实,抓住事物的本质
前段时间,老板在工作群里和我们讨论一个话题:什么叫务实?
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描述:所谓务实,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个定义之所以很棒,是因为多数人理解务实,都是态度上的,但仅有态度是不够的。
为什么有的人做事能快速产生效果,而有的人看似非常勤奋但总是没有成果?做一件事之前,要多问自己为什么,多去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然后把时间用来解决真问题,自然效率和结果都会来。
5、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责任心,这是我们常用的形容一个人品质的词。一个人有责任意识和他拥有大局意识,是明显不同的两回事。责任意识,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大局意识,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整体业务,建立在责任意识的基础之上。
举个例子,其他部门的同事在工作群里发出一个请求,希望其他部门的同事协助一件事。你积极参与,并给出了反馈,这是责任意识。你不仅参与了,还站在公司层面为这件事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让这件事的结果又了实质性结果,这是大局意识。
6、多利他,多分享
每个人都有自己更擅长的事,团队中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优点,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如果你对某事特别有心得,不妨多和同事分享,多利他,你一定会成为团队中非常受大家信任的人。
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套用一句多年前的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以上6点,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习惯,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四、找准自己的人生赛道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认识你自己”。这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难的必修课。
如果我们的生命是一场电影,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知道电影的主题?好的电影会让你在字幕升起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或者在看完电影的很多天后,某一个时刻,你才终于明白某个镜头,某段对白的含义。你不可能在刚开始看电影不久就知道电影的完整含义。(当然,被剧透除外)
同样,我们读一本小说,在小说的最后几页,故事的整体意义才会呈现。有的故事在你读完以后,你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正含义。当你经历过不同的时间段,你回过头来重新读,可能感受又不一样。
所以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在寻找人生赛道的道路上,我们唯一不能避免的就是时间。你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不断探索。
但这个阶段的探索和职业初期的探索有所不同。这一阶段的探索更多的是向内求,你不会像以前那样过度关注外界对自身的影响,而是追求更大意义的自我实现。
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突然放弃了以前的一切,去做了一些和他以前完全不相关的事儿。那是因为他已经到了那种职业自由状态,能够不为职业所困,能够随心所欲地去发展他真正的爱好了。
比如马云在宣布阿里的接班人计划后,终于能够回归初心,去做他一直想做的教育和公益。这时候,教育和公益对他而言就不叫工作,可以叫做使命,愿景甚至人生的意义。
生涯的最后一公里,请找准自己的人生赛道,然后一路狂奔,直到你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你的意义。
五、结语
王小波曾经写过一段广为传颂的文字: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我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段话,如今毕业后再次读到,依然感动的一塌糊涂。
现在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黄金时代。在最宝贵的黄金时代,年轻人勇敢地做自己,没什么不好。大胆试错,小步快跑,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或许是最优解。
最后,关于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话题,送上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词:功不唐捐。说成大白话就是: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