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不同于枯燥的经济学,这本书披露了很多有意思的真相。而我很喜欢列维特的根本信条:现代世界尽管充斥着种种迷雾、乱象和罪恶昭彰的骗局,却并非无法参透或深不可测;只要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它甚至比我们所想的更加趣味横生。所需的仅仅是一种新的观察方式。
经济学,从根本而言,是一门研究动机的学科:人如何得偿所愿,尤其在其他人欲求相同的情况下。动机分为三大类: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书中针对动机,讲到一个蛮有意思的案例,托儿所所长困扰于家长迟到的问题,于是对于迟到10分钟以上的家长,给予3美元罚款。猜猜结果如何?本来只有8位家长迟到,实施了罚款措施之后,迟到人数达到了20位,适得其反。列维特分析了这个案例,首先是3美元的罚款相比于380美元的托管费微不足道,但假如罚款金额太大又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其次,是动机的改变,经济手段取代道德手段,家长不再对迟到抱有内疚心理,自然会加剧迟到现象。
人类将迄今为止所发明的最行之有效的某些动机用于预防犯罪。预防犯罪,不仅是经济处罚(锒铛入狱、失去自由,经济罚款、失去财富)的威慑,更有道德因素(不愿做自认为不对的事)和社会因素(不愿成为他人眼中的作恶之人)的制约。
动机,是驱使人避恶行善的一种手段。放之人员选拔与管理,亦是如此。
作为单线条思维的典型,看问题看表象成了我观察生活、工作、身边人的绊脚石。第一次接触“动机”这个词,是基于招聘工作,要识别候选人的动机,包括大学选择专业的动机、择业的动机、离职的动机等。以动机佐证行为,前后寻找逻辑的矛盾点,从而判断候选人告知的信息真实性。
在人员管理上,对于员工动机的了解与满足,不失为留人的良措。今日参与部门例会,就新人培训与管理,部门leader提出了需求。现阶段,新人在入职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会遇到什么样通用型的困惑,由此给到针对性的培训和沟通,帮助新人认知自己每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和工作重心,并更好地明确之后的发展方向。假设我们无法满足员工对于成长的诉求,员工便会寻找更好的平台。明确的发展方向、价值认可、物质激励等举措,均能从社会动机、经济动机等方面,实现留人的目的。
人的很多行为选择,源于动机。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了解和剖析背后深层次的动机,有助于我们拨开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