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么拼,去过一种更有趣的生活》
【日】心屋仁之助
读书笔记:
本书结构简单,同时也比较啰嗦拖沓,适合阅读人群为过于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同而迷失自我的人,但如果觉得文章所说的就是对待生活的全部态度,未免过于消极。文章往往举出某个常见的事例,然后给于简单分析,接着推出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结论,但其结论总让人感觉味道怪怪的。以下简单的列举几个读后感:
原文1:
我们的价值,难道不是“已经拥有”的东西?
我们本来就拥有价值,即便不做那些多余的事也足以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之前那么拼命地宣传,也只不过是在外围努力地为自己增添价值罢了。于是,我尝试着改变了自己的前提:
“即便门票价格高,不赠送任何小礼品,我的演讲会也是有价值的!”
感想:这段话看起来很牛逼的样子,细细推敲下逻辑就有问题了,也许是因为作者之前的分享累积下来的势能让大家认同了演讲者,也许是部分人对这种口号宣传产生了好奇,也许是其他的,总之一个经济现象偏偏总结出了一个鸡汤的结论,啼笑皆非。
原文2:
不自爱,怎会被爱。
感想:这段讲的是自己重视自己,别人才会拿你当回事,类似于儒家提过得不卑不亢吧,这给我的启发在于与人交往时候需要把握分寸,守住底线,表明自己的态度才能提示别人如何与自己保持怎样的距离,尤其在大家一团和气时候更需要明白互相的底线在哪里。
原文3: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小时候所受到的家长的表扬。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不是很好吗?或许很多人都会这样想。确实,孩子需要表扬。但,有时候表扬也会给孩子留下“阴影”。
感想:文中认为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如果不拼就得不到认可是受到童年时期的表扬制度的影响,这个说法比较新颖却难以说服我可能和作者是日本人与国人都属于亚洲文化有关吧,作者认为要避免现在的因为拼而导致的不幸福,需要我们从小面对难题时候,家长不论孩子结果如何都给予表扬,这个观点明显的没有说透,我觉得更需要类似于欧美国家的多元化价值观,在成绩考的不理想时候去寻找到比上次有进步的地方,而不是无节制的鼓励,否则会引起孩子价值观的混乱,应该让他明白虽然考的不好,但是比如卷面比上次工整这就是进步,下次也要保持整洁的卷面争取做到更好的成绩,这样去阐述的话可能更有血有肉一点。其次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主要和次要之分,我们没必要按照传统的观点的唯分数论,但也没必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地不分好坏的夸赞,否则学校和考试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原文4:
“我是很棒的!”这样想的话,虽然摆脱了自卑模式,但会不会变得傲慢起来呢?其实完全相反。正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是很棒的”,别人是否也这样想就没那么重要了。不必为了让别人也认可自己而狂妄自大地虚张声势,也不必卑躬屈膝,更不用虚伪地“谦逊”。只要“平常”地表现即可。只有那些想要掩饰自卑的人,才会变得傲慢。
感想:文章好几个章节的大意都是类似于成功学里面提过每天起床后照镜子自我暗示,要自信,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后面“平常”两个字,在工作生活中既不需要打鸡血般亢奋,也不需要自我怀疑,要做到“平常”二字何其难也,如果只有自我暗示,缺乏技巧的话还是流于表面自欺欺人了,给我的启示是正视与接受自己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去对待人和事。
原文5:
真正的自信是无条件地相信自己。即使自己笨拙没有幽默感却仍然认可只因那是不可替代的真实的你
读后感:第一句是浓浓的鸡汤,过于唯心,第二句才是重点,讲的还是自爱。
原文6:
不要再把自己的目标变成这样具体的数字了。如果你在脑海中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具体的上限,那么你就无法有所超越,永远徘徊于这个上限。当你不再为自己设限,你能获得的东西会更多,过程也更有趣。比如,我并没有给自己制定目标,但是,我的书销量远超我的想象,来参加演讲会的人数也远远不止几百人。这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的世界的奇妙之处。所以,我们最好不要给自己制定数字目标。一旦你制定了具体的数字目标,那么就等于限制了自己的可能性。如果没实现既定目标的话会感到恼火。
感想:这段话难以认同或者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句成语叫张弛有度,这段话是针对过于绷紧的状态来说的,但是却将自己的经验绝对化了,对于一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甚至直接影响到工作的事情来说,制定具体的数字目标是必要的,反而是一些比较个人化,难以由个人掌控的感性部分、受外界影响较多的部分需要我们宽容一点放松一点,比如作者的书销量和参加演讲的观众数,这里面个人无法掌控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即便最终因为自己放弃具象化的目标,也不见得就是这方面的功劳。而对于GTD的学员来说,搭配一部分的具体目标,再放松一部分的个性化目标才是保证完成任务情况下的一点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