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读过一篇文章,
叫《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就是“空心病”?》,作者是芈十四,一个在知乎和一站到底被称为90后女神的姑娘。
她在文章里提到北大入学的第一周曾经要起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测试。
里面有一道题:你认为人生有意义吗?并提供ABCD是个选项。
当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毫无意义。
对了,文章里面还说了她十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探寻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所以她高考结束后选择了哲学系,念了最冷门的宗教学。
可哲学家们到最后给出的答案往往是:人生的意义是虚无的。
其实我想说:文学家们往往也会给出一致的答案。
比如我近来读的这本书,来自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的《遮蔽的天空》。
(2)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刚好是我出差的前夕。
我在飞机上看了一大半,后来又在出差的间隙中,伴着北方初秋的落叶零零散散的看了另外一半。
其实也就大概是刚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把这本书非常郑重的推荐给了我一位女同事。
我说这本书非常的棒,等我出差完回来一定要借你去看一下,我还拍了封面发给她。
她是位文艺的姑娘,素来喜欢文学,自己开了个卖水彩颜料的小店子。
她说她光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的活着”时就已经对这本书非常的感兴趣了。
(3)
虽然这本书是一本现代小说,但是因为故事发生在古老神秘的非洲大陆,所以给整本书的故事蒙上了一层非常神秘的色彩。
我非常喜欢故事的第一个部分《在撒哈拉喝茶》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这个片段在整个第一部分占的剧情比例其实很小很小,但我觉得这个故事非常的关键。
故事是借由一位沙漠中舞娘之口告诉前来嫖妓的男主角波特。
里面讲述了一个非常神秘的富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
为了寻找财富,三个女孩来到了姆扎卜成为了舞娘。
但这三个女孩最想做的事只有一件:她们想在撒哈拉喝茶。
姆扎卜的男人们都很丑陋,还很吝啬,所以她们没有钱去撒哈拉喝茶。
直到有一天,一个高大英俊的图阿雷格人来到了这里,三个舞娘都想都爱上了他。
高大英俊的商人走后,姆扎卜在她们眼里更加丑陋,她们一心想着那个住在撒哈拉的图阿雷格人。
为了去找那个商人,她们把自己全部的财产都给了一个骆驼队,让骆驼队带着他们旅行。
一天晚上,月亮升起来之后,男人们都睡着了。
姑娘们说,她们要寻找一座最高的沙丘,好将整个撒哈拉收尽眼底,喝茶。
于是她们走了很久,到了最高的沙丘上准备开始煮茶。
她们把茶盘,茶壶和茶杯都摆了出来,突然其中一个姑娘说:我们很累了,先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煮茶。
于是她们就躺下来睡着了。
很多天以后,一支驼队从附近路过,驼队的人发现沙丘顶上似乎有什么东西,他爬到沙丘顶上去查看,发现了那三个姑娘。
她们仍然躺在那里,保持着入睡时的姿态。
三个茶杯里面灌满了沙子,那就是她们在撒哈拉里喝到的茶。
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着浓浓的神秘的预示的味道。
后来,男主角死在了非洲,女主角也在沙漠之中饱经沧桑,最后回到了文明社会时已经浑浑噩噩,最终消失在茫茫人海里。
就像那三个沉睡在撒哈拉沙漠丘的舞娘一样。
而整个故事的起因,包括人物关系的引出,都是因为男女主角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而决定前往非洲旅行。
而最终,作为现代人的他们都迷失在了这片古老的大陆上。
就像舞娘睡在沙丘上。
(4)
这本书的作者写作手法非常老道,行文相当流畅。
作者娓娓道来,不缓不慢的叙述,让你觉得整个字里行间读起来都非常的舒服。
这本书是中文译本,译者的翻译也颇为的贴切原著,我认为这本书读来流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译者的翻译功底。
书里讨论了婚姻,爱情与旅行,死亡,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这些我很关切的人文话题,有很多值得人认真思考的地方。
比如书中男女主角的婚姻,通过作者的描写,作为读者的我,能深刻的感受到他们婚姻关系的别扭,但是也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深刻的情感。
男主角会出去嫖妓,女主角也出过轨,但是读着小说,也能感觉他们两人之间仍有感情。
这样的婚姻值得挽救与否?
比如旅行,书里说,旅行者和游客的区别在于:
游客去了一个地方,玩了几个月之后,就会归心似箭,但旅行者没有归途。
对这个问题,男主角波特还和女主角讨论过。
问他们自己是游客还是旅行者?
结果最后男主角真的死在了非洲。
成为了没有归途的旅人。
整个书里其实都充斥着这样的讨论,最后延展开去,引发读者的思考:婚姻的意义是什么?旅行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看到书封写着:蒙尘70年的世纪文学经典,与《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起并列为存在主义文学经典。
我还有些质疑,真的有这么好么?
读完感慨,确是如此!
(5)
回到人生意义的话题。
我们早已经知道了,不管是科学家也好,哲学家也好,文学作家也好,
他们早就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其实人生本来没有意义。
哲学家说:人生虚无。
文学家说:世界如果有意义,是因为人的存在。
物理学家着告诉我们:宇宙诞生了无数年,星海变幻,物质湮灭,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冷漠无情的物理法则之前,人类的存在与否,宇宙毫不关心。
(6)
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两个。
一个是我们现实的物理世界。
一个是我们脑海中的意义世界。
是我们人类因为共同的想象,在这个物理世界上开始对事物赋予意义,于是事物便有了意义,延展开去乃至人生都有了意义。
我身边的很多人,他们拼了命的努力工作学习,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害怕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
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并不只是仅仅如此,他们并不安于现状。
在他们的脑海里面,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似乎达到了这样的目标,生命才被赋予了意义。
有的人想要有钱,有的人想要社会地位,有的人想要一段完美的爱情和婚姻。
就像想去撒哈拉喝茶的舞娘一样。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晰的看到:人生就是一段时间,人生就是一段期限。
若是以时间和期限的角度去看,
人生的意义是虚无的,因为时间总会逝去。
就像电影《银翼杀手》中的名句:
“我见过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的事物,我目睹了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随时间消逝,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那些去追寻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结果的人,他们不过是在人生这段必将逝去时间上标定的某个锚点。
似乎这样就能给这段时间赋予意义。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察觉到了生命意义的虚无。
所以我们又回到了书里的那句话: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的活着。
(7)
至于如何更真实的活着?
在《遮蔽的天空》里,我没有找到答案。
当然,作者也没说有答案。
但既然人生只不过是一段时光,
那么在刘慈欣的小说《三体》里有一句话就能套的上: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文明以岁月。
这句话其实套用的是帕斯卡的一句话: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或许,这便是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