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蜂窝的全体同事一起,在大理进行了一次近十天的团建,其中有一天,是我们作为“外挂”,围观了大理猫猫果儿小学三年级孩子们的班级户外活动——苍山徒步。
这次围观回来,一直觉得有话想说,但又迟迟拖延只字未写。后来又在微信群围观了这群孩子的期末考试,以及这周蜂窝在广州组织了一场《极有可能成功》的观影活动,还有这几天给蜂窝两个毕业班的孩子整理他们几个月学习的反馈和记录。而我是一个面对孩子,很容易被打动的人,即便从小立志长大绝不做老师,但最终仿佛命运一样,一定做着和教育有关的事,每天面对孩子,看着孩子们在一段时间里的变化和成长,常常有无法言说的感动。
然而,转化成教育者的视角,我又会去想一个问题:当我们希望孩子变成一个自由幸福的个体时,我们在做什么?
这个问题对家长也适用。当我们的孩子不再需要面对贫困和饥饿,而是需要更多面对复杂世界中的个体矛盾时,家长该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获得自由幸福的能力?
本想写篇记叙文,经过测试后发现,直接讲事例是最受欢迎的。所以,下面会和大家分享几个七月在大理猫猫果儿小学户外活动的观察事例,看看我们作为教育者、作为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怎么做。
观察1:
猫猫果儿小学每周有一节户外课,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一天的户外活动,晚上还要回到班级复盘。七月初我们去围观的这一节课,听老师介绍,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做准备的。活动内容是苍山徒步十公里。
作为一个提前不知情的成年人,我很荒诞地背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包里,上行的前一公里完全是台阶,已经走得我呼哧带喘了。在队伍里,竟然看到一个一前一后背了两个双肩包的孩子Y。我问她“你为啥背两个包”,Y说:“一个包是作业,一个包是零食啊”。
然后我就在队伍最后,默默跟着Y,好奇看看她能不能背着两个包走完全程。
观察的结果是,Y起初是完全自己背着,几次走不动了,都自言自语,感慨太累了。但是走在她身后收队的老师,从来没有伸出过援手,只是一直默默陪伴。上山路上的中间一段,Y可能实在背不动了,请了身边的老师帮忙,然后老师接过来替她背了其中一个包,过了大约10分钟,Y又把书包主动要回去,自己继续背着前进了。
反思1:
这件关于“求助”和“帮助”的小事,看上去只是短暂几个你来我往的动作,但其实作为旁观者,我震撼又感动。
震撼的是孩子,可以如此自如地掌握求助的边界。感动的是老师,可以这样克制并及时回应孩子的任何状况。
生活中,我们需要孩子承担责任,但又希望他们能识别什么是“有限责任”,当自己不能承担的时候,要学会求助,当他们求助后,要学会不只是全然依赖。这种边界看起来简单,实际却很难。当我们伸手想为孩子提供帮助前,需要停下来想一下:可能多一点陪伴,替代直接伸手帮忙会更好。当孩子求助以后,可能提醒他们适当承担自己能承担的部分,比大包大揽要好。
观察2:
登山时,发生了一段对话。一个孩子拿了一根竹竿做手杖,
另一个孩子说:老师,可以让她把竹竿收起来吗?
老师:那是她的呀。
孩子:可是她的竹竿老是戳到我。
老师:那你和她说不要戳到你嘛。
对话结束。
反思2:
短短一段对话,是老师对物权的认知,以及以此启发孩子:谁的东西谁来处置,即便是老师,也没有权利让别人把自己的竹竿收起来。而且解决问题,需要跳出我们既定的范畴:为什么一定要用收起竹竿才能解决?
面对孩子生活里提出的小问题,或者彼此间的小矛盾,不要去着急关注矛盾,而是去关注矛盾背后的本质,这考验的不只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在考验成年人思考问题的能力。
观察3:
到达休息地以后,一片溪流里,大家都脱了鞋,下了水。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泼水玩吧,另一个孩子说:不行,我不同意。
然后这段对话就结束了,两个孩子都没有任何不开心,就各自玩了起来。
反思3:
我们常说起沟通里的正向反馈。“我不同意”、“我不喜欢这样”,看上去是否定和拒绝,但其实却也是很好的正向反馈。只有在长期的正向沟通练习后,孩子们才能这样坦然拒绝,并且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
观察4:
到达休息地以后,大家开始自由活动以后,班主任老师先是独自爬到了上游的一块大石头上,没有任何语言的引导,孩子们几分钟以后,纷纷开始了各种姿势的攀爬。
攀爬的过程里,孩子们需要彼此合作,适当求助。而且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困难退回来。
反思4:
生活和学习里,我们常希望孩子激发自我驱动。作为老师,或者父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做的,不需要说出来,只是我们先做出来,就可以了。榜样和模仿的力量,有时候也是很好的内驱力的激发。好的教育,不仅仅需要说出来,还需要做出来。
观察5:
玩水进行到一半,孩子Y打湿了自己的裙子,上山的时候,她的装备是,裙子+打底裤,外面还有一件小外套。Y回到大家存放书包的凉亭,我在一旁默默观察,她说裙子太湿了,准备要脱掉。同行的一位男同事,立刻很自觉地转过身去。
然而Y却很熟练地把小外套穿上,把手缩回衣服里,用外套做遮挡,从里面快速地脱掉了打湿的裙子,然后晾了起来。
临返回出发时,我好奇摸了摸Y的裙子,还是湿的。于是我问Y,裙子还没干,下山怎么办?Y想都没想,拿起裙子套在了外套的外面,说:穿在外套外面就好了呀!
我的内心瞬间被这个孩子征服了!
反思5:
我们常常说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然而生活中,确实点滴小事决定着他们这样的能力。比如,如何在保护自己隐私的情况下,在公共场合换掉湿掉的衣服,如何独自解决问题。
这样的能力没有办法一下教会,需要的是每一件小事里启发孩子,并且信任他们,给他们独自面对问题的机会,适当地教给他们必要的生存技能。
其实,整个活动课过程里,还有几个我非常难忘的画面。
第一个难忘的画面是带班老师书包上的垃圾袋。上山之前,老师和孩子们交代了当天的路线,并且和孩子们说,沿途有垃圾,希望大家也捡一下。然而行进的过程里,老师并没有和任何孩子提示说捡垃圾。但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老师,却边走边捡,袋子里装了不少。
第二个画面有点好笑。孩子在河沟里费力地捡自己掉下去的零食袋,怕零食袋变成环境垃圾。而老师正在高处的大石头上,没心没肺地看着。
其实,这是非常好的关心的边界。作为老师,默默地在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是并不会主动上前去打扰或者提出帮助。而孩子,应该也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最后这个画面,是一群孩子逆流而上,攀到了上游,而另外两个女孩儿始终留在大家玩水的下游,过程里,有其他的孩子问过“xx,你们要一起上去吗?”,两个女孩儿表示不要,自己更想留在原地休息。彼此没有勉强,只有尊重和接纳。
于是我看见了其中一个女孩儿攀到一块大石头上,晒起了太阳。这个画面,让我在离开大理很久之后,还不断响起来。
阳光下,女孩儿自由而放松的样子,让我不禁想起一群人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看到这个画面,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独立自由的样子吧,这才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或者更应该说: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