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
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公子州吁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公子州吁。
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
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这样就会引导他造成祸害。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
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礼的事。
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故事补充
卫庄公去世后,依照礼制把君主之位传给了卫桓公。
在卫桓公继位以后,公子州吁谋反,与石厚合谋杀害了卫桓公,公子州吁坐上了君主之位。
由于名不正,言不顺,臣民们不信服他,也不拥护他。这时州吁想到了德高望重的石碏,想让石碏来帮自己稳定政局、安抚民心。于是州吁让石厚去找自己的父亲石碏,石碏当然不会助纣为虐。
石碏说:“你们想让民众信服,想让臣民拥护你们,首先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我听说周天子信任陈桓公,而我和陈桓公有一些交情,你们去陈国找陈桓公帮忙,也许这件事情可以成功。”
州吁一听大悦,于是就带着石厚去找陈桓公帮忙。此二人刚离开,石碏就派人送信给陈桓公,拜托陈桓公帮忙抓住他们。州吁和石厚刚到陈国就被抓了起来,后来卫国派人去杀掉了州吁,但是没有杀石厚。石碏知道后,说道:“这等不忠不义之徒,留他有何用。”于是专门派人去杀掉的石厚。这也是成语“大义灭亲”的典故。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智慧用到当下的生活中:
故事中的卫庄公宠爱自己小儿子公子州吁,导致公子州吁,被欲望蒙蔽双眼,做出弑兄篡位大逆不道的事情,最终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生活中,当我们过度地疼爱一个人,还有界限和原则吗?当我们过度地喜欢一个人,就会偏私,即使对方犯错误,也是一味地包容。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爱一个人,实则是害了他。
《大学》讲:“身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意思是当我们有个人喜好和爱好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出现偏私和偏爱。到底该如何来爱自己的孩子呢?爱孩子难道只是给他物质保障就可以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文中的卫庄公身为一国之君,难道给公子州吁的物质还不够多吗?可是结果呢?所以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从小教化于他,帮他树立良好的品质,教给他安身立命之根本。要让孩子懂得自我成长,让孩子明白先难而后获的道理。
另外,故事中石碏的大义灭亲更是令人钦佩,切身感受到他心怀天下,心怀百姓的仁德之心。
《论语》讲“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面对仁德的事情,即使在老师或者长辈面前也不必谦让。同样不管是至亲还是朋友,只要做了违反道义,违背仁德的事情,在我们面前依然行不通。因为我们忠于的是仁,忠于的是道。在公与私之间,会毫不犹豫为公,自然会大义灭亲,因为心中比私情更重要的是仁,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