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左右,都对自己真诚,做真实的自己,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01
总有一些人,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诗,同时也照亮了别人的远方
一部七年前拍摄的电影《无问西东》,瞬间刷爆网络,观者如潮,好评如潮。影片原本是为纪念清华大学一百年华诞而拍摄的,沉寂至今,终于在开年之初得以上映。它打破了时空局限,讲述了绵延将近一个世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四个年代的年轻人关于家国情怀,关于寻找自我,关于遵循内心,关于忠于真实的故事,讲的是大学精神的传承,其实也是时代精神的传承。
影片从现代切入,追溯上去,陆续讲述了风云初起的1960年代、抗战时期的1940年代和1920年代的六位年轻人的故事,其中穿插着一个明确的主线,那就是导演李芳芳解读片名曾说的:
“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左右,都对自己真诚,做真实的自己,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作家周国平也说过:“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的确成了无关之物。"
作为文学作品,四个年代的年轻人之间的联系虽稍显牵强,但其中所贯穿的那条主线确实非常的清晰,撼人心魄。
02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诚然,这几位年轻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说是重要的结节点,也都有过彷徨和迷茫,有过犹豫和动摇,有过明哲保身的瞬间,有过不甘心的无奈,但最后,总是会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作出无愧于心的选择。唯其如此,才让我们感到更为可信,有更强的代入感,从而引起共鸣。
1920年代清华园里的吴岭澜,是一个在国学和外文方面有着天分的年轻人,但是他囿于当时的世俗之见选择了大家都认为好学生要去读的实科,结果成绩无列。他麻木、彷徨,为自己竟然沉溺于思索生命的意义这种虚无的问题而感到羞耻。
西南联大时期的沈光耀,出生于富庶之家,有着良好的家教和大好的前程,但母亲远道而来,恳求他不要追求功名利禄,不要去当兵的时候,他也跪下跟母亲发誓,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好好读书。
1960年代初期的高材生陈鹏,在面临祖国需要他到研究所从事秘密工作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我有要照顾的人”,那就是他偷偷爱着的中学同学,和他同为孤儿的王敏佳,在那个高扬集体主义的年代,他把爱情放在理想之前,小我优先于国家大业。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张果果,面对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各种潜规则,被人算计,也一度迷失了自己。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不曾经为成长而烦恼?
难得的是,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有导师的指点,有前辈的提携,有益友的互助,有来自自己本心的指引。
吴岭澜,经过梅贻琦校长的点拨,尤其是聆听了到访中国的泰戈尔的演讲,终于拨开迷雾,不再羞愧于对生命的思索,开始了对自己的真实的观照。认识到个人需要对灵魂的把握,民族需要精神上的建树,因而脱胎换骨,步大师后尘,从容而笃定。
从沈光耀母亲翻看的他遗留下来的素描本,我们也能看到这位富家公子对生活的热爱。他本来可以过上他母亲希望的“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的生活,但当他看到民族的灾难,看到敌机轰炸中死去的小男孩痛不欲生的母亲,看到儒雅的教授身上的鲜血,他义无反顾,违背了母亲的愿望,毅然投笔从戎,在每次完成任务以后,都冒着危险绕道去给孤儿们投递食品,最后在敌机的围攻下,撞向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生命实现了最壮丽的绽放。
陈鹏,在那个颠倒的年代,当所有人都对王敏佳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时,他说的是"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他在戈壁荒漠从事着艰苦的科研,但总能抽空给已被毁容的王敏佳寄回当时所能买到的最好的雪花膏,为她做美丽的木刻和印章。当他参与研发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候,也是他与王敏佳的心靠得最近的时候,尽管他身体受损,年纪轻轻就已华发丛生,尽管他们曾经栖身的淳朴美丽的小山村,已被毁得面目全非。
张果果面对上司的狡诈、同事的利诱,克服了内心的动摇,“我与他们不一样”。当他用缤纷的油彩,在他出钱租来的房子里,给四胞胎的窗户涂上充满希望的图案,那一刻,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十分满足,他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
正像史蒂夫·乔布斯所说的: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03
影片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大家认为的'坏人",也有可怜可叹的一面,有一些宽容的余地,让我们不至于对这个社会心生绝望。
王敏佳和李想,愤愤不平于恩师被师母家暴,想出了写匿名信批评师母的主意,被偏执的师母识破以后,王敏佳的人生从此成了梦魇。而李想一直不敢站出来承认自己也是同谋,只是因为不想因此而失去支边的机会,后来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同事,也就是张果果的父母,自己则长眠于边疆的荒原上。
即便是直接造成王敏佳被残酷践踏的淑芬,看到躺在血泊中的敏佳,也崩溃了,或许还后悔了,或许带着愧疚,和对爱情与婚姻的绝望,纵身跃入冰冷的井底。
四胞胎一家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贪婪,对施恩者纠缠不清。他们再三约见果果,不过是为了当面送给为他们的宝贝起了名字的恩人,那一盒极为珍贵的胎毛笔。
世界虽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但总还给人希望,因此我们还是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重拾初心,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追求真实的自我,回归自然的本性,求得内心的平安。
04
影片的结尾,是彩蛋,更是华章。每一个名字和照片的出现,都会引来不舍退场的观众的掌声,那是对大师的致敬——这些大师在他们的时代,也和今天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追求内心的真实,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活出了自己的风骨。
那一个个光耀照人的名字,是他们永远的骄傲。大学本来就应该是出大师的地方。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不再津津乐道于培养了多少部长、产生了多少亿万富翁,有多高的出国率就业率,培养的不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才能说不负大学之盛名,不枉国之重器之美誉,才是回归教育的初衷,才是直面了教育本身的真实。
影片的英文名是Forever Young ,永远的青春,不错,这正是几代人的以其理想、探索、热血,也包括迷茫,谱就的青春赞歌,是他们的瑰丽芳华,他们所追求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已经远远超过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得以传承的民族精神,是引导后来人的灯塔,也正是你我理当追求的诗与远方。
“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欣喜,会对初生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同时不要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忘了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结尾的画外音再次点题。
愿你我都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