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五岁的小宝看到以前一直在一起玩的小浩,连忙跑过去,可是小浩却跳上自行车飞快地骑走了,一边骑一边回头喊道:“我才不愿意和你玩呢!”原本飞跑在自行车后面,想要追上小浩的小宝听完这句话后突然停住了脚步,低下了头,眼睛里泛起了云雾,沮丧地走到妈妈面前:“妈妈,小浩不跟我玩了,我应该怎么办?”
小宝妈妈看到孩子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愤愤地看着小浩远去的背影,又严厉地看着小宝说道:“有什么好哭的?一个男孩子哭哭啼啼的也不怕人笑话!他不和咱玩儿,咱还不乐意搭理他呢,以后你也不许找他玩,走,回家!”小宝恋恋不舍地回头看着小浩远去的方向,垂头丧气地跟着妈妈走了,在一旁观看的我却陷入沉思:“对于不能很好的处理情绪的幼儿来说,被小朋友拒绝一起玩之后,父母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呢?”
对于六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拒绝或者被拒绝都是很常见的。有时几个女孩子在一起玩,她们就会拒绝男孩子加入;有时今天心情不好也会拒绝和别的小朋友玩;有时仅仅因为不喜欢某个小朋友的玩具就拒绝他……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被拒绝,孩子都会因为被排斥而感到痛苦和沮丧。如果这种拒绝连续发生,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心理发展。
六岁以下的孩子被拒绝,虽然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孩子被拒绝时的难过和沮丧的情绪是无法避免的,而父母如果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将会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甚至会在孩子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正确的打开方式在哪里呢?
一、理解同理心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理解,父母就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最好的榜样。
当孩子被拒绝时,这是一个父母向孩子表达无条件支持和爱的时机。当孩子被拒绝时,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说:“宝贝,你一定很难过、伤心,如果换成是妈妈或者别的小朋友的话,也一定是很难受的。”父母除了在语言上接纳,也可以在行动上接纳。通过用力地抱着孩子,亲吻着孩子额头等行动,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通过肢体接触,向孩子传达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孩子意识到,不管自己遇到什么,父母都会无条件的接纳支持他。和孩子遇到的挫败相比,这一点更加重要。
而小宝妈妈认为,孩子的哭鼻子是很丢脸的事情,对孩子的感受不能接纳,使孩子在被拒绝后的沮丧情绪之上,又加入了一些对自己表现的不满意。
这也是一个培养孩子理解他人感受的时机。对于幼小的孩子,他们拒绝别的小朋友或者被拒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有的大人却将其升级为“冲突”。就如小宝妈妈的说法,只会让孩子之间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将事情严重化。其实可以这样说:“小浩可能今天心情不好,也可能是他今日有事,不想和别人一起玩,可能根本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不是因为你不够好。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啊?”这样引导孩子,让孩子理解对方的行为,既能减少孩子内心的伤感,又能避免孩子错误的“自我归因”,认为都是自己不好。
二、转移注意力
孩子忘性特别大,如果大人在安抚之后能够将孩子注意力转向别处,孩子便会完全将这件事的影响忘却,重新恢复到天真快乐的状态。
而如果父母还纠缠于此,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扰。与小宝妈妈的做法相反,有的父母可能是又让孩子去向那个拒绝他的小朋友主动示好,在间隔很短的时间里,孩子不太可能马上被接纳,只会让孩子受到第二次的伤害。教会孩子坦然接受被拒绝,然后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就好了。
父母可以领着孩子去找别的小朋友玩,或者去大自然中散心,或者领回家读书……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很多,被别人拒绝并不会让我们丢失乐趣。
三、分析原因,角色扮演
如果孩子持续被不同的小朋友拒绝,这就需要父母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个身体和智力发育都正常的孩子来说,经常被小朋友拒绝可能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有的可能是过于内向,不擅长和别的小朋友交往,让人感到无趣;有的可能是性格过于强势,处处争尖,让别的小朋友产生压迫感;有的总是无视游戏规则,让别的小朋友感到游戏无法进行……
如果是孩子性格方面原因,父母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在平时一点一滴的指导中渐渐渗透。
内向的孩子,要多带他们和不同的人接触,先和少数人接触,再接触多数人。可以先让孩子和一两个小朋友保持良好的玩伴关系,然后再融入大集体中去。如果孩子性格过于强势,在孩子因为性格过于霸道被人孤立时,适时地点醒孩子,不要一味包庇孩子。如果孩子规则意识不强,则要多教给孩子如何遵守游戏规则。
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多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设计相关方面的情景,让孩子在不断练习中改变错误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然后再领着孩子去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操作。孩子难免还会有被拒绝的时候,父母可以参照前两种方式帮孩子疏解情绪后,再接再厉,针对新的问题继续角色扮演,继续勇敢地面对现实困境,孩子一定会不断取得进步。
接纳别人的拒绝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的,而父母的任务就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让孩子内心丰盈地去面对以后人生更多的风和雨。
PS: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