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科生谈及历史文化,言必老庄、李杜、苏东坡、红楼......笔者凑巧交稿件,作为苏东坡大师“粉丝”亦未能免俗,翻阅资料凑说几句。
笔者认为,苏东坡作品裏蕴含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科学技术发明、文学艺术繁荣,乃至人生哲学等多方面内容,使得后人常读常新,是造成“苏东坡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宋代结束了夏商周至唐之前的“贵族政治”,而完全实行“精英政治”:国家官员全部通过科举选拔产生。由此激发了进步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之前唐朝相比,宋代的官员甚至皇帝都更像知识分子,唐代的知识分子则更像官僚。例如唐代韩愈等文学家主张“文以载道”,文章服务於政治;大书法家颜真卿生前第一身份是平原太守、鲁郡开国公。
一、“政治精英”并“文化精英”
在苏轼(一0三七至一一0一年,字子瞻,号东坡,谥号“文忠”)身上,正体现了宋代社会精英集“政治精英”、“文化精英”、“艺术精英”於一身的时代特点。他一方面是政治家、清官能吏。比如在杭州任上的建树至今流传,笔者在杭州西湖“苏堤”看到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纪念地。一方面是诗人、词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思想家以及美食家、旅行家。作为诗人,居宋代诗人之首;作为词人,居宋代词人乃至整个古代词人之首;作为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作为书法家,居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之首,开创“苏体”,黄庭坚也出其门下;作为画家,是古代“文人画”理论开创者和实践者。北宋名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南宋初期状元张孝祥,后期状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都是集政治家、文学家、诗(词)人、书法家等於一身。
作为美食家,至今脍炙人口的有杭州菜“东坡肘子”、潮州菜“东坡羹”等。他的《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嶽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嗜膻腥。”并作《东坡羹颂》:“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并详细解释原材料、炊具、加工程式,最后问美食家庐山纯道人:“此个天真味,根上来麼?尘上来?”(《苏文忠公全集.东坡续集》卷十著录)
二、“穷儿暴富”证印刷发明
北宋庆曆年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在刻版(又称雕版)印刷基础上,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诞生的。苏轼见证了宋代印刷技术的飞跃。他的《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之五:“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即班固《汉书》)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老拙亦欲为此,而目昏心疲,不能自苦。故乐以此告壮者。”(同上,卷七)此事发生在宋哲宗绍圣元年至四年、商品经济发达的岭南。说明虽然五十年前已发明活版印刷,但苏轼在世时,尚无大规模刻版印刷图书,直到徽宗继位之后,特别是进入南宋才兴旺起来。笔者到访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了清宫旧藏宋版书,主要是南宋时期的。例如:高宗绍兴间杭州刊修补本唐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孝宗乾道三年徐蒇江阴澂江郡斋刊本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孝宗淳熙、甯宗庆元间严州刊本朱熹编定的张栻《南轩先生文集》,甯宗嘉泰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元明递修本《孟子註疏解经》,理宗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朱熹生前出版的《晦庵先生文集》,国子监版《尔雅》等等。
明代徐官《古今印史.古今书刻》,正是根据苏轼上述记载得出结论:“信斯言也,木刻之盛,其在宋之中叶乎!”尤其是“官阅宋版书(官方刻书),端楷绝伦”,后世称为“宋体”。他根据宋时校正《说文》等书,但称“唐本”而不称“唐刻”、“唐版”,印证宋中期叶梦得所说,“唐以前书籍皆写本”,到五代时宰相冯道才使用木刻版印书。明代学者陈颀也据此指出,苏轼之前都是抄书,此后刻本渐多,“多而易致”。
三、“明窗大几”见屋簷升高
中国古代建筑採用斗拱结构和大屋顶。从笔者游览现存山西五台县南禅寺等唐代建筑看,其大屋顶坡度纾缓,出簷较长,簷柱较矮,因之窗户低矮,室内採光也较低、较差。与宋代经济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相一致,建筑科学技术在宋代也获得极大发展。现存宋代建筑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簷柱升高,窗户加高加大,出簷收短等等。由於屋簷升高,室内採光多起来,光线也高起来,“高几大案”随之出现,不但方便看书写字,而且使人们逐渐告别了席地而坐的生活;衣裤可以收紧,从而告别了“褒衣博带”的历史。宋元明清虽仍以袍式服装为正装外罩,但其尺度已大为收窄,从此中国人进入新的生活方式。
苏轼诗《龙尾砚歌》见证了这一生活“近世化”进程。诗中“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大几清无尘”,明确记录此时已是“明窗”和“大几”,而且大几上的砚台映出蓝天浮云,说明室内採光之好。五代十国之前,人们席地而坐,写字时是左手擎着纸卷,或将纸张置於矮几上,右手提笔写字。眼睛与纸卷、纸张之间都是垂直角度,右手执笔,无所依凭,上下、四周自由运动。宋初“高几大案”出现后,人们坐着与今天差不多的高椅子,把胳膊放在桌子上趴着写字,手腕运笔较之前大大地不自由了。苏轼写字随意,“书初无意於佳乃佳尔”(苏轼《论书》);创作上随形就势,“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石苍舒醉墨堂》)由此形成“苏体”特有的“偃笔”:就是单鈎卧笔,常常是拇指和食指执笔(近似今人使用钢笔),肘腕不大提起,有时使用侧锋,字势稍扁微侧。“偃笔”带来效果还有,左行的撇画撇不出去或者是较短。因为肘部贴在案上,写字时右腕右行、下行均无甚阻碍,汉字也很少左行的长画,唯独撇画为左下长画,“偃笔”常常就撇不出去。对比王羲之《兰亭叙》帖和苏轼《赤壁赋》等帖,这种差别显而易见。
四、忠君爱国 、千古两“文忠”
词和绘画艺术在两宋达至巅峰,在元明清的影响也大於唐朝。艺术史上,“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尚韵、尚意一致。故清代正统文化艺术以魏晋六朝为最高境界,以宋为尊,其次是唐。清诗的主要流派是“宋诗派”,而以苏轼为宗。从乾隆时期到清末,文化名流主要是“尊苏”。嘉庆、道光时宋诗派名家翁方纲、阮元、吴嵩梁等,诗名远播朝鲜、琉球、日本。吴嵩梁与朝鲜文化名流金鲁敬、金正喜父子及诗人、画家申纬交厚。吴嵩梁、金鲁敬以与苏轼生年丙戌相同为傲,诗书酬唱,为苏轼跨国庆生。晚清洋务派领袖张之洞以苏轼书法为楷模,任湖广总督时,在苏轼名作《赤壁赋》、《黄州帖》诞生地湖北黄冈建“景苏园”,搜集刊刻东坡墨蹟。
苏轼生於宋景祐三年。道光二十二年,因虎门销烟、粤海抗英,被一同撤职谪戍伊犁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前两广、闽浙总督邓廷桢,邀约当地主要官员伊犁将军布彦泰等十一人,“齐作坡公生日”。当年苏轼贬官岭南,获地方官和当地百姓热情欢迎,人们把惠州最美的望湖楼让给他居住;林则徐西戍途中,则一路上获英雄式款待,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日林、邓步东坡《大江东去》原韵,作诗填词。或许,他们从因为民请命而屡遭谪戍的坡公身上,获得心灵慰藉和精神力量。巧合的是,苏轼谥号“文忠”,林则徐身后谥号也是“文忠”。从苏文忠到林文忠,“以天下为己任”,是“东坡现象”的精髓。
笔者最喜爱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附录如下做结尾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