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日阴雨,晚上拉上窗帘仍能传来淅沥的雨声,偶尔被风的带动,还能听到几声玻璃被雨滴侧击的声响。想象得到一滴雨如飞蛾般撞击在玻璃后四处飞散出去的难用肉眼看清晰的水花,但却能在心里想象到如电影镜头般慢放一百四十倍速的过程,那微观的绚烂往往正是被多数人忽略的生活的精彩,但也并不影响它们被忽略。忽略精彩是人类的拿手好戏,同时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正在经历或已经历过了人生的最大精彩。
身边有很多老师的朋友,在各个学校任职任教,有教小朋友的老师也有带研究生的导师。在我观察看来,他们也会有个所谓的普遍现象。比如他们通常都是在聊学生、聊校企合作的项目、聊讲课如何有趣等等,却唯独不谈学问。我不知道这只是我的观察还是普遍现象,也许他们心里觉得和一般人也谈不了学问。我们不谈社会风气和整体环境或约定俗成的东西。在我心里无论是大知识分子还是小知识分子举手投足不说一定文雅起码语言之间要更显书生气,多谈学问,哪怕不是描述详细的学术问题也会将专业问题脱口而出。也许是钱闹的,也许是现实的生活压力所致,在我周围的老师们已经看不到我印象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了,他们关注的无非不是金钱就是权力,也一样在办公室里明争暗斗。当然这也可能是他们的“自省”,有意摆脱自身的书生气不要显得自己和社会格格不入。前阵子认识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深聊之后颇感欣慰。也可能是语文专业的关系,现在依然保持读书,并给我看了她十几本的读书笔记,聊天期间她正在读吕思勉的历史,讲起来满脸的欢喜。不知道这样的老师如今还多不多。读书当然是自己的事,或者找不读书不做学问的借口千千万,尤其是专业的老师、学者,但总觉得那还是不应该的。可偏偏我见过的不做学问的知识分子要更多,当然也不排除人家做学问的时候我没看到。也只能从面相、气息、谈吐等观察一个人,尽管不准确,但也能看出蛛丝马迹。所谓的人心浮躁定不会是一人一事,也不是简单的一传十十传百,难以描述。
我挺喜欢“书生气”这个词儿,希望自己有,或尽量在自己中的某一个自己保留住。距今最近一次又听到这个美好的词儿应该是去年听许子东的讲座或是讲课里听到的,具体记不清了。他讲了一个他书生气的故事。这个词儿换一个说法大家会说这种人或这个现象就说明一个人太不晓事、不成熟等等。如今这世俗之事没有了标准,也难说熟对熟错、是否应该,不过是作为一种气质颇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