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学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说一些心理学专业术语了,其中“原生家庭”一词的曝光率更是颇高。
什么是原生家庭呢? 既然是家庭,那么既有独立的个体--家庭成员,又涉及个体之间如何互动--家庭关系。
今天,我想先聊聊家庭中的“个体”,下周再来谈一谈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虽然主要指父母,但其实还要包括最早期的养育者,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有些人会问,如果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期缺席较多,比如外出务工或工作繁忙,是不是主要影响者就是孩子的照看者。其实不然,对于和孩子最为血脉相连、从备孕的时刻就生命相依的父母,“在”与“不在”都会有巨大影响。因为对于孩子,父母是必需品,没有父母陪伴身边,尤其对很年幼的孩子,是件极为恐怖、充满焦虑的事情,很多孩子会在潜意识里给父母无法陪伴寻找原因。
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不是现实的样子,而是“理想化”的样子,非常强大,所以他/她无法埋怨父母,说他们做错了,那怎么办呢,总得有个原因吧!于是,孩子会认为一定是“我错了”、“我不好”,所以爸爸妈妈才不太待在我身边。
那么,这样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一种表现可能是非常胆小,小心翼翼,说话声音小,不太爱表达;平时不像一般小孩要这要那,得不到及时满足就撒泼打滚。他们内心觉得自己不好不值得,可能是个负担,所以不会太向大人提要求。所以我们要认真观察孩子,区分他们是随年龄增长成熟了,学会了延迟满足,还是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
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会非常任性甚至暴脾气,或许经常和小朋友有肢体冲突,敏感易怒,倔强倨傲。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是运用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就像我们常说自大自恋的人多少是自卑的,孩子会用一种反面的状态来抵御“我不好”带来的脆弱和伤心。
如果您已经阅读到此处,联想到某个小朋友,感到一阵心惊,请一定留意以下内容。
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孩子的行动和外在表现,直接推断原生家庭如何,这样太片面和武断,我们尚未讨论家庭成员的互动会如何产生影响,也未曾细致了解孩子的全面信息,在此,我只希望提供更多了解孩子的视角和维度,帮助父母在理解孩子上多一些思路,我一直坚信,只有先理解,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和成长。
如果我的分享让父母产生的只有自责、愧疚、悔恨和恐惧,那真是失败。这些情绪多少会有,但当你意识到了一些从未意识到的,看到孩子内心丰富世界的多一片风景,那么在那一刹那,你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父母,你和孩子之间已经又拉进了一段距离。
父母都希望做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是生活不是做梦,无能为力比比皆是。或许父母无法经常陪伴孩子,那么请记得,陪伴的质量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纯粹陪伴的时间。你可以先从二十分钟开始,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全神贯注的看他做任何事,或陪他做,或听他说话。坚持,同时也不要勉强自己,更不要让自己觉得有牺牲。
每个父母都是伟大的,无论如何,我想这句话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