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到辞职批复到现在已一年有半,从法官到实习律师,转换的不仅是角色,更是心态与工作方式。第三次的工作选择,我给了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
写这份总结,我的内心是激动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一年的实习生涯即将结束,迎接我的是专职律师,我将真正开始以一个律师的身份从事律师业务。再过半年,禁业期满,我将再次回到我熟悉的法庭——律师的主战场。
时光荏苒,回想起这一年多的实习生涯,它带给了我许多的成长,慢慢回顾这段时光,我想进行如下总结:
一、转换心态,熟悉律师的工作节奏,认清法官与律师的工作差异
律师与法官工作性质是不同的,之前做法官,虽然很忙,但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掌控,什么时间安排开庭、什么时间合议案件、什么时间汇报案件,基本全靠自己把握;现在做律师,工作节奏更快,每天的日程都可能安排的满满的,而且很多时间并非自己能够决定,需要同团队商量、需要与客户达成一致,虽然自己的时间多了,但节奏加快了。
做法官时,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很谨慎,可以和什么人接触,不可以和什么人接触,自己心里要有一杆秤,那时不敢交太多朋友,怕他们打官司找自己,因为法官需要慎独慎行。而做律师,最需要的就是客户,特别是做企业的客户,只要有机会,都是可以先接触的,在接触中,只要不违规,对于他们的问题,都是可以回答的,这就需要具备客户意识。
在做法官时,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分到了案件,最先想到的是如何结案,如何让当事人息诉罢访;现在做律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拿到案件,而是如何为客户解决问题,有时候诉讼并非最好的策略,可能会建议客户变更一下方式,这也是一种服务意识。
总之,在实习的这一年,我时刻告诉自己,一定要认清身份的转变、懂得身份的转变,具备服务意识、具备客户意识,培养潜在客户。
二、组建团队,我需要的就是你们
之前接触到的律师,大多是单打独斗的,最多是一个老律师带几个助理,助理的工作仅停留在协助老律师、办老律师办不过来或不愿意办的小案子上,但都没有形成团队。在辞职之前,同北上广做律师的同学聊天,渐渐发现律师团队的重要性。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律师,怎能不团队化?
于是,带着做团队的想法,我离开了法院,加入了京师。去年六月份,我们的律师团队正式组建,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做团队的好处自不用说了,你累了,我可以在背后扶一把;我忙不开了,你毫不犹豫地顶上去;你有不专业的地方,有我在;我有不擅长的领域,还好有你。在这里,我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工作,一起为了梦想而努力。
一年来,我们一起接待当事人,一起讨论案件,一起准备案件材料……团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数据与可视化的巧妙结合,团队成员的紧密配合,大家在一起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律师工作。
特别是今年以来,团队确立了周例会制度、庭前会议制度、庭后复盘制度、知识管理制度等,并创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诉讼流程。
一个人走,可能走得很快,与一群优秀的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更远。每一天,每一步,我们都在走向更加卓越!
三、坚持输入与输出,这样的工作与生活才有意义
做法官时,案子多,外出培训机会少,但只要遇到可以外出培训的机会,我总是申请参加。虽然有时候不能成行,但培训的同事回来,总是询问这次讲了什么,有没有笔记可以学习。
现在做律师,接触的人多了,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业务研讨的机会也多了,可以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外出分享的机会也多了不少。
实习的一年,我现场参加的各类讲座、培训、沙龙、论坛、研讨会等20余起,通过互联网参加的各类讲座、分享30余起,对外进行的分享也有五六起。一次次的培训和学习,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
在理论与实务学习之余,我还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写成了实务文章,《钢材购销合同中加价款的裁判路径》、《民事案件中发票相关纠纷的五个实务问题及裁判规则评析》(经修改后被《民商法实务精要4》刊载)等发表在“高杉LEGAL”微信公众号上;《14个案例,详解涉“学区房”纠纷案件的六大问题》被“无讼阅读”收录,至此,我已在“无讼阅读”上发表文章四篇,成为了无讼作者。
今年以来,我开通了简书账号,自2016年1月2日至今,几乎每天一篇文章,除特殊原因外,坚持日更,目前已书写各类文章116篇,内容涵盖法律实务、律师成长笔记与工作点滴等。在这里,我会把各类当事人咨询的问题进行整理,我会写出做律师的各种感悟,法官眼中的律师等。在这些文章中,有些文章的阅读量在两天内就达到四五百,比如《前法官对青年律师的几点建议》等,这些文章的写作,不仅实现了律师间的交流,也变相地对自己做了一个小的宣传。
此外,我还主办了微信公众号“王国聚读案例”,坚持每天读一份高院或者最高院的案例,加强案例学习,从案例中寻找司法智慧。
四、熟练使用各类工具,用技术驱动法律
之前在法院工作,根本用不上各类工具,也就没有兴趣去了解和使用。现在做律师,越来越发现,没有工具,就没有团队的配合,就没有更加高效的工作。
这一年来,在律师团队协作上面,我逐渐开始并熟练使用了钉钉、印象笔记、有道云等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为团队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此外,对于律师一些手头的工具,比如查询企业信息类的启信宝、企查查、天眼等,查询案例类的中国裁判文书网、无讼案例、聚法案例、威科先行等,查询法律规定的法律数据库、法律之星微信公众号等,用于扫描卷宗的CS扫描王,用于制作课件和宣传片的PPT或Keynot,用于制作诉讼可视化图表的Processon,用于制作思维导图的X-mind、幕布等。每一项工具的使用,都极大提高了律师工作的效率。而这些,都是之前所从未接触过的。
我曾经在简书上写过一篇《一个律师新人的手机APP》,几天内阅读量超过800次;我也曾受邀在唐山市法学会上做过《律师如何做诉讼可视化》的分享,颇受律师欢迎。所有的这些,都说明,律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梳理使用一定的工具,是可以帮助律师工作的。
五、坚持但不死磕,沟通但不勾兑
由于之前的身份,很多当事人找过来其实不是因为我的专业,而是因为我之前是法官,认识法官。在接待的当事人中,每当遇到这类的当事人,我总是告诉他,我们坚持专业取胜,决不勾兑,如果想通过我们走关系,案子就不代理了。
之所以坚持这一个原则,就是想做一个专业的律师团队,不勾兑,不以出卖人格而赢得案件的胜诉,而这样的律师团队,是受人尊重的!
当然,这是我作为律师的底线,也是执业纪律的要求,我只希望,在法官谈论起律师时,如果有人记得我、提起我,我留下的印象仅有专业敬业、有责任感、恪守执业之道、谦和!
六、注意细节,小处着手,细微之处见真章
每一个案件,无论大小,无论标的额高低、收费多少,只要团队决定代理,我们总能深耕细作,力求做到极致。
在每次进行案件讨论时,团队总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每次开庭前,团队都会进行庭前会议,把之前准备的材料再梳理一遍,并把多种格式的电子版本存放在优盘,开庭前拷给书记员,以方便书记员记录;在庭审结束后,我们会及时根据庭审情况进行复盘调整,形成代理词提交法院。
在复杂疑难案件的整理过程中,通过检索相似案例,发现裁判规则;特别是通过检索主办法官承办的其他案件和参加合议的案件,以此为参照,针对本案案件材料,形成可视化,整理后提交给法院,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小处着手,细微之处见真章,不仅适用于诉讼案件,对于接待客户也是如此。客户提出咨询,我们从不因是小问题或者问题很幼稚而不认真解答,任何一个问题的答复,都是专业的体现,解决小问题也可以带来大客户。
在总结的最后,我最想说的是,这一年来,我对律师行业有了新的认识,律师职业不是挣钱的工具,律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道防线,是法律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江平先生说“律师兴则法治兴,律师兴则国家兴”,谨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