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家,你是可以联想到这个国家很贫穷,这个国家的软件技术特别的厉害,这个国家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的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去过这个神奇的国家,或许你和我的认识应该是一样的,80%都会相信媒体上报道的印度的那些真实状况。
这些年的我也越来越喜欢印度电影,喜欢这个国家对于对于电影的这种开放程度和这个国家的保守程度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比。
我看见的印度电影总是不遗余力的挑逗和挑衅自己国家的宗教、政治和各种制度,所以我们也会觉得这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开放的,电影里也总是在搞笑娱乐中探讨这些问题。
中国的应试教育被我们吐槽,但是中国的大部分的家长又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这里不想过多的讨论中国应试教育的种种,因为无论怎么样我觉得“高考”这个庞然大物还是给我了我很多的希望。
最近在刷的一部电影《起跑线 》。或许,我可以说这是我今年看过印象最深刻的两部电影之一了。
看这一部电影的原因在开始仅仅是因为我喜欢这一部电影的海报,这海报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让我的视角有很一种很强大的冲击力。
电影的海报是一双脚,这一双脚和我们平时看见的脚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这一双脚上的鞋子,这一双鞋子在电影里有明星的感情色彩和实物的暗示。
一双脚有两只不一样的鞋子,左脚的鞋子是一双“印度”贫民窟人的象征,这一双鞋的布料应该是我们经常看见的帆布鞋的布料,这一双破破烂烂的帆布鞋,最让我们看不起眼的它破烂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这的两只脚趾头。右脚的鞋子是一只柔光滑面的一双皮鞋,当然,这一只鞋子的象征的是印度的富人。
《起跑线 》这一部电影的场景在我们中国也随处可以看见,我们用心默默的感受着,一边内心真心
的告诉自己:父母培养我们真的不容易。
这一部电影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我觉得我喜欢这一部影片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仅仅是讲这个商人家庭试图将女儿送进德里名校的故事,我认同这一部电影主人公的那种有笑有泪的画面,认同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的不公,喜欢电影所揭开的人性的光辉与虚伪。
在咱们中国的育儿界有句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主要指“孩子的教育”,印度也同样认同这个观点。
伴随着我的成长,对这种教育或者说这种文化越来越理解了。我也认为现实生活中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就在昨天我去参加一个同事外甥女的生日晚宴,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出生和家庭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很多的东西,富人家有富人的活法。同事家的小盆友今年8岁,过上小学,小盆友所在的学校是深圳的一所贵族学校,当天小盆友的朋友和粑粑麻麻的朋友都来参加小盆友的生日晚宴,那个场面规模真的是大,在酒店门口看见都是名车等等,小盆友的生日一个晚上可以花10w都属于正常情况。
嗯,知道贫富差距的我,还是会选择默默的加班,选择默默的码字,虽然码出来的字的阅读量和其他收入都不够我买一本二手书。
《起跑线 》这一部电影都在流水账简单笑料中进行,触碰了教育话题,却方方面面的不深刻。影片一开始可以看到这对夫妇为了让女儿进入名校念书,给女儿报班,要求女儿以后都只能说英语。英语在印度不止是语言,还是阶级的问题。
父母经历了很多的片段得到的结果就是:一番烧钱又费力的奔波后,他们的女儿皮雅还是被学校拒绝
了。
或许,你可以知道电影片段里拒绝的理由是什么了!电影片段里换来的就是,“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
在电影的后面父母选择不然自己的进入这个在“一流”的学校了,现在去公立学校,让自己的孩子和普通人的孩子一样接受平等的教育。
电影里的主人公他们体验了贫穷,其实只是拮据,却没有了解贫穷;他们一直在强调对小孩的教育,和小孩的互动戏份却寥寥无几;他们夹在富有富出路穷有穷方法中间被现实制度和环境抛弃,却没有反思自身的群体,都让我觉得这一部电影走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