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书友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讲一讲曾国藩吧,今天我们就讲讲曾国藩,我选了这本书,叫《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街上特别多关于曾国藩的书,基本上有一大类都是成功学,有一大类是厚黑学,还有一大类是相面的。我觉得这都把曾国藩给讲歪了。
这本书的作者张宏杰,是一个有着史学修养的人,他是历史学的博士和博士后。所以经过了严密的考证,并且他是真爱曾国藩。所以写了这么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书,也把曾国藩的方方面面介绍得很清楚。为什么要选曾国藩来跟大家讲?因为他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就是我们学王阳明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遥不可及,王阳明8岁就会写诗,12岁就会用计,18岁就立下圣人之志,我们18岁的时候,还在琢磨怎么考大学呢?所以就觉得差距太大。
但是曾国藩的资质真的不怎么样,首先说一点身体就特别糟糕。曾国藩32岁的时候,就开始害眼病。然后几乎都是看不清的,模模糊糊的。36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到了晚年,有一只眼睛是彻底地失明。然后他在大概48岁的时候,自己写日记,说我的身体已经像70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所以你想,一个人如果身体都是这么弱,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精力去做事。
但是曾国藩的精力旺盛到让我们所有人望尘莫及。你说这个人一定很聪明吧?不是,曾国藩那个愚笨的程度,真的是很少见。他考这个秀才,考了一次不中,考了一次不中,连着考了七次。一直到23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那你说跟他相比的同时代的人成绩怎么样?比如说曾国藩的好朋友左宗棠,大概是14岁就考上了秀才。然后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17岁。最夸张的是梁启超,梁启超11岁就考上了秀才。
而这个曾国藩的资质不高,这件事是所有人的共识。原因是什么?大概是遗传。因为曾国藩的爸爸,是一直考到43岁才中秀才,你说这多费劲,曾国藩的爸爸来辅导曾国藩考试,就一次一次都考不中。曾国藩最后能考中,是因为那年没让他爸辅导才考上的。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个李鸿章就说他的老师,说我的老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叫儒缓。儒是儒家的儒,缓是缓慢的缓,就是反应慢。我这老师反应慢。左宗棠评价他这朋友说,才短。他经常用的词是才短,就没什么才气。而且,还有什么欠才略,也经常这样说。曾国藩自己说自己,说吾生平短于才。就是他非常清楚,我这个人不是很聪明。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身体又不好、又不是很聪明、出身又不是很高的,这么一个湖南孩子。最后立下了千古大业,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是利国的重臣,不愧他这个名字叫国藩,曾国藩的本名叫曾宽一。后来到了京城以后,当官改名叫国藩。国藩什么意思叫国之藩篱,他果然是为国家撑起了一片天。
所以曾国藩的一生当中,所有的业绩综合起来,我认为就是两个字,一个是勤一个是恒。就是他极其勤奋,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这个地步,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还有人说,应该再加一个字叫拙,就是当你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拙的。然后我没有那么聪明,再加上我特别勤奋,又能够持之以恒,你也可以像曾国藩一样,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
为什么大家觉得他做的事了不起,他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打过仗。结果国家危难,太平天国起义乱了以后,他是回家休假。等于是,这时候皇帝说,你得出来办团练兵,他就干了。从来没有打过仗的一个人,竟然屡战屡胜。然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还有后来的捻军。书生领兵救亡图存。
最重要的是他一辈子笔耕不辍,就是特别勤奋地喜欢写东西。那天我算了一下,就是曾国藩整个这一辈子能够留下来的文字,各位你们猜有多少?难以想象2000万字,就是曾国藩这一辈子带兵打仗,干那么多的事,他要做国之重臣,还写了2000多万字的著作。到今天,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关于曾国藩的书。他的那个日记书信非常频繁,这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好了,那我们来看看曾国藩这一生,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用曾国藩的回忆,他一辈子吃过五次大亏,叫五堑。实际上他跟别人讲是四堑,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有一个别人认为最大的吃亏,都不算,他说跟那四次比起来,这最大的这一次吃亏都不算。那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曾国藩是1811年出生的,出生的就是一个,大概是一个地主家庭,也不是特别富裕。因为他后来在去京城当官的时候,还四处去想办法凑钱。这个待会儿我们讲经济账啊。当一个京城的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然后23岁是倒数第二名,考上了秀才。第一堑,吾生平的堑是什么呢?21岁的时候他去考秀才,他觉得自己发挥得特别棒。
结果那一年发榜的时候,被学台悬牌批责。学台就相当于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悬牌批责,就是发了一个文专门骂他,为什么?说他写的这篇文章叫文理太浅,就是实在没什么深度。那怎么办呢?没让他考上秀才,给了他一个佾生。就是孔子讲的“八佾舞于庭”那个佾生。
佾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今年没考上秀才。但是明年你可以,免去前面的一些筛选考试,直接来考秀才,就给了他这么一个位置。这个对曾国藩来讲觉得奇耻大辱。因为悬牌所有人都看得到,一看到,都知道学台在点名批评他,他觉得真的是受辱。
但是这一次受辱对他帮助很大。因为从这件事以后,他开始改变了学习方法。然后重新学习,在后来23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考上之后,24岁进了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学习,中了举人。28岁进京考中进士,更名国藩进入翰林院。他一旦进入翰林院以后,曾国藩的这个命运,就发生了改变。就是他当官当得特别顺。28岁从湖南农村,到了北京当官,十年七迁。就是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边,七次跃升。给他的这个官职叫礼部侍郎,这是挺大的一个官。他能够直接给皇帝上书的,这么一个岗位。所以曾国藩自己,在给家里人写信的时候都写,说很奇怪怎么升得这么快。
很奇怪,曾国藩在十年七迁的这段时间里边,非常不愉快。就是经常给家里人写信,说我干脆回去算了就不要干了。因为我觉得啥事也干不了,他觉得在北京这段时间,太浪费时间。就是整个(晚清)官场的那个腐败的气息,想做什么事都做不了。
然后,接下来就到了第二大堑。第二大堑是在1850年,也就是道光三十年的时候,道光去世。去世以后新继位的咸丰皇帝,只有20岁特别意气风发。咸丰皇帝一上台干了一件事,就是四处求言,就是告诉大家说有言就进言,大家赶紧说,说有什么想法。
这时候曾国藩觉得机会来了,他就给皇帝写了一封信,说什么呢?其他很多建议,其中有一条,被皇帝大加赞赏的就是皇帝应该更加勤勉,皇帝应该跟大家一起做日课,每天做日讲。就是皇帝把大臣们叫在一起,皇帝给大家讲课。或者皇帝今天没什么讲的,请老师来给大家讲课。这么每天都坚持讲,他说这个必有效果。后来这个新皇帝一听,说这挺好,就跟曾国藩讲说,那你这样,你去画一个,日讲堂的示意图给我看。就咱们要装修这个日讲堂,总得有个大概的方位,你画一下。
曾国藩就回家画,没受过美术教育,曾国藩就瞎画了一个,瞎画了一个图拿上去,皇帝一看都觉得特别不像样。结果周围所有的大臣,看完了以后就笑,说这画得也太次了。结果这个事传为笑柄。这是他的第二大堑,就是成为整个朝堂之上的笑柄。他那个日讲的那个事,也就慢慢地不了了之了。这是第二堑。
然后第三次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看这个咸丰皇帝,虽然一开始气象很好,到处纳言,但到最后发现,什么都不干。就东西写上去以后,这个皇帝经常批一个叫作“毋庸议”。“毋庸议”就是别瞎说,你议论那东西都不管用,朕自有分寸。我自然会解决这个问题,曾国藩就特别憋屈,写了那么多的条陈、写了那么多的建议,都没用。而且他发现其他所有人写了很多的建议,也都没什么用。曾国藩憋不住了。
他后来给皇帝写了一条要命的东西,他写的这个东西叫作《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这个东西写得有多厉害呢?我念一下,你们都会替他捏一把汗。他主要给皇帝提了三条意见。
第一条是见小不见大,说皇帝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批评皇帝有“琐碎”之风,“谨于小而反忽于大”。整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的礼仪疏漏之类的小毛病。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的人员,安排不当。你看大事你要管的没管好,整天管人上朝的礼仪。这不是皇帝应该干的事。
第二他批评皇帝,“徒尚文饰”,不求实际。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见。其中,怎么也会有几条有见解的吧。结果都是批了,“毋庸议”三个字而已,没有一项落实,偶尔有几个被肯定的,也没有好结果。刚刚表彰了倭仁,倭仁是一个蒙古族的大臣,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这就要死的节奏了。
第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一开始说听取大家的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这就是豁出去了。就曾国藩这意思,就是要么你就把我杀了,今天反正我不吐不快。我一定要把我的意见全说出来。咸丰帝大怒,咸丰帝当时就说,要交办去查处。看这个官员有什么问题,马上就要办。幸好皇帝身边,有几个明白人赶紧劝,说这种人是个人才,你千万不要去给他办了。皇帝想了半天,这皇帝也真了不起,摁住了心中的怒火。
但是皇帝给他写了一封,特别长的反驳的信。就证明,皇帝并没有接纳他的意见,皇帝只是没有处理他,在大臣的劝谏之下,咸丰皇帝假惺惺地,夸奖了曾氏几句。但是又下了长篇的上谕,细细为自己一一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责。
所以你想曾国藩这时候,这脾气干的这些事,都是不利于干活的。就基本上,他跟皇帝的关系,也不好,跟周围的同僚的关系,也不好。这是非常糟糕的一种环境。导火索是什么呢?琦善和赛尚阿这两个满族的大臣,犯了特别多的问题和错误。其他的大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大家都是在同一个朝堂上做官的,能够掩饰就掩饰过去。但是曾国藩不行,曾国藩就说,这两个人的问题非常严重。然后说必须得查办。结果琦善和赛尚阿都被流放。
就这一件事出来了以后,整个京城的官场,所有的人都不理曾国藩。不但是不理,甚至人人唾骂,不与同席。就是曾国藩去哪儿吃饭,周围的人就走了,说这人不跟他吃饭,他在京城整个抬不起头。因为他得罪了大量的叫“大名大位”之人,就这些人名气又大位置又高,全给得罪完了。再加上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也特别糟糕。
你知道清朝那个时候的,这些当官的人有多穷。就是当你决定要去北京当官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募款。因为你每年的俸禄,是根本不够你在北京生活的。基本上曾国藩在北京搬了几次家,他一年的那个房租,就刚好够那个俸禄。就等于你拿着朝廷发给你的俸禄,交完房租,剩下就等着饿死了,就完全没有钱。
所以大家记得范进中举吧,就是范进之前特别穷。但是当他成为举人以后,所有的人都跑过来给他钱。就周围四里八乡的人,连他的那个岳父,都跑过来,说这个猪肉可曾吃过二两的那个,都过来给他送东西,送猪肠子送什么。所以所有人一中举人以后,在乡里乡间,就把他当作一个投资的对象,就不断地给他钱。所以这才能够撑得住他,在这个京城能够活得下去。
曾国藩有一次终于得到一个机会,让他去江西主考,就是做江西的主考官。(他)高兴得要命,赶紧给家里人写信,说终于捞着机会了。说我可以去江西了。因为他本来在北京待着就不愉快,他就出发。然后走到半道上的时候,走到安徽太和县的时候,就听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母亲去世的消息一传来,那中国古代的官员你得丁忧。就你得请假回家。然后在家里边处理这个丧事,守孝几年时间。这时候,结束了14年的京官的生活。等于曾国藩在北京当官,就当了这14年的京官。非常不愉快,而且被所有人嘲笑。他觉得这是非常丢脸的一件事,对他来讲是第三次大堑。
然后,接下来回到家里边丁忧。在家里边休长假的这个状态,这时候到了咸丰三年六月份。长沙出的这一次大堑,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当他回到湖南以后,太平天国已经闹得越来越厉害了。这时候皇帝给所有在家里边的这些在籍官员发通知,说每个人都要出来尽量地办团练。办团练,就是你要组织地方武装,你要捍卫咱们的王朝。因为太平天国太厉害了,当时的部队跟太平天国打仗,用一个词形容,叫一触即溃。
太平天国打仗很厉害,这些人打仗靠的是什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熟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以每次打仗诡计频出。然后这些官兵一个个要么抽大烟的,要么做生意的,那时候是非常乌烟瘴气,都不愿意打仗,一触即溃没法打。然后皇帝就说,你们大家都办团练。其他的人办团练的办法很简单,两条路要么是忽悠一下皇帝,说办了办了办了,要么借机敛财。怎么借机敛财呢?说我现在要办团练了,你们都捐款都捐款。如果你看过《让子弹飞》的话,你就知道,那个师爷是特别懂这一套。我要去进山剿匪,所有人都要交钱。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但曾国藩不是,曾国藩是真办团练。曾国藩是真干活。所以他就给自己找了一个机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你办团练,你算是地方上的什么一个岗位呢?,他自己起了个名,叫湖南审案局。为什么叫湖南审案局?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以后,社会治安非常糟糕,有很多人借机当土匪借机抢劫。所以整个地乌烟瘴气一大堆的事,他就搞一个湖南审案局。有案子就来我这儿报,来我这儿审,地方政府管不了的送到我这儿来。
他就三招,他审所有的案子,都是当下立判就三招。第一招就地正法,杀头够狠吧,第二招乱棍打死,还不如杀头。当时乱棍打死了很多人,现场就直接打打死。第三招罪行轻一点的收押,放到监里边,杀了几百人。所以人家给他起个外号,叫曾剃头,曾剃头的名字是从这时候来的。还没有跟太平军开仗的时候,他做湖南审案局的时候,大家就把他叫曾剃头。
因为杀了太多人,这件事情惹怒了很多地方官员,为什么呢?倒不是因为杀这么多人,核心原因是因为老百姓都把案子送到他这儿来。就是地方的官员借着这么多的案子有事可办,他有很多捞钱的机会。结果这样一来显得地方官员,无所作为什么事也做不了。所以地方官员就特别讨厌他。而且曾国藩训练部队。还有一个特点,他不招退伍军人。就是你是曾经当过兵的,一概不要。为什么呢?
因为曾国藩有一个原则,他说现在的军队,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他认为那个军队已经烂透了,你知道那时候当兵的人,都在做生意。所有的人说要集合训练,这边这些士兵说不去不去,花点钱给一个普通人,你替我去一下。所以站在场上那些人,都不是当兵的,都是花钱替着来的。没有人专心打仗。
所以曾国藩说一概不要,我就招普通人,就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然后我训练他们,曾国藩要求,所有的部队每天早上起来,他要训话。他是个文人带兵。他觉得最重要的是,让这些人变成好人。让这些人内心当中有理想主义精神,有责任感。所以每天早上,都一定要给这些士兵训话。给曾国藩带来最大麻烦的一件事,是他要求营兵也来听讲,他说,我希望让这些人也来听一听我的教化,我每天早上站在这儿,给他们训话的时候,他们听一听。就这点事他们都做不到,那些营兵受不了。
其中有一个长沙的副将叫清德。这个人跟太平军打仗的时候,一上场就跑了。所以是个胆小鬼。
但是,跟曾国藩斗争的时候,特别勇敢。清德就不去,就跟底下的士兵说就不去,他叫去就不去。有一次他们的士兵(绿营兵),就和曾国藩新的士兵,在街上发生械斗经常打架械斗,械斗打得厉害了,而且还把曾国藩的士兵打伤了,回到他们的营里边,就讲我们的兄弟被欺负了,怎么办?
这些人拿起刀拿起枪,就去曾国藩的府上打砸。曾国藩一开始很镇定,觉得他们难道敢造反吗?还在那儿写字。结果那些士兵冲进来,拿刀就照着他砍,曾国藩赶紧就跑,差点被一刀劈中。大街上人全跑光了,没有人敢出来劝事。因为湖南当地的官员,都等在那儿看曾国藩的笑话,说你看这不是喜欢练兵吗?把兵搞成这个样子。他就到处跑,跑到湖南巡抚骆秉章的门上,叩门。当当当地敲门,这时候骆秉章才出来,说怎么回事?这些士兵一看巡抚出来了。这些士兵老实了。
曾国藩把这事前因后果一讲。讲完以后,骆秉章说,这样,马上过去,给人家那些士兵松绑,就曾经打人的那些士兵松绑。松绑以后,还一个劲叫兄弟委屈了,赶紧回去送走了。送走以后,曾国藩很生气,说这些人违反军纪还打了我的人,你怎么就送走了?骆秉章就讲了一句话,哎呀,以后打仗还得靠他们,就这么一句话这事就解决了。曾国藩觉得无比羞辱,所有人就觉得,你在我们这儿一点用没有。没人听你的,连士兵都敢拿刀砍你。你看你怎么着吧。所以这是曾国藩所说的,那四堑之外的那一堑。就曾国藩认为这一次都不算什么,因为其他那四堑更厉害。
但是我们总结出来,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大的吃亏,曾国藩后来想怎么办呢?这实在是斗不过这些地方官员,怎么办?搬家。他从长沙离开搬到了衡阳,到衡阳一个偏僻的地方去练兵。他用了一句话形容特别好,叫作“打落牙齿和血吞”。什么话都不讲,好好去练兵。曾国藩到了衡阳去练兵的时候,面临着叫作五无的状态。
五个东西都没有,没什么呢?第一,没有办公场所,就是没地没地让他办公。第二,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就你算是什么人呢?你是哪儿派来的呢?你是自己跑来练团练的。这特别奇怪的一支武装。然后第三,没经验,一个能打仗的都没有。因为他又不是武将出身。第四,没朋友。就当时连他的朋友,就是像左宗棠、像胡林翼这样的人,大家都批评他都不愿意帮他。第五个没有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就意味着没有军饷。你知道一个部队没有军饷,就算是山民他也得吃饭呢。这没法解决。
那曾国藩怎么做呢?没地方找祠堂,就直接在祠堂里边办公。这是他的地。没有牌子,没有牌子怎么办呢?他又把那个湖南审案局挂出来,就起了名,我是湖南审案局。然后没有经验自己摸索。尤其是水军,就那时候打仗水军很重要。但是,他们在当地,没有人见过军舰什么样。就不知道这个战船到底怎么做。曾国藩就去到处找那些,会做龙舟的人。然后把龙舟改造成战船,一步一步地摸索,水军的作战经验,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接下来你说没朋友,就到处跟人解释,跟朋友说自己要干什么?最后没有制度保障怎么办呢?两招。一个叫劝捐,劝捐就是跟别人说帮忙捐点钱,国家危难我们需要练兵;另外一个叫作勒捐,勒索就是你不捐,把你们家老大来来捆起来,等你拿钱来赎。没办法,他就是用这几招。
这里边还惹了皇帝大怒,皇帝有一次差点把他法办了。有一次曾国藩好不容易募到了两万两银子。这两万两是谁给的?是湖北巡抚杨健的孙子,这个杨健的孙子有钱,就给了他两万两银子。要求也不高,要求就是你能够让朝廷批准,把杨健列入乡贤祠里边祭祀。他就把这个东西上报给朝廷。
结果,咸丰皇帝看了以后非常生气。根本体谅不到曾国藩在一线这个难处。批示什么呢?说“名位不能轻易予人”,所奏荒谬之至。然后,说曾国藩“实属袒护同乡,以私废公,显背圣旨,可恶之极。……着交部议处”,京官们商议说这怎么审,审的结果是革职处分。革职处分的意思就是,你别干了。幸好这时候,皇帝又慢慢地,又恢复理智了。你看人都是这样,人在气头上的时候,就可以说很多气话。
皇帝就给他降两级调用,曾国藩由二品的京堂降到了三品。曾国藩就是这样慢慢地练起了一支17000人的湘军队伍。这是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呢?湘潭之战,他们和太平军3万人碰在一起。在以往的经验当中,官军见到太平军3万人,直接就跑了。而他的1.7万人跟太平军,连着打了十仗,十战十捷,这个东西实在是太鼓舞人心了,这一下子让皇帝大为喜悦。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都是通过不断地给自己使劲加油。这里边曾国藩有一段总结,他在几十年以后,在他的家书当中给他的儿子们写:“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就是天下的事,如果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这非常少。有一半是你为了得到利益去做的,另外一半就是你被别人逼迫激将做到的。“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是逆来顺受之法”,“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接下来第五次大堑叫江西之困,就是曾国藩因为打得好。后来皇帝就派他说,那你湖南打得好你支援一下江西,到江西去打仗,他到江西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什么问题?他不是地方官,你知道地方官员最看重什么?就是谁能够保举我升官。所以他们只看重自己的顶头上司,或者是自己这条线上更高的领导,而你作为一个团练,你没有提拔我的职责。所以他谁都调动不了。
结果到了江西以后,遇到的巡抚叫陈启迈,这个人昏庸无能而且朝三暮四。最重要的问题是,他整天喜欢出命令。他的命令一会儿让你到景德镇,景德镇刚走到一半说,不行还是回南昌,南昌不行再去哪儿,就是把所有的部队调动得晕头转向。后来曾国藩实在受不了了,一本直接参到皇帝那儿,你知道,曾国藩虽然在地方上没有什么权力,他唯一的能力是直接给皇帝写信。所以给皇帝写信就参了陈启迈,陈启迈直接被拿下。这一旦拿下以后,你发现他就把地方官员得罪完了。
就地方上的人会觉得说,这人太不好相处。大家都特别恨他,那时候曾国藩说,“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就是所有人都可以玩我,所有人都可以把我哄得团团转,实在是没有任何办法。他用了一个词叫“积泪涨江”,就是我的眼泪流下来,把那个江水都能够涨起来。就是那段日子不堪回首,为什么呢?上边皇帝不足够信任。皇帝怕什么呢?说这支武装力量这么厉害,那将来万一他要是造反怎么办。他又是汉人。
所以皇帝为什么老调他去打太平军最难打的部分,就是希望把他消耗掉。消耗掉以后到最后决胜的部分,还是让满人的部队,来收拾最后的这个摊子。这样一来你看,是满人攻克了太平天国,而你的这个力量,慢慢地就被消耗掉了。所以他觉得,上边来的压力特别大。然后下边呢?官员根本不配合。
在这个过程当中,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父亲一去世又要丁忧。他就跟皇帝上书,说丁忧三年我要回家休息。曾国藩心灰意冷,就回到家里边去,他为什么敢于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曾国藩觉得你得用我。因为你知道,现在就是我有战斗力,别人都不行,就回老家待着不去。皇帝果然就给他写信,说你赶紧出来,丁忧这事你放一放,现在打仗这么紧要的关头,你怎么能够回去休息呢?
曾国藩这时候把底牌亮明了,说你要想让我出来可以,你给我一个地方大员让我当,就是你要不让我当个巡抚我管不了。他把这话说得特别直白,就那封信里边写得特别明白。就是以我现在的身份很尴尬,我出去想干活干不了。所以没办法,你猜怎么着呢?这时候太平天国不行了。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突然分裂。然后内部打起来了。内部打起来以后,皇帝一看,说这好像是要好啊,这事没有曾国藩我估计也行。所以皇帝批复他说,那你就休息三年吧。
哎呀,这个打击太大了。曾国藩那段时间都已经失态了。失态到什么程度呢?在家里边逮谁骂谁,连他的弟媳妇他都骂。在家里边谁看着不顺眼就骂,脾气极其急躁。身上的病也发作了很多,也睡不着觉。就所有人都绕着他走,每天脾气大得要命,就可见这个人失了方寸。
但是曾国藩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就在他特别痛苦特别烦恼,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他拿起了老庄的书。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士人都是这样,就是当一帆风顺的时候就读四书(五经),勇猛精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没考上举人不行啦,这时候就读老庄,读老庄安慰自己庄周梦蝶,老子这些东西。读完了以后心下大悟。他给自己在日记里边写,他说我过去叫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这个话说得特别有道理。就是为什么他之前会造成那么多的矛盾。难道他遇到的所有的官员都一定是坏人吗?实际上跟他的工作方法有特别多的联系。
这里边老子的话对他帮助很大。比如说我们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所以曾国藩希望自己能够练到老子所说的叫“和光同尘”的状况,“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几句话对于曾国藩来讲,觉得我之前是锋芒太露。你知道老子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就是你有一个特别长的针尖,这个针尖如果特别长,从那个麻袋里边都能够扎出来,你放心过不了几天就断了。就是你太锋利的东西,保持不了多长时间。
但是你如果能够圆润光滑,和其光同其尘,走到哪儿别人都看不出来,你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那你这个修为才算够。就如果你修为,走哪儿大家觉得这人了不起,这境界也不算高。所以要做到和光同尘。曾国藩在家里边不断地去思考,老庄的这些问题。
他最后这样写,他说这两年他称作大悔大悟之年。丁忧三年,拿了两年时间思考问题。“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这两年算作是曾国藩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如果我们拍电影的话,这一段时间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叫恩宠时刻。曾国藩突然明白了,说原来工作不是那么干的。原来工作不是得罪所有人,就能够干得好的。
然后这时候,太平军又起来了。皇帝又傻了。然后赶紧说你出来接着干吧。咸丰八年的时候,太平军一次攻破了,官兵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就等于两座大营全被人拿下来了。这时候曾国藩重新出山。他重新出山以后,所有人都觉得,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巨大的变化:和气,跟谁都客气、谦虚、周到。你知道他在北京当官的时候,经常跟人吵架。他跟他的好朋友都吵架。他日记里边就写说气得不得了,两个人打起来了,就是吵着吵着就动手。这脾气真太爆了。所以一下子变得和气、谦虚、周到,照顾周围所有人的情绪。你看,所以后来有人就讲,就是说李鸿章和左宗棠,说李鸿章人不能欺之。太聪明太厉害,别人不能欺之,找不到把柄。说左宗棠叫不敢欺之。因为睚龇必报,性情刚烈,不敢欺之。说那曾大帅呢?说曾大帅为人宽厚,不忍欺之。就这人你都不忍心欺负他。你就足以见到曾国藩,在40岁以后出来的时候,那个和气和谦虚的程度,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然后第二个,他学会跟皇帝打太极了。原来你看他跟皇帝写奏折,都直来直去。说不去就不去,说不干就不干。老威胁皇帝,动不动就说,你要不给我怎么怎么样,我就不干了。现在他开始跟皇帝打太极,皇帝派他去四川,他一算去四川死定了。因为四川敌人又多、路又难走,他绝对不想去。不想去怎么办呢?他不能跟皇帝说不去,他说我马上就去。一个劲说我马上就去。然后在这边说,这边又出了什么事,那边又出了什么事,他老让皇帝觉得他在努力地想去。但是去不了,直到最后拖黄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