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北京已经快12个年头了。
作为一个4岁多就随父母从湖南老家来北京生活的外地人,我已经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在这里,我走过了我的童年,也度过了我最为宝贵的一段青春。这里的一切都令我着迷,在这里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已经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幼儿园我是在市里上的。初到北京,父母在右安门附近租了一套房住。虽然那时我还不太懂事,但对于这里,我已经有了我自己的印象。我觉得这里就是一条条交错相通的街道,街道上空是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一样的电线,各种各样的汽车就在这电线下来来往往。道路两旁有许多绿树,也有几层高的小楼。而在这些街道和小楼里,又有一条条安静的胡同。胡同里有绿树,有鸣鸟,有在夏天拿着蒲扇穿着背心扎墩儿下棋的大爷,也有在冬天穿着棉衣拎着菜篮子赶早儿买菜的大妈。我喜欢听他们交谈时的京腔,那种蕴含着老北京情怀的口音一直令我着迷。就这么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体会着胡同里的人们每天平静却不失乐趣的生活,听着一字字一句句抑扬顿挫的京腔,我度过了我的幼儿园生活。
后来父母在通州买了房,于是小学我就近选了一所学校。通州离市里比较远,虽然没有了那种独特的老北京风情,但这里让我对于北京又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印象。没有了市里胡同的狭窄,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宽阔的马路。由于当时这里是开发区,一开始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小区,多的是绿地、树林还有农田。而就在我小学的这六年中,各种各样的高楼小区拔地而起,通州由开发区变成了一座城市。住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北京发展之迅猛。
小学毕业,我得到一个去市里上初中的机会。更幸运的是,我所就读的那所中学是一所“花园式学校”,有着近150年的历史。因此学校里有池水游鱼,也有古香古色的小楼。在这里,我接受了极高的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也深刻体会了北京的文化内涵。
我敢说,在这所学校度过的三年,我是一辈子也不会忘却的。这里记录了我无数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一次次的成功。
北京的青少年,多的是外向开朗,也有一些比较内敛的。但是不论是外向还是内敛,他们都共有一种性格——热情。他们在我遇到困难时帮助我,丝毫没有把我当成外人。我也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
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夏天的傍晚。那时校园中的空气弥漫着盛夏的气息,同学们借着夕阳,在校园里散步、打篮球。到了晚上,大家一起回宿舍(宿舍在学校不远处的一条胡同里),漫步在古老的胡同里,与身边的同学们嬉笑打闹,品味着空气中那种美好的味道……这一切对我来说,真的是再快乐、再美好不过的事情。
就这么一直愉快地生活,我觉得我已经完全融入了北京这座迷人的城市。眼下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也未曾想过分别的时刻那么快就会来临。
但终究它还是来了。
即使在北京生活了12年,我虽然不是北京人,但也胜似北京人了。可是我的户口一直是在湖南,在北京呆的再久,也终究是个“暂住人口”。由于政策的严格规定,我没有能力把户口迁到北京。于是,在接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我没有资格继续在北京上高中。对我来说,中考也属于“借考”。因为从小学到初中,我的身份一直是“借读生”……在中考填报志愿的那段时间,我第一次感觉到我真的不属于那里。我记得有一节课,所有同学都在紧张的听着填报志愿动员会,只有我(和还有几个也是外地的同学)压根儿就不用听。那时候的我心里很难受,但我还只是埋头写作业。回家之后我没忍住,拿出那些对我来说屁用没有的填报志愿材料单,拼命撕碎它们,又撒的满地都是,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默默抽泣……
我知道,那一切都不属于我。
由于家还在北京,再加上我在老家除了亲戚就没有熟人,回去的话可谓是诸多不便。我只好选择在北京周边的河北省的一个县城找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形式模仿衡水中学,是一所全封闭“监狱式”学校,一个月我也只能回一次家。而且,这里的条件也相当的差。初到这里上学,我内心一直难以接受,因为这里不但没有自由,无比受约束,最重要的是一切都与我曾经生活的地方相差太多,而这里离北京城也不过一百多公里的距离……
我不是贪图享乐的那种人。但是这种环境上与心理上的落差,让我的意志几次濒临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我更加思念曾经的一切。我想念北京,想念它的老城,想念它的胡同,想念胡同里的京味儿,想念我的初中,想念我在初中结交的好友,想念曾经的点点滴滴……
但我终究还是不属于那里啊。
每次熬过一个又一个月,我庆幸终于能回到我所熟悉的地方了。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觉得,我所热爱的、所熟悉的一切,竟然变得陌生起来。脑海中原本完整的一件件事,也都慢慢变成了一个个记忆残片。时常,我的脑海中就像放映机在放被污染的胶卷一样,一切都模糊不清,而且时常是断断续续……
到了过年的时候,这种陌生的感觉又加剧了。过年的时候网上总有一个梗,就是北京又上演“空城计”了。没错,这就是因为大量的外地人撤出北京,回家过年了。北京人看到如此空旷安静的京城,总会感慨,觉得这样的平静来之不易,但有的人已经不单是感慨了。在他们看来,北京城的混乱,交通拥挤,人员混杂,全都是外地人造成的。外地人一走,北京就畅通、和平、安宁了。一切都是外地人的错。朋友圈里、空间里,有许多同学和朋友都在转发外地人撤出北京的新闻。也有的会说上一两句外地人怎么怎么不好……
看到这一句句“外地人”,我心里无比失落。是啊,我也是外地人。这么说来,北京的拥挤也有我们的“贡献”。这时我才发现,我真的不属于这里。即使我再想融入这里,再想像本地人那样生活,都是不可能的。泪眼透过孤寂看到的曾经是如此模糊,我甚至觉得我与这座城市之间正慢慢形成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但我美好的曾经,我的友情,我的一切,几乎都在这里啊!
回到北京,我无数次独自一人回到我曾生活的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去。漫步在那些街道上、胡同里,回忆着曾经的一幕幕,一切好像都是昨天。我仿佛能看见,那些人又出现在了那里,和往常一样,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喧闹的街道上,各种车辆依旧来来往往。几个穿着那身亲切校服的少年从远处走来,我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
来到后海,避开吵闹的人群,我在冷清的胡同里漫步。这里与我初到北京时生活的地方有些相似,但那个地方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幸运的是,在后海我还能找到当年的那种气息。
老房、老树,空气中弥漫的那种古老的气息,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一切还是那么亲切。就这样,我慢慢地走着,环顾周围的一切事物,回想着曾经那些时光……
走着走着,天色渐晚。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都回家了,每家每户的窗户里都透出温暖的灯光。行人越来越少,周围也寂静起来。
我不禁有些庆幸。
这座城市里的一切都还在那儿,我所爱的东西也不会轻易消失。
虽然分别了,但我的那些朋友们没有忘记我,他们也愿意在闲暇时间和我见个面,聊聊彼此最近的经历。
这样想来,其实我并没有失去什么,只不过是与它们相处的时间减少罢了。那种隔阂的感觉也渐渐消失,一切好像都回来了。
就这样吧,不要再改变,因为
我不属于这里,但我爱这里。
2016.2
后记:
以这篇随笔表达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以前那些人与物的怀念。其实我很早以前就想写这么一篇随笔,但一直没有足够的灵感。直到前几天去了后海,我找到了那种久违的感觉。拍下一张张照片,也保存了我的记忆。我觉得是时候动笔了,于是用了四五个晚上写完了这篇随笔。虽然语言可能有些啰嗦,但这些都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除了文中提到的一些细节,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可见,这里对我而言是多么重要。过几天我又要离开,又要远离这里的一切。而且接下来的三年,我也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这里。也许我真的不属于这里,但我还是会尽力重新回到这里,尝试再次融入这里的生活。
因为,我爱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