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笑来老师的微信公众号看到“跳出读书的底水平勤奋陷阱”。很有感觉,结合自己感觉很有道理。
首先,我之前读书包括现在也一样,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看过之后,回头再想基本上什么都记不住,更不能叙述出来,书中提到的人名也记不全,有时看完一本书,甚至连主角的名字都记不住。过两天书名、作者也都忘记。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抄了好多优美的句子,有时候也去背,感觉特别的好。后来,我发现有整本的名言警句,当时我特别的痴迷这个东西,因为,它记录的都是书中的精华,比自己费了半天劲找的句子,更精准、更高效。
那时候我也在思考,这样看书、这样摘抄对我有什么用。我的解释是,就像作者说的,大家都这样、记忆力不好、看过的书会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这也算是给自己找的借口吧,可真实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就像作者说的: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作者看来这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了,就是处在低水平的勤奋。说白了,就是没有把握住读书的本质和方法。看似力也出了,时间也费了,结果却没有达到。我在课堂上也给孩子们讲过,要练就全力以赴地做到最好,不要得过且过的应付训练,到最后成为出力、费时不讨好的傻子,要做聪明人做的事!
回顾自己的经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处在这样低效率的繁重努力状态。
作者提到一个词:举一反三。之前,我也经常听老师讲到,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举一反三,可就是反不出来。现场想想都是出于懒惰。现在,看到作者提到这个词,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作者说到一个新思路,过去看书划线摘抄,把书拆成了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我们的大脑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进行联系。也就是说要自己建一座记忆宫殿。我的理解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是我经常做的事。
读书不是为了速度,也不是为了完成多少量,而是要去加工里边的信息,让它和自己现有的知识迭代更新。所以,读书笔记一定不可少,还有就是,看后受到的启发与之前的那些经验有关。通过类比、迭代进步!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大锤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讲的记笔记方法。
第一、核心思想只能有一个;
第二、之前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或者大多数人是怎么认知的;
第三、书中的答案是什么;
第四、你讲从那几个方面论证中心思想。
现在我突然能理解大锤讲的这个方法了,这可不就是举一反三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看的这本书或文章能融入到自己的记忆宫殿里。就会成为自己知识网的一部分,而不会是零散的,估计个体。
这里边用到的也是类比,我记得笑来老师也讲过,做类比是最实用的方法。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努力,才能每次都有提高,保持自己每天都有进步不就是“复利效应”吗?(1+r)n次方,前提是之前必须有个1的存在。这个1我想就是自己原有的知识存量吧,其实就是。
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现在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只有不脱离整体,才能获得系统的知识提高与进步。
总结一下:在以后的读书中,要做到是,首先抛弃陈旧的读书方式(单纯的摘抄、划线);其次,做通过复习和类比之前的知识方式,举一反三,得出自己当下的结论(一定要写读书笔记,这个非常重要,绝对不可以懒。);最后应用到实际,保留知识的最新版。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往前推进。
作者在最后,也讲到了一个“举一反三”场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1、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2、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3、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呢?
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并有能力运用到生活当中。
我也不能光给小学员讲:优秀是一种习惯,要做就做到最好,至少你能做到的最好,我自己也要去运用,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生命有限,必须要提高时间使用的效率。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