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炒作”一词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频繁买进卖出,制造声势,从中牟利。”另一个意思则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反复做夸大的宣传”。如今人们谈到炒作一词,大多是指后面的意思。
“炒作”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是2005年第5版出版时的事了,可见,在汉语领域,炒作还算是比较新鲜的事物。有好事者,通过媒体挑战《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说炒作应当是褒义词,通过自己拙劣的实际行动,向人们演示了炒作的一般做法并验证了词典释义感情色彩的精确性。
传说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作品不好卖,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在一家报纸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本人为百万富翁,年轻,英俊,欲寻一位毛姆小说中女主人公式的女孩作为伴侣。”于是作品销售一空。按照当今的定义,毛姆的行为或许称不上炒作,毕竟他只登了一次广告。今天的炒作者们,对于“反复做夸大的宣传”中的“反复”这一要点都已经了然于胸了。
想要让媒体反复报道一件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媒体只报道可以称之为新闻的东西,每天公路上无数人因为交通事故死亡,媒体不会报道,因为这种事太稀松平常;飞机失事,媒体却会报道,因为它不常发生。看多了媒体关于飞机事故的报道,会使人觉得坐飞机是件极不安全的事。尽管从事实数据上,坐飞机要比别的交通方式安全得多。炒作者们所要利用的,也正是媒体的放大效应。一个人,一件事物,本来可能无足轻重,却有可能通过媒体五次三番的报道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让媒体反复报道某个人或是某件事,就需要制造出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于是炒作者们需要挖空心思,策划有报道价值的事件。有时候,一些炒作的方案并不那么令人讨厌,比如作家毛姆的那种。但是大多数时候,炒作者都不得不通过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制造出耸人听闻的事件来制造新闻,在进行炒作的时候,常常需要放弃底线,因为越是没有底线的东西,越吸引人的注意力。
某地一处商场,开业以来一直经营不善,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妙招:以员工操作失误为由,通过其商场外的大屏幕播放不雅视频。果然,媒体争相报道“闹市播放不雅视频”时间,该商场顺便获得了足够的报道,从此门庭若市。这一招,也被全国各地的商场所效仿,从此以后,员工们纷纷操作失误在闹市中播放不雅视频。
炒作的邪恶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完全通过人为制造的新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更在于这一宣传手段往往有效,这也意味着它将一直存在下去。人们会对已有的炒作手段逐渐免疫,使得炒作者们不得不推出更加无下限的炒作方案,当炒作方式越来越多,花样层出不穷之时,这个本来已经足够复杂的世界就难免让人更加难辨真假了。
坚持日更,每天9点到10点之间发文,欢迎交流。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amumum。
想与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请点击我的私密群招募。
前一百名入群者赠送我刚上市的新书《笑话方法论》一本。
如果你写了《笑话方法论》的书评,也欢迎点上方链接到该专题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