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木木跟我讲让我写关于人性的文章。我写不出来。我们现在提到人性,似乎都是在抨击人性之恶。百度“人性”二字,随处可见的是“不要考验人性”“你想象不到的人性之恶”“人性的弱点”“人性十大丑恶”“人性之复杂超过你的想象”
2001年,由香港导演伍仕贤指导,龚蓓苾主演的短片《车四十四》获得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该片也是第一部在威尼斯获奖的华语电影短片。这部揭露人性丑恶且结尾极具戏剧性的电影正是根据真事改编而成。
那天,荒无人烟的马路上终于等来了一辆四十四路公交车。不料,行车途中却遇到了两名劫匪,两人上车洗劫一空。
正要下车的劫匪看见女司机,心生歹念,欲强行将女司机拉下车施暴。
一个小伙子起身,准备去救女司机,可当他站起身鼓动车上的人出去救人时,车上再无一人做声。
好不容易有一个男士刚要起身却被旁边的妻子又拽回座位。无奈之下,小伙子便独自去面对两名劫匪,为了救女司机,小伙子被刺一刀。正要下车的劫匪看见红衣鲜艳的女司机,心生歹念,欲强行将女司机拉下车施暴。
一个小伙子起身,准备去救女司机,可当他站起身鼓动车上的人出去救人时,车上再无一人做声。
好不容易有一个男士刚要起身却被旁边的妻子又拽回座位。无奈之下,小伙子便独自去面对两名劫匪,为了救女司机,小伙子被刺一刀。
接下来的一幕可想而知。一车的人,安静地观看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被两名歹徒强奸。
两名劫匪对女司机施暴后放走了她。当女司机表情默然地上车,为救她而受伤的男主拖着伤腿也正要上车,但女司机却关上了门,把男主拒之门外。
看到这的时候,我还在纳闷,为什么救了你却还不让人家上车了呢?
男主也纳闷,行李被扔出窗外,看着扬长而去的大巴车很是无语,但是当他还行走在偏僻的马路上时,一辆警车呼啸而过。
第二天的报纸报道:“伏虎山区昨日发生惨祸,一辆中巴车摔下悬崖,车上司机和十三名乘客无一生还。”
这是一个让人心寒的故事,事实上在听说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听过这个故事。
第二次听说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影评上。评论说,人性之恶是你想象不到的。
其实关于人性之善恶,孔子和荀子二人早已争论过。也没有分出谁是谁非,我在这里也不需要妄自下定义。
可是我在想无论人性善还是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后天的教化是必须的。教育有些无比强大的力量。现在社会各阶层矛盾激化,教师行业也不例外,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从此老师只教知识,不教做人。”这是很普遍而很可怕的现象,试想学生每周七天有五天和老师在一起,这还是不补课的情况下。而剩下的时间回到家里,家长追问最多的也是学习的进步与否,知识掌握与否。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而现在的教师在各种学生报复与家长报复的极端案例中,不敢发声,只充当考试的领路人。古人充满智慧的修身之道在大多数孩子的印象里也只是机械的灌输,在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中寥寥无几的保存着一点符号化的象征。
所以,当我们再来审视这部片子,如果我们只从人性的角度对它做一简单粗暴的评价,将它归为对人性恶的反映,那我们在人性面前就变得十分的被动,而如果我们将影片中的施暴者,这个施暴者当然不只是两个歹徒,也包括冷漠的围观群众,沉默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归结为教育的不足,信仰的缺失。那我们是不是变得主动了一点?至少我们对所谓“复杂的人性”“人性之恶”有了主动出击的能力。
相反,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将人性当成一个定时炸弹,而不去拆除它,那么它的引爆也只是早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