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会看到情侣之间互相说着我爱你,以此表达爱情的甜蜜。
总是会看到母亲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爱你。”说着并亲吻孩子。以此表达母爱。
总是会看到闺蜜之间肩并肩,手拉手的场景,一起逛街,美食,一起八卦,一起分享秘密。以此表达爱意,经营美好的友情。
那么,到底什么是爱呢?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会爱,才能让爱更有价值和意义呢?
美国作家艾·弗洛姆是第一个研究“爱”和“爱的能力”的学者。他将带你走进爱的世界,探究爱的本质与意义。
此书名为《爱的艺术》,作者开篇首先道出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被别人爱,总是在乎别人是否重视自己,总是计较付出多,得到的回报少。
其实,在众多的纠结与徘徊中,我们总是将关注点放在了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爱自己,而独独忽略我们如何爱别人。
其实,我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就如巴拉赛尔士所言: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是。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认为爱情爱情首先是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于是造成为了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而改变的问题。
此外,大多数人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其实,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经营。
爱是一种能力,首先要学会“给”的能力。比如爱情,是给而不是得,这就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般。给不是牺牲。而是表现了更强的生命力。
对于“给”这一理念,马克思极其优美的阐述如下: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不仅仅爱情“给”意味着“得”,老师和学生,演员和观众也如此。
爱,不仅仅是表象,不仅仅是指爱的对象,而是灵魂的一股力量。
作者说:“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也就是说,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需要人和世界。
爱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对人有吸引力,并且是灵魂的一股力量。
人要有一股向上的力量,那就必须朝内心走,并认真地寻求热爱生命的道路。
是谁说过,爱是一场修行。
的确如此,在爱的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内求力,外求缘;我们要舍得给,要需要,要在尘世中学会爱。并且真正将这门艺术践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