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前,期望时间过得快点,可它却“千呼万唤始出来”,;20岁之后,却迫于各种压力,想着时间慢点走,但恍惚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人生似乎就沿着固定的轨迹,走着走着。到了某个固定的年纪,做着固定的事情,日复一日,无可避免,像只无形的手,操控着一个个人偶。而我们依旧如行尸走肉般在这浮世木然地行走着。
时间,总是在指缝中流逝。
喏,今年就是2018年了。第二个本命年,也就是24岁,儿时被父母逼迫着好好学习,但一直并不明白读书的用处,也不明白为什么短短两天的考试,需要花费一个人十二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宝贵光阴去准备,去复习,去巩固,去测试。等到大学都毕业了,也工作一两年了,回过头去看,似乎失去的才是最好的。高中似乎拥有着最好的韶华,而大多数青春电影也发生在高中。毕竟那时候,太多想做而又没敢做,相爱却不敢爱的人儿。那年火爆校园的柯景腾、沈佳宜,似乎成为了青春最好的注释。像《芳华》说的那样“曾经每个人都想离开,最后每个人也都发现离开是那么难”,像一所围城,里面的人想着熬过这该死的高考,老子再也不想读书了。外面的人想的是多么想回到那个只需要好好读书,便可以拥有一切的时候,无忧无虑,毕竟人生已经这么艰难了。
曾几何时,我待在小县城的象牙塔中。春运,都只是电视上的一个名词,而等到自己真的,如爸妈期盼,考上个好大学,背井离乡的时候,才真的体会到乡愁的味道。“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车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大概是我初一远离小镇,去小县城最好的中学求学,报到的第一天的晚上,一个人走在教学楼昏黄的走廊,脸颊上留下的泪水——不舍、依恋、恐惧。大概是大学某个时候,拒绝和母亲聊天,原因很简单,怕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男孩子掉眼泪多不好呀。——想念、逃避、担心。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乡愁,似乎也只有真正背井离乡,再受点挫折、委屈,遇到乡音,一倾诉,话匣子哗啦啦就打开了,说着说着,眼泪不觉中也滚滚落下,夹杂着悲伤、不满、愤怒一起坠入尘埃。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永恒的月与有趣的人,总是能发生奇妙化学反应。以前不明白,为什么古人总喜欢把思念和月亮扯在一起。从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意境与画面完美结合的“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叶摇情满江树”、再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亮而又皎洁的月,承载着古人的思念,“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在大学时候,非常非常喜欢看月亮。特别是到了凌晨一两点,夜深人静,独自一人站在阳台,趴着栏杆上,看着月亮发呆,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惬意的了,仔细想想也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想静静地看着它,望着它,看着这个从古至今、恒古不变的月与稍纵即逝的我。仿佛时间静止一般,体会着“物与我皆无尽”的乐趣,期望短暂地脱离这浮躁的地球。那么思念也似乎会冲淡一些。
时间,缓缓流逝,不变的是月,变得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那份情、那份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