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情况】
周一,下午第三节。淮滨高中2016级高二政治组公开课活动在学校2号教楼2026班教室举行。主讲教师:涂晓莉;主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例探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改革的大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其目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能力。
淮滨高中在“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的办学思想引领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目前,淮滨高中已经构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了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凝炼出了“让学习发生”的课堂教学思想。
我们的课例研究正是在新课程改革和淮滨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现将涂晓莉老师的公开课情况分析如下,以供后续教育教学研究。
【案例呈现】
涂晓莉老师讲授的公开课内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课她利用了智能平板,使用PPT教学。以下概述主要依据PPT上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题目呈现)
一、课前知识回顾(本课时的第一个环节,用时4分钟)
(一)三个概念:世界观、方法论、哲学。
(二)三个关系: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与具体科学知识。
二、进入新课
(一)问题呈现(本课时的第二个环节)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什么?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二)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本课时的第三个环节,用时5分钟)
(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答案并由代表小组发言(本课时的第四环节,讨论用时3分钟)
(四)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用手机播放“枉凝眉”歌曲,同时PPT展示“黛玉葬花”并附文字——触景(存在)生情(思维);“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的争论,体现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本环节为过渡段)
(五)教师结合PPT上的内容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讲解(本课时的第五环节)
(六)简单小结,知识梳理。(本课时的第六环节)
(七)课堂练习题(本课时的第七环节)
【课后反思】
涂老师利用智能平板进行PPT教学,体现了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新课堂改革的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授课,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特别能增加哲学课堂的趣味,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目前淮滨高中正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可见,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涂老师的授课环节完整、课堂组织科学细致,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淮滨高中在课堂改革的探索中提炼总结的“学习前置、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顺应了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当下,老师们已经自觉的把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引入课堂。广大教师应该对“学习前置、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学习,应理解其精髓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
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这一转变的实际操作会遇到诸多困难。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更加高效呢?结合涂老师的这节课,我产生了以下几点看法:1、教师应该熟悉班级小组建设的实际情况。了解班级小组建设的小组划分、相关制度、小组运作机制等。这样才能为有效的利用小组载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好准备。2、教师要合理设计合作探究的内容。合作交流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此模式。有的内容不适合合作交流,教师就需要演示、讲解。3、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难易适度,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情。对于本课时中涂老师设计的问题,起初我还以为过于简单。后来和涂老师交流后,才知其问题设计是符合该班同学基础差的实际状况的。
涂老师在本节课的结尾设计了课堂练习。课改的任务之一是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又必须需要有效的评价系统来配合与支配。而当堂练习就是进行有效评价的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巩固与检查课堂效果,而且是知识转化为技能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涂晓莉老师精心设计习题,对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教学评价,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使他整个身心充满欢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师生生命的相互影响,是学生们生命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课堂就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因此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发力课堂教学改革,让生命对话场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