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来帮助拥有“布妈妈”的孩子们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19-24篇有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在《布妈妈的启示——依恋心理》一文讲述了心理学家哈洛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的实验。在幼小的猴子身边放的是两个母猴的模型,用铁丝做的猴子和用布做的猴子。研究发现小猴子喜欢能给它以柔和感觉的布猴子,后来心理学家给布猴子妈妈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电灯泡,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动的。布妈妈拥有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他,但布妈妈是不能与真正的母猴相比的,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精神疾患的行为。从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让人倍感震惊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而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是否真正给予了孩子她所需要的爱?读完之后不由得让人顿觉警醒。
今天早上,学区孔主任和我交代了学校留守儿童的事情,顿时对我的这些孩子们,这群农村孩子们感到心痛。农村教育中还有不少如“铁猴子”和“布猴子”一样的“布妈妈”。
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后跟着母亲,母亲又把孩子留给了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这样孩子就跟着耳聋且没有劳动能力的姥爷和姥姥一起生活。为了引起关注,瘦小的孩子午餐的时候吃三五个馒头、两三盘菜,虽然看到已经不想下咽了;为了引起注意,孩子在课上总是第一个举手,虽然她不一定知道答案;为了引起注意,姥姥姥爷要送到校门口才下车,虽然电瓶车已经因上坡寸步难行;为了引起注意,经常以逃学来要挟唯一能在家交流的姥姥,虽然不是出自她的本意。
诸如这个孩子一样的孩子在我们学校不是少数,曾经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父母智力缺失儿童、孩子智力缺失儿童在我们竟然达到了20%,这些可爱的农村孩子都是被“铁猴子妈妈们”、“布猴子妈妈”抚养着,会不会如小猴一样成年后不同程度地成为人类行为偏差的具有精神疾患的人呢?细思极恐。农村家长拥有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25%,这是农村50年来人才一次次筛选的结果。关于这个现状的原因认真讨论起来太多太多,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哲学、生物学领域都能谈论。
面对农村教育中的“布妈妈”现象,教育和老师面能做些什么?那就是对学生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018年《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正式颁布,之后准则便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十项准则的第5条要求: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第5条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可以进行延伸,每一个词语都可以作为教师面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儿童后的行动指南。至于为何要做,怎样做,就不泛泛而谈了。
文中说:“所以无论为人母者,还是为人师者,请你们不要再吝啬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那举手投足的温暖,也许就是那点点滴滴改变孩子的一生。”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爱”来温暖这些孩子,他们不幸拥有了“布妈妈”,得让他们何其有幸遇到了一群有“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