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含义:农历岁首称为春节,又称叫过年。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古代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春节”是泛指为整个春季。辛亥革命后,由于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春节”。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后汉书礼仪志》
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远山堆青,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青绿)。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天」的关联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同时,春季对应的方位是「东」。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
饮梅花酒/椒柏酒
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四民月令》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荆楚岁时记》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这个味道看来,古人也是相当重口。
在《楚辞》亦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由此衍生而来又有「屠苏酒」,配料更多些。由此看来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饮料。
梅花酒暂不确定。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梅花尚未开放,但南方少有开花,应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酿制而成。类似的食谱《山家清供》里有,不详述。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荆楚岁时记》
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但如今七菜粥在日本更为流行,曰「七草」。国内渐来式微了,潮汕那边倒是保留着“七菜羹”的传统,主要材料是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兰。
食春盘/咬春
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四时宝镜》
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相餽貺。
——《摭遺》(没查到这本书)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齐人月令》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帝京岁时纪胜》
古人认为春日的气息是向外发散的——经过冬季蛰伏后,草木蓬勃生长,气温回升。所以流行趋势是食用有「辛味」的东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盘」「咬春」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般是韭菜、葱、水芹、萝卜之类新生的鲜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摊在盘子里,是「春盘」;卷成春卷、春饼之类吃,就是「咬春」。
剪彩绸为燕子,做头饰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綵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荆楚岁时记》
旧俗,立春日剪彩绸为燕饰于头部。为古代立春日的一种应节饰物。
燕子被认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鸟儿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鸟至」的说法。
簪花、采花、赐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賜春旛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又士大夫家翦綵為春旛,或綴於花枝之下,或翦為春蝶、春錢、春勝以為戲,東坡立春日,亦簪旛勝過子由,諸子姪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勝耶。
——《东京梦华录》
正月八日立春,內出綵花賜近臣。
——《景龙文馆记》
紹聖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
——《聞見近錄 》
立春在公历2月4日前后,春节也是2月。这时候盛开的鲜花并不多,所以这一习俗最初只有贵族/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民间多是把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
唐宋以后,人们开始熟练调配鲜花的开放时间,这时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选择了。《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及宫中赐花。
剪彩纸、金箔为人
翦綵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荆楚岁时记》
这个做法好像是为了祈愿,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焕然一新的样子。
放灯、观灯
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灯数以百有八盏为率,有四十九盏者,有按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
——《帝京岁时纪胜》
一般认为从立春后到上元节(即元宵节,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灯装饰屋宇。初八开始就是赏灯的高潮了。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