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后记
人没上三十岁,不觉时光飞逝。一旦过了而立之年,说自己还小,那是不知害臊了;而说自己老了,那又显得世故和过于矫情。三十岁,不大不小,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过了三十,年龄就会不断地往四十岁上靠,往五十岁上靠,人呢就会在某个时间节点,猛然意识到自己年纪竟然就这么大了。
今年三十五岁的我,感觉就是这样——一不小心,就三十五岁,紧接着的明年就是三十六岁本命年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六十岁时,友人们谋划着给他祝寿,他却低调地一个人躲出去了,他说六十岁了,很丢人的,还过什么生日?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带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六十大寿。贾先生著作等身,尚且如此谦逊。我等小辈,以什么来纪念这活了三十五年的人生和即将到来的不惑之年呢?人生易老学难成,此时方知光阴的金贵,真是万里江山万贯家财,也难买个太阳不下山啊!每每思之,俯仰有愧。一事无成,就三十五了。
十八岁那年,我第一次接触文学,并被她的强大的魅力所吸引,在发表了几篇小东西后,就雄心勃勃地要立志当一个作家。如今,十七年过去了,在写作上虽然痴心未改,目标未变,但让自己稍稍满意点的作品还没有一件写出来。
而人呢,却在过往的日子里不断地被俗务、杂务缠身,被自己的慵懒击败;真正静下心来写字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少得生疏了文字,少得失去了感觉,曾经那种总有写不完的腹稿的感觉不知遗失在哪里了。
为了找回对文字的那种敏感,找回那种文思不竭的灵感,我只能在眼下没有东西好写的情况下,回望自己三十五年所走过的路,写写三十五年人生中自己的一些经见。
真有本事的人,是不屑于在这个年龄段写这类题材的东西的,大多数人留待晚年录以自娱,或者干脆留给别人去写。能留给别人去写自己的人,无疑是伟大的。
我天生愚钝,走在人生的路上,途中遇见路边有棵能给人以荫凉的树,就想坐到树下,中途休息,享受一下习习凉风,回望来时路,想想前程。歇脚的间隙,写下这些文字,让自己看看,让亲朋看看也好啊。重新上路时,怕是没有多少时间去回忆这些陈年往事的,更别说写下来了。是为记。
2013.08.17晚全文写毕
这篇《客从何处来》与简书
这篇长文,是2013年8月写完的。写完之后原想早日改出来,打印成册,拿回老家给娃儿们读读,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个家族几代人曾经做过的努力,经过的痛苦、快乐以及家族秘史,后来一直忙于政务和俗事,静不下心来修改。
直到2016年上半年,我从县里调到市里工作后,偶然的机会来到了《简书》。
我认为《简书》是个很好的平台,或许可以连载我的这篇东西吧,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稿。不曾想,居然能上了《首页投稿》,我那个高兴劲啊,简直比中百万大奖还兴奋。
要知道,当时我来《简书》近一个月了,还没有一篇文章上过首页呢。自己不是很看好的这篇长文《客从何处来》,居然投出的第一篇文章就上了首页。之后,后面的还有21篇通过了《首页投稿》,有21篇还被编辑推荐到了首页,有些篇目被收入了《连载小说》。这篇长文得到这样的境遇,是我始料未及的。都说投出的文章像嫁出的宝贝女儿,我没想到我的“宝贝女儿”能在《简书》这个婆家受到这样恩宠,真的很感谢《简书》的编辑们,比如一鸣、安小成、刘秀玲、独读徒,慕与、洛昕、见闻不是百晓生,等等等等,您们做嫁衣辛苦了。衷心感谢《简书》,让我得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我的亲人们能读到我写下的这些文字,了解家族的文化基因,它的教育启示意义和纪念意义是首位的,对我及我的亲人们来说,远比打赏的多少,阅读量的多少,点赞量的多少,来得更重要。
感谢了,《简书》!庆幸在这个浮躁得发烫和轻飘的社会里,有这个纯粹的让人沉静的发文平台。祝愿《简书》越办越好,路越走越宽!
诚然,《简书》的发展也需要阳光雨露和面包,我也一心想回报《简书》和她可亲可爱而敬业的编辑们什么;回报不了,只能说自己努力还不够,才力还未达,但一颗感恩心是盛盛的。因此,决定从明天起,向《简书》的《连载小说》专题投稿我的长篇小说《送我一城》(都市言情类),希望能通过编辑审核,更希望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当然如果喜欢、关注,甚至打赏那更妙。打赏我的同时,也是支持《简书》啊。愿《送我一城》能在《简书》月光如银。
爱你,《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