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
【梗概】
贫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已经形成了 "管窥"只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最理性的经济形式和理性方式都变的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的更加愚笨和冲动,而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余闲“来应对突发事件,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陷阱”中走出来。
【评价】
之前一直以为许多人穷,是因为天赋、能力的问题,看完这本书后发现,穷人之所以穷,最大的原因就是一种穷、缺钱的心态,成天为钱操心, 所以永远缺钱, 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这种稀缺心态,才有可能走向富足,稀缺导致的管窥之见,带宽负担等问题,也都值得我们关注,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
【重点】
1、稀缺心态既会给我们带来“专注红利”,又会导致我们产生“管窥之见”。专注具有积极意义:会迫使我们专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窥则是消极的:会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管窥则是消极的,会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2.带宽指的是心智容量, 包括两种能力,分别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一方面,稀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会导致人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们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3.余闲是让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构建余闲,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所悟】
1. 书中讲的稀缺是自己想要什么,而没有达到满足的感觉, 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稀缺-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稀缺的人,在听到稀缺二字的时候,头脑浮现的是经济学中的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也就是一旦一种东西稀少了,就会变的更有价值,如何变的稀少,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个金子塔,不断的向金字塔尖靠拢, 就会变的稀缺,变的更有价值,这种稀缺和书中的稀缺不太一样,这种稀缺是资源上的,是绝对的,书中的稀缺是是相对的,同一个东西对不同人的稀缺程度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稀缺也是不一样的。
2. 稀缺本质上是差异的存在,无论是客观上的资源稀缺,还是书中的人感受的稀缺,都是差异,拥有和需求的差异,资源上的稀缺会带来更高的价值,而我们自身的稀缺也能带来更高的价值,那就是专注红利。 同样资源上的稀缺,也会像自身稀缺一样, 也会俘获大脑,注意力,可我们的可利用资源(石油、天然气 、空气)进入稀缺的状态时,我们人力不也花费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去研究新能源。
3. 珍惜自己的 带宽,别让他在浪费在权衡、犹豫不决,证明自己.....上,用在目标中,从长期目标来定学习目标上,可以用重要性和稀缺性两个维度来筛选。重要性是指 这项工作对我们的工作重要性,稀缺性是指的 这项内容的缺失程度。 运用目标-差距-方法-行动 结果思维导向来督促。
4. 如何应对稀缺? 空余时间,我们每一天都不应该安排的满满当当,而是应该留白,这个留白用来应对突如其来的事情,避免突然间陷入焦虑、管窥当中,不会因外界的不可抗力的事情再次陷入稀缺的状态,进一步恶化。
5. 越自律越自由: 空出余闲可以减少带宽负担, 让我想到越自律越自由,我们内心对自己有主动的要求,就不会被动的被外界牵着鼻子走了,有时候需要创造外力逼一下自己,所以需要一个"第三者" (同事或好友)做监督,(例如发脾气 、情绪化 延迟计划)耿直的提出反馈意见 ,用心听取 改之。
6. 避免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足够平息所有的突发事件的大笔财富(带宽)。而帮助穷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不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钱。建立突发缓冲机制,如果穷人能得到低成本贷款或者是建立活期储蓄账户,而且只在紧急发生事件时使用,那么他们就有了关键时刻所需的余闲,同样针对突发事件的保险也能解决问题。包容穷人,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实际上我们同样也是时间上的穷人,也是金钱上的穷人,不管一个人拥有多少的富裕,每个人都是有稀缺的存在,所以,我们更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去接待自己的"贫穷",这样我们就没有那么容易陷入稀缺的陷阱里面。
【行动】
1、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给自己设定一定明确的截止日期,而且这个日期不能太久,最好是能够分成一段段的截止日期;
2、如果你忘性比较大,比如容易忘记还信用卡,或者容易忘记买早餐等,可以把这些警醒型行为转换成一次性行动,直接设置成自动还款和多屯点牛奶鸡蛋;
3、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要透支精力,不要觉得日程排的越满越好,要学会每天给自己留一些余闲,(30分钟-2小时)来应对突发的事情。
祝勇猛精进 迎难而上 学会弯道超车 !
【摘录】 非重点部分
第1章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专注的两面性,所以专注并不一定都是好事】
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如果没有最后的这一点推动力,即使你的大脑中已经充满了创意,却拿不出最终的计划。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虽然这种现象存在着负面影响,但也意味着人们可以从稀缺中获益。
稀缺俘获大脑所引发的一种结果——一旦时间不够用的现实变得无法逃避,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
截止日期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而它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无论是有关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漓尽致。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也就是稀缺俘获大脑时所产生的积极成果。
专注红利来源于我们提出的核心原理:稀缺俘获大脑。“俘获”这个词在这里很重要,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事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超越了我们的控制范畴。稀缺可以帮助我们做成一些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做到的事情。
佯装稀缺是很难做到的。之所以会产生“专注红利”,是因为稀缺会将自身的影响强加于我们,在纷繁的琐事中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发现,稀缺的影响超越了意识控制的范畴,其发生速度以毫秒计。这就是为什么迫近的截止日期会使我们能如此义无反顾地避开干扰和诱惑的原因——稀缺会自动将这些因素推至一旁。
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
我们不能通过胳肢自己来取乐,同样,也很难以提高工作绩效为目的,用假装有个截止日期的方式来自我欺骗。空想出来的截止日期不过是一个空想而已,它永远也不会像真正的截止日期那样俘获我们的大脑。【怎么才能让自己设定的截止日期是“真”的呢】
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中时,身旁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充耳不闻。可见,专注同时也会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管窥(tunneling)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其实就是“管中窥豹”的意思,视野有了限制,就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专注具有积极意义:稀缺会迫使我们专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窥则是消极的: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截止日期会让我们产生短视。
管窥会放大其他事物的成本(在上面所花费的时间更少),缩小其他事物的收益(那些长期坚持锻炼才能看到的健康收益,现在也不那么迫切了)。
我们在面临截止日期时会更有工作效率,侵入大脑的分心之事会更少。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管窥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就是因为它会影响并指挥我们去想哪些事和不去想哪些事。
大脑的一个基本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专注会抑制竞争意识。当你生某人的气时,抑制作用会令你忽略他的好处:专注于他那些让你反感的地方,就会抑制你记忆中他积极的一面。
目标抑制是在管窥现象背后动作的机制。稀缺创造出了一个强大的目标——应对紧迫的需要,而这一目标会抑制其他目标和想法。
管窥负担(tunneling tax)因没有对管窥心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心智负担与不利影响。
我们产生管窥心态并非是由得失利弊的权衡来决定的,稀缺会自动俘获我们的大脑。当稀缺将我们的大脑俘获时,我们不会通过对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可见,我们用管窥的方式来应对稀缺,既有利,又有弊。
一到经济衰退时,许多小企业就会犯同样的错误——大刀阔斧地削减营销预算,有的甚至将其削减为零。但是恰恰相反,经济衰退期正是小企业最需要进行营销的时刻。
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第2章
钱的问题会永远纠缠着穷人,而时间问题则会永远烦扰着忙碌之人。若仅仅把稀缺现象视作压力和忧虑的结果,那就是忽视了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一方面,稀缺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稀缺也会导致人们的执行控制力下降,削弱他们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因为人们对稀缺的专注是无意识的、非自愿的,也因为稀缺会俘获注意力,所以就使得人们对其他事物投以了过多的关注,但稀缺总是时不时地将他的思绪带回工作。就算我们想要试着做点别的事情,稀缺的“管子”还是会将我们的目光吸引进来。稀缺意味着在人生的另一个角度上,我们的注意力更少,投入于此的心思也更少。
带宽,是对我们计算能力、关注能力、英明决策能力、坚持计划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的衡量。从智商到高考成绩,再到冲动控制和成功节食,都与带宽相关。
稀缺会不断将我们吸入“管子”的视野之中,形成带宽负担,并由此抑制我们的各项基本能力。
持续的关注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将我们吸入“管子”之内。正如外部噪声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样,稀缺也会让我们产生内部干扰。
内源性思考(internal thought)即便在大脑中重复一连串数字这种小事也会对人的总体认知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前摄干扰(Proactive interfere-nce)当我们心里想着其他事物时,就会将其置于思想的中心,而产生忽略行为。
稀缺会不断地给大脑装载其他处理内容,而留给处理当前任务的“心智”就没有那么多了。这就引出了我们本章所要呈现给读者的核心假设: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得上的容量。
认知能力(cognitive capacity)它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知能力中最突出的就是“流体智力”,即在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时,在无须特定学习或体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行控制力(executive control)其作用存在于我们管理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
我们总是认为,认知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执行控制力拥有多个层面,自我控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稀缺会形成带宽负担,而这就意味着,稀缺不仅会降低流体智力,而且会降低自我控制力。
在执行控制力的测验中,甘蔗农们处在贫穷状态时的响应速度要比富裕状态时慢11%,而且还会犯下比后者多出15%的错误,这与商场实验的结果相仿。
贫穷会成为心智的负担。就算没有实验人员去提醒稀缺的存在,贫穷状态也会削弱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
我们现在认为,穷人的“有效”能力的确比富人要弱一些。这并不是因为穷人的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的一部分大脑早已被稀缺所俘获了。
什么都不缺的人,只有其中一部分会满腹心事;而所有经历着“稀缺”的人,每一位都会心事重重。【想要的东西太多了,确实是一种心态】
所有人一旦身陷贫穷,其有效带宽都会变窄。
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被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这样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第3章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稀缺会改变我们花每一分钱、度过每一个小时、吃掉每一份食物的方式。稀缺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装出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行李箱:大行李箱总是装得随心所欲,还剩下不少空间;而小行李箱却总是装得十分谨慎,满满当当。
权衡式思维(trade-off thinking)它是由稀缺所引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稀缺状态下,因为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如果时间和金钱都有富余,那么我们就不会如此专注,而权衡也就不会那么明显。从这个角度来看,权衡式思维是稀缺引发的固有结果。
余闲(slack)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这个意思就是说不是你从繁忙中抽出两个小时、从精打细算的1万预算里面抽出1千就是有余闲了】
边际效用递减,即你拥有的越多,对你而言,每一样额外增加的物品的价值就会越低。
当我们拥有一些自由时间时,就会散漫地将其一点点浪费掉。当我们不费什么力气就能赚到钱时,就会购买一些之后会被弃置一旁的物品。
稀缺不仅意味着人们没有失误的空间,也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会出现失误。稀缺不仅提高了失误的成本,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机会去犯下错误、做出不明智的选择。稀缺状态下,将事情做对做好会变得更加艰难,因为无论是忙碌之人的时间,还是贫穷之人的金钱,都必须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精打细算。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有舍才有得的另一种理解】
第4章
1美元的价值,在穷人眼中和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环境条件会影响富人对1美元的价值判断。当穷人在评估1美元的价值时,会用上大脑中内化的衡量标准,而不会依赖环境进行判断。穷人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他们更接近于“经济人”。【更珍惜当然更理性】
我们所谓的节俭存在着一个违背常理的推论——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我们会花好几个小时在网络上东查西找,就只是为了从一双标价为150美元的鞋子上省出50美元;但我们却不会为了从一辆价值两万美元的汽车上省出几百美元,而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做信息搜集工作。
专业技能,也就是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能够对认知形成改变。【知道越多,认知越高】
需求的压力始终存在于穷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
节俭与稀缺的体验并不是一回事。节俭之人对金钱怀有一种保证富余的责任感,而穷人则需要随时进行权衡。发生购买行为时,节俭之人会思考的是,该商品的价格是否“优惠”。相比之下,穷人则会思考,为了付出相应的金钱他们要放弃什么。所以说,节俭之人并不需要进行真正的权衡,他们与所有生活在资源充裕条件下的人一样,很难体会到1元钱的真正意义。
识解(Construal)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新名词】
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利用大量的环境线索去理解视觉数据。我们只要了解了大脑所利用的线索,就能予以操控,但有时这种操控甚至可能会引发反常的结果。
身陷贫穷会让人比职业经济学家更懂经济学。我们也可以这样总结:如果经济学家的收入降低一些的话,就会更懂经济学。
我们并不是说与富人比起来穷人永远更理性,而是说穷人所拥有的是一种特殊技能:他们更善于维持当下的生计。他们能让1美元发挥更大的价值,他们是金钱价值方面的专家。这种专业技能会令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得更加理性,更不容易做出自相矛盾的选择。因为专注,所以拥有专业技能;因为专业,所以有了管窥之见;因为管窥,所以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后果。【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第5章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世界各地的穷人都会借钱,通常都是向那些非正规的放贷机构借钱,而这些机构的贷款利息和工薪日贷款商的一样高,有时甚至更高。尽管如此,穷人们依旧要支付这一利息,且不只一次,而是持续性的支付,他们就这样踏上了滚雪球般的债务不归路。【越借越穷】
借用(Borrowing)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工作繁忙的人同样会借用时间,而借用时间的“利息”也同样高昂。为了尽快完成迫近截止日期的工作,他们会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就像工薪日贷款一样,账单迟早都会来,延迟的工作也迟早都要完成。而且,借用时间也要支付“费用”:将工作暂时放下,会增加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时间。
之所以去借用,是因为我们有了管窥心态。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也就是说,今天的稀缺将造就明天更大的稀缺。【缺钱,然后借钱,结果更缺钱】
若想关注未来,则需要带宽,而稀缺已经占据了带宽中很大的一部分。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我们需要通过对资源的认知来估测未来的需求,需要利用执行控制力来抵御当下的诱惑。在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会让我们关注当下,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期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
无论稀缺以什么形式呈现,都会导致借用。
现时偏见(present bias)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
穷人之所以会产生借用行为,是因为贫穷本身造成的。所以,我们不必在短视、财务知识缺乏等因素上寻找解释。掠夺成性的贷款商无疑在这类借贷上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问题的根源。想要借钱的强烈冲动与对滚雪球般高利率恶性循环式贷款的需求,是管窥心态的直接后果。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当然,研究也显示,规划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而稀缺则令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峻。
俘获我们的稀缺,就存在于当下,它所产生的管窥负担,令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
第6章
避免落入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拥有余闲,尤其是要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改变心态,才是人们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稀缺陷阱(scarcity trap)就是某人的行为有助于稀缺形成的一种情况。
稀缺陷阱并不限于实物资源的短缺。它的根源在于对资源的错误利用,从而出现了实际的短缺。稀缺陷阱就是一直在落后一步,一直在偿还上个月的支出。用这种方法管理并使用资源会让我们感觉所拥有的资源变得更少了。对稀缺进行放大的行为,就像复利一样,会使最初的稀缺变本加厉。
如果长时间地经历这种“最后关头”,我们就会一直处在所谓的“杂耍”状态,也就是持续从一项紧要任务转移到另一项紧要任务的状态中。杂耍是管窥的必然结果。当有了管窥心态时,我们就只能局部地、暂时性地解决问题。
生活在稀缺陷阱之中,你所拥有的就会比实际应拥有的更少。这种生活总是需要我们紧赶慢赶,在每个球就要落下的刹那开始应对,结果就在匆忙间织出了一张乱七八糟的补丁图。
逃离稀缺陷阱,首先就需要制订计划,而在稀缺心态的控制之下,我们很难集中精力去做到这一点。制订计划很重要,但并不紧急,而这类事情正是管窥心态导致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做计划,需要退后一步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而杂耍则会让我们始终处于当下——将关注点集中在就要落下的球上,使我们很难顾全大局。你也很想停下脚步,不再追赶,但你需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了,以至于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停下来。
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将意志力比喻为肌肉,以此说明意志力在频繁使用后会变得疲劳。从这个角度理解,如果某个人需要持续地抵御诱惑,那么他的意志力就会被耗尽,想要逃离稀缺陷阱就会变得更难。
稀缺陷阱尤其会令人感到辛酸的就是,它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这个恶性循环。
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
稀缺并不仅仅是资源和寻常欲望之间的鸿沟。就算在许多日子里都能享受到余闲,但真正重要的,还是那些忍耐稀缺的日子。为了远离稀缺陷阱,仅拥有比寻常欲望更多的资源是不够的。我们要拥有足够的余闲,以去应对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突然出现的重大事件。
阶段性的稀缺会引发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将我们拖回稀缺陷阱之中。在稀缺陷阱之中,如果某个资源充裕的阶段不时地被稀缺所打断,那么其很快就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稀缺。
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阵发性的盲目乐观。
富人和穷人一样,都会犯拖延症:富人因为拥有余闲,所以不会受到什么打击;而穷人和忙碌之人由于拥有的余闲太少,只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会立刻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对于人们之间的对话效果,同样存在一条倒转的U型弧线。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地与人对话,肯定会让你显得很无趣;太过专注地与人对话,又会让人觉得你特别黏人、特别不独立。
孤独者之所以会表现得很糟糕,正是因为他们除了对自身的孤独进行管理外,无法思考其他任何事。孤独者如果将注意力从他们的社交需求上转移开来,就能做得更好。但是,稀缺却阻碍了这种变化,将孤独者的思想拉回了本该避免的状态。
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缺乏技能;孤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不受人欢迎;节食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意志力;繁忙之人之所以整天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过上井井有条的生活。这种观点认为,稀缺是深层次个人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很难改变。
相比之下,稀缺心态是环境造就的结果,更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变。稀缺并非个人特质,而是自身创造的环境条件所引发的结果,而这些条件是可以进行管理的。我们越是深入了解稀缺在大脑中的发展历程,就越有可能找到办法去避免稀缺陷阱,或至少去减轻稀缺陷阱的影响程度。
第7章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穷人的稀缺心态,是导致他们无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穷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他们的大脑中装满了稀缺,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想其他事了。穷人不仅缺钱,更缺带宽。反过来,带宽负担会致使他们的智力下降。
最需要用劳动换取薪水的穷人,他们的生产力却承受着最为沉重的负担。
负担过重的带宽,意味着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有所减弱。
穷人最缺的就是带宽。整日为了糊口而疲于奔命,就会令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日渐减少。这种短缺现象,并不能从生理上找原因,也与营养不良或幼年时代遭受压力从而阻碍大脑发育等因素无关。事实上,它是由眼下为糊口而产生的认知超载所导致的。随着收入的增加,认知能力也会相应增加。同理,农民的带宽,在用农作物换来钞票时就能得以恢复。可见,贫穷会成为带宽的负担,并削弱我们的各项能力。
穷人的无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贫穷本身。只要生存于贫困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变得无能。
带宽负担也许是导致穷人缺乏技能的原因之一。任何形式的技能习得,无论是去学习社交技巧还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都需要带宽。如果穷人缺乏带宽,那么他们就无法很好地掌握这些实用技能。
第8章
从稀缺心态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发生在穷人身上的众多失误。这些失误的不可避免,不是因为他们缺少积极性,而是因为缺少带宽。因此,我们要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我们要设计有效的预警机制,让穷人提早为未来做准备。所以,为穷人提供的培训要简单实用——节省带宽的教育方法才是好方法。
带宽负担不可避免地会让人们犯下小过失、小错误,而对失误的包容,则能确保这些小过失、小错误不会让人们的努力付之东流。
若想让限制手段影响人们的行为,就必须令其进入人们的“管子”视野之内。其中一种方法是,定期发送剩余月份的提醒。通过唤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可以试图将这个遥远的问题主动推入“管子”视野之中。另一种方法是,改变限制的结构。我们知道,频繁的节点式截止日期,会比单一的远期截止日期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制造出范围更小、更加频繁的限制。【截止日期的方法】
在穷人带宽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并非这么简单。无疑,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对待教育的方式,就好像穷人受教育时并不会为此而付出代价一样。而事实上,带宽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要么就是受教育者本人不会专心致志地接受教育,我们的努力全部白费;要么就是他们会专心地接受教育,但却要为此承受带宽负担。
在现实世界中,施格尔认为,她可以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她请来当地最优秀的一群创业人士,对他们的理财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些创业人士并没有学过复杂的会计方法,而他们与那些未能成功创业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他们做到了一件事情:遵从经验法则。【经验比知识对穷人更有用,因为经验可以直接用】
稀缺陷阱的出现就源于不断的救火和管窥心态,源于人们做的事情,在“管子”视野之外都潜藏着需要付出的巨大成本。如果能对此进行改变,我们就能改变贫穷的逻辑根源。
第9章
时间表排得最满的计划,不是好计划。如果没有构建起余闲,我们就会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当然,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是浪费,太少又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只有存在余闲,人们才不会全神贯注在迫近的截止日期上,也会去关注那些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任务。
就算是那些深谋远虑的人,也常常会低估余闲的重要性。
面对太多等待去做的事情,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将时间表排得尽可能得紧凑,以便将所有事情都安排进去。如果你安排得不够紧凑,就会感觉好像没有尽力去做事情一样。当效率专家发现员工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会敦促他们“更有效率”地利用时间,但这样做就意味着他们会丢掉余闲。时间表排得很满时,如果因交通堵塞而耽误在路上,就会将所有安排全盘打乱,而交通堵塞对一般人来说不过是有点心烦罢了,不会真的误事。你因为交通堵塞,而在一号会议上迟到。因为一号会议和二号会议之间没有预留时间,所以二号会议你也无法准时出席。继而,三号任务也受到了影响。最后,你束手无策,只得将当天日程表中的一项任务推迟到第二天去做,可第二天的日程表也安排得相当“高效”,于是乎,一项任务的推迟最终让你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我们之所以没有能力构建起余闲,是因为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当下的工作迫近而清晰,而未来的可能性并不给人以紧迫感,也难以想象。当无形的未来与具体的当下产生冲突时,余闲就成了奢侈品,这就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挥霍的原因。【一定给自己留些时间应对突发事件,眼光要放远】
面对稀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稀缺令我们很难预留出余闲。
在了解了稀缺的内在逻辑之后,我们就能明白:余闲能降低我们进入救火陷阱的概率。而我们也知道,管窥心态会令人很容易忽略其他考虑因素。对组织而言,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对余闲进行明确的管理,确保余闲的存在。【与其靠自我控制力,不如直接用制度】
组织“赘肉”一点一点地被削掉,随之一同被带走的,还有余闲。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很希望能拥有一位干将,不是整天想着如何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而是能超脱于每日的管窥心态,确保组织拥有足够的余闲。他所关注的问题,不是今天需要完成什么工作,而是明天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又会如何影响紧张的工作计划。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存在,能够保证专注于当下工作目标的人们,不会向未来的项目借用资源,并因此耗尽余闲,将组织拉入未来的带宽陷阱。
虽然稀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但我们依然需要专注于能量管理和带宽培养。增加工作时长、让员工更加卖命地干活和放弃度假机会等,都是管窥心态的表现。就像以高利率借钱的行为一样,这些行为都忽略了长期后果。
无论是一周工作40个小时,还是工作50个小时、60个小时,都无法产生任何神奇的效果。但让自己暂时换换脑子休息一下,却非常重要。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将有效的带宽最大化,而非将工作的小时数最大化。【更好的休息才能更好的工作】
第10章
通过外力将人们所处的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稀缺会产生带宽负担,因此节约利用带宽是对稀缺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对稀缺,要在富足和带宽充裕时开始行动。更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
我们认为,穷人之所以储存不下钱,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管子”视野——储蓄是一件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务,而这类事务基本上总是会被穷人遗留在“管子”视野之外。无论何时,总会有比储蓄更为紧要的事情等着被处理。于是,我们将储蓄设定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将其带回“管子”视野之内。每个月月底,我们都会发一条短信或一封邮件作为提醒,询问人们的储蓄目的以及金额。
我们在花钱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储蓄这个问题。自动转存功能使得我们可以在完全忽略储蓄的情况下进行储蓄。当忽略问题存在时,改变行为的结果往往比直接与其对抗更有效。
只要有可能,就要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若不想每次经过厨房都要保持警醒,以免去拿零食,不如在去超市购物时保持警醒,干脆不买零食。
我们需要为管窥心态做准备,需要防止忽略情况的发生。我们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调查,这样就不会在产生管窥心态时做出错误的选择。而且,我们要安排好各项事务,这样就不需要时刻保持警醒才去做那些值得鼓励的事情,还能不定期地对这些行为进行重新评估。
在充满管窥心态和忽略现象的世界中,许多事情都取决于时机。在对未来进行决策时,我们会犯下许多最为严重的错误,因为未来不在我们的“管子”视野之中,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有些事情我们当天完全不可能同意去做,却会想当然地同意在一个月之后做。我们当天的需要是紧迫的,而一个月之后的需要则是抽象的、不现实的。我们了解到,这正是我们接手过多任务的原因,也正是囊中羞涩的人购买他们无力承担的商品的原因。
在完善稀缺管理方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稀缺通常是从资源充裕期开始的:截止日期临近之时的忙乱,常常源于几周之前没有对充裕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许多人的常态】
在充满稀缺的世界中,漫长的截止日期就是酿造麻烦的问题所在。早期的资源充沛会变相鼓励人们浪费,而等到截止日期临近时,管窥心态和忽略行为又会出现。所以,将漫长的一次性截止日期改为渐进式的阶段性截止日期,有助于问题的改善。
缓冲机制的构建需要在资源充裕时进行。如果你早已预期到了自己的时间稀缺,那么就应在日程安排上留出富余的空间,不一定要找到什么明确的理由,只不过是为了在不浪费成本的情况下,去周转你手头的诸多项目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