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做好过冬的准备
2001年,马云在全国各地演讲不下200次,呼吁商家重视当时刚刚起步的互联网电商,可惜没有几个人听进去,还说是大忽悠。
到了2008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他也呼吁过企业,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因为当时的阿里,已经有了简单的大数据了,是数据告诉他风雨即将要来临,但仍然没有多少人听进去。
今年年初,马云再一次呼吁企业,接下来的3~5年,中国经济要做好为转型付出代价的准备,企业也要做好再一次过冬的准备。这次的依据,不仅仅是他越来越成熟的个人眼光和格局,也再是一个简单的大数据,而是一个阿里所拥有的、全国范围内积累的最完善的商业数据!并且,这次终于有很多人听进去了。
那我们看下,接下来的几年,要完成的转型,都有哪些?
转型一:新零售
第一个要完成的转型,是传统的产品销售体系,转向社群经济。
社群经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下前两期节目,今天只想说:这个领域,2016年刚起步就分走了天猫、京东等电商的7~8%份额,这个势头比2001年的电商势头猛多了,所以阿里干脆把电商叫做传统电商了。
转型二:新制造
第二个转型、是制造业领域,上两期节目重点讲过,简单制造业,必须要迁移出去,否则,你怎么干得过非洲500块月薪的劳动力?
那留在国内的制造业,必须升级到精工制造,否则,你又怎么干得过日本、德国的制造?
科技创新,更不用说了,整个未来经济的话语权就在这里、最大利润也在这里,如果上世纪我们错过世界30年,在科技领域,我们仍有机会赶回来了,但接下来,哪怕错过十年,也都无法赶回来,这就是科技创新的可怕之处。
转型三:新服务
第三个转型,就是我们面临的、真正的大问题——简单制造业向海外迁移了,精工制造业引入了智能机器人,那1.2亿产业工人,何去何从呢?富士康就已经确立了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了,16年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产值持平了,但美国一千万产业工人,中国1.2亿产业工人,这个空间怎么消化?——只有全面开发第三产业才能消化。
表面上看,互联网电商,创造了300万快递哥,互联网家政,形成了千万大军,互联网共享平台,也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但远远不够,模式创新更多的是商业链条的重组,比如,快递岗位多了,但原有的销售岗位少了,滴滴车多了,出租车少了,所以光商业模式创新,无法从根本上创造出上亿的工作岗位。
智乐美康寿
第三产业能否消化上亿人,根本上取决于两样东西:一个是制造业本身要创造大量的财富,才能有钱在第三产业流通,第二、以此为前提,要开发、创造出全新的服务需求。大教育、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这个是国家战略确定的第三产业方向。我们可以一句话概括为:智乐美康寿。
建立全新的零售体系,完成制造业的迁移和升级,深度开发第三产业,以消化剩余的产业工人,是国家经济必须要完成的转型。
不仅仅是国家,每一个企业、商家,乃至个人,所有的人面临的环境,都在急剧地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下,个人和企业,是优先会付出代价的,企业付出的代价,很多已经看到了。
国家也破天荒的准备好了为转型付出代价——没有提GDP要保几,就是说明一切。
那转型为什么一定要付出代价呢?很简单,当经济增长要换发动机的时候,新的发动机还没发力,旧的已经没动力,这中间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时间。什么盘活股市流通、什么房地产,统统不管用,只要发动机不换,终究还是要掉下来。日本、欧洲,都是很鲜活的例子。
但反过来,当前面临的转型问题,是全球性的,如果接受这个代价,成功开辟全新的增长曲线,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都有全球范围内弯道超车的机会。
BAT都在如何应对?
那节目的最后,简单聊下BAT:
这种变化面前,即便是BAT,也没有确定的将来,更不用相信那些BAT霸占了全部流量、其他人毫无机会的诡辩,到目前为止,有靠谱的战略方向的,只有阿里。百度呢,想想14年,李彦宏说有一天起床发现账上有600多亿,然后就决定拿200亿去干社区O2O了,两年就打水漂了,16年又说百度最擅长的是算法,可以拿200亿去干人工智能了,可从来没见过百度有提前布局,腾讯呢,又是挖宝马设计团队过来去干电动车,马化腾自己又是去买太平洋岛屿搞赌场,反正看不懂。或许,这就是市场出身、工程师出身、和产品经理出身的区别吧。
并且,面对这种大转型,BAT要面临的代价和风险,远比普通企业大得多。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希望我们的节目,对大家认识环境的变化,能给到有价值的信息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