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19年第11周.七堂思维成长课.决策课,做最聪明、睿智、有创造力的自己

(16)2019年第11周.七堂思维成长课.决策课,做最聪明、睿智、有创造力的自己

2019年3月12日 10:00:46

写在前面:这是个人每周读一章活动的第16次打卡,2019年第11周。我决定每周读一章书,坚持十年以上。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七堂思维成长课》,本章题目为《第4节 做最聪明、睿智、有创造力的自己》

01 创造顿悟瞬间,让难题迎刃而解

1.1 问题会鼓励大脑进入发现模式

问题似乎会鼓励我们的大脑进入发现模式,激发好奇心,灌输这样一种感觉,即“噢,我想知道答案是什么”,而不是“我还得干这破事儿”。

因此,如果你觉得进入了想拿脑袋撞墙的状态,别总劝自己要更努力了。反倒可以试着用宽泛的问题把大脑引导到探索状态,比如:

“与此截然不同的办法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的下一步最好怎么做?”

“如果我知道答案,会是什么样呢?”

(还有,尽管用:“如果解决方案找上门来了,那会是什么的样呢?”)

例子: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易卜拉欣·赛内(Ibrahim Senay)和同事们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证明了这个办法的优点。研究人员首先告诉志愿者要做一个书写测验,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一些单词。有的人写“我会吗”,有的人写“我会”。然后让志愿者们解10个字谜。那些写了“我会吗”(隐含的问题是“我会解这些字谜吗?”)的志愿者解出来的字谜数几乎是写了“我会”的人的两倍。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把这个结果与更多其他研究发现相联系后发现,被问到一个问题(而不是被告知去做什么事)让我们觉得自己更有掌控力,而不用太防备,因此我们对新想法也更开明。

1.2 利用潜意识寻找灵感

即使关于某个议题的有意识的思考停止了,大量更深入的神经元处理仍在进行。我们的潜意识会把刚刚吸收到的信息与已经存储在脑中的记忆相联系,而这种新建立的联系正是我们获得领悟所需要的。因此,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别的事情转移到此前关注的任务上时,我们通常会发现,自己能够看到应对问题的新方法。研究发现,即使只是短暂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重要任务上,也足够你更新思路。

很多认知科学家都证明,利用这种潜意识加工的好处并不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研究发现,只要把注意力从某个复杂问题转到另一个任务上2~4分钟时间,人们回过头来解决之前的问题时就能更好地做出决策。

然而,研究也发现,要充分收获这种认知转移的好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我们必须想着之后要回到手头的任务。不然大脑会以为没有必要在潜意识层面继续处理信息;它会接着去想别的事情,比如午餐要吃什么。其次,研究人员发现,在从某个问题走开的那段时间里,最好是去处理不同种类的任务。如果我们埋头于一张满是产品销售数字的报表,再去看另一张满是数字的表格肯定不会让你精神焕发,还不如去跟人聊一聊产品新的营销方案。

所以,针对那些未来并不明朗的复杂任务时:

1.停下来花几分钟去解决问题的另一部分或者去解决另一个问题,给大脑一些时间在后台处理信息,然后再回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2.如果可能,把工作按议题分成两部分,不要想着一口气完成整个任务。

1.3 切换视角有助于创新

为了更好地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还有一个办法:把困难用另一种方式描绘出来,动用还没有参与其中的那部分大脑。比如,如果你一直在想着与数字相关的问题,不妨试着用视觉的方式来描述它;反之亦然。

你能做些什么来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挑战呢?可以尝试下面这些具体办法:

1.手写记录。准备好纸和笔,写下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绝大部分人很少这么做,但却能很快让人进入一种不同的心境,产生新颖的联想。设个计时器,写10分钟。如果时间没到就写不出来了,没关系,问问自己对这个话题还有什么想说的,静心等待脑子里浮现出什么。总是会有新东西的。

2.向别人解释你的问题。如果你已经花了一段时间纠结于某个想法,试着向别人解释你在做什么。在软件工程领域,这个过程有时被称为“橡皮鸭子倾诉”,意思是哪怕向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橡皮鸭子)解释你的工作,也总能获得新见解。这么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在谈话中表达你的想法会激活的神经元网络与独自思考时不同。向某个不是该领域专家的人解释你的工作需要使用比喻和例证,而这也会激发出新想法。

3.画个图。把手头的项目或问题的关键部分用笔画出来,方法如下:

(1)在便笺纸上用几句话写下你的主要问题,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比如:“如何按时推出新产品?”)。

(2)对影响你问题的重要因素开始头脑风暴(比如,“软件漏洞”“产品制造”“新产品评测反馈”“数量充足的优秀程序员”)。一张便笺纸上写一个因素,然后贴到主要问题周围。

(3)把联系紧密的因素放到一起(比如,你可以按硬件、软件、营销把问题分成不同类别)。

(4)充实你的图示。试试下面的点子:

1)在不同想法之间找到一些联系,用箭头表示出来(比如,“软件漏洞”可能引起“客户焦点小组反馈”;“数量充足的优秀程序员”可能影响“软件漏洞”)。

2)用不同颜色标记。比如,在目前有利于你的事情上画绿色的点,在阻碍你的事情上画红色的点。

3)移动不在恰当位置的因素,补上明显的缺口。

(5)退一步看看你画的图,注意观察有哪些明显的规律。现在你要解决的最重要或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在我举的事例中,画了图之后,激励优秀的程序员应该很快就成了明显的工作重点。)

例子:我在挪威一个高管领导力开发课程中发现这个办法很有用。据一些高管反映,随着领导级别的上升,他们都有一种孤独感,觉得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获取支持的人越来越少。聚在挪威的这一群人也不例外,我们讨论的是应该如何建立更支持配合他们的人脉网络,协助他们渡过难关。大部分人对如何改善人脉网络都有相当程度的思维定势,认为无非就是参加无聊的会议,努力喝酒应酬。他们列出了应该联系的人物名单,但又为没能做到感觉愧疚,很难摆脱与“经营人脉”相关的负面联想。

为帮助高管们改变思路,我在麦肯锡的一位同事建议他们画一张已有的工作人脉视觉图,把自己放在中间,别人则放在周围形成网络连接。高管们听到这个建议时皱了皱眉,但还是带着游戏的心态开始做这件事。大家坐在一大张纸前用彩色笔画了15分钟,用不同形式代表关系的好坏和亲疏程度。强关系用较粗的线表示,弱关系用虚线表示,每段关系中谁支持谁则用箭头表示。

每个人画的都不同,反映的是各自的职场现实。一位高管画的是自己被好多人紧紧地包围在中间,纸外面一圈留出很大空白,她后来也承认她感受到的是窒息而不是被支持。另一位高管把纸分成两半,左边是“同事”,右边是“公司以外”的人。右边基本是空白的,这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为何他的整个团队都困在老路子上想不出新点子。在他们互相比较各自画的图时,谈话的氛围和质量完全变了,变得更富建设性。忽然之间讨论不再围绕着领英网站上那些例行公事的邀请,而是关于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想解决的切实问题。由此,每个高管都收获了一个有益的计划,并且充满热情地想把计划付诸实践。

1.4 通过类比激发创新

激发新想法还有一个办法:给你正在解决的问题找到刺激性的类比,利用你在平常的参照系之外碰到的有意思的事情——不论是在观察一个不熟悉的工作场所,还是在新建的街道上闲逛。养成问几个简单问题的习惯,熟练之后有助于你从最出乎意料的地方发掘灵感。每次碰到引发你思考的事情,问问自己:

1.你刚才留意到的这个东西和你正在忙的事情有什么相似点?

2.有什么不同?最显著的不同是什么?

3.这对你继续探索有什么启发?

例子:比如,你现在最操心的问题是团队承担的工作量太大。每个人都精疲力竭。你正在一家忙碌吵闹的餐馆吃饭,开放式厨房让人喘不过气来,你一边等餐一边琢磨着找刺激灵感的类比。首先,你注意到厨房的员工被淹没在顾客的订单里,就像你的团队一样。不同的是,餐厅的员工虽然面临各种要求,但看起来依然很淡定。你的团队是看谁有空闲就给谁安排任务,但厨房里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有人负责做沙拉,有人负责做热菜或甜点。这让你想到什么?你想也许你也可以给每个团队成员分派特定的任务,这样就不需要每个人都在各个任务之间跳来跳去。你想起了第四章关于任务“分批”的建议,意识到这么做可以减缓团队成员的压力。这样一个想法就在脑子里形成了。

02 降低出错率,多做明智决定

2.1 考虑与我们立场相悖的证据更费力

面临与我们立场相悖的证据时,大脑要多费些力才能清醒思考,而我们的无意识系统可不喜欢劳神费力。

但要说明的是,这并不关乎智力,没有人能逃脱。投资专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非常钦佩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克服证实性偏见的决心,他说:“这个聪明人做到了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查尔斯·达尔文说只要碰到与他珍视的结论相矛盾的事情,他就必须要在30分钟内把这个新发现写下来。不然他的大脑就会排斥这个不和谐信息,如同身体排斥移植器官一样。人类的自然倾向是坚持自己的信念,特别是在最近的经历强化了这些信念时。”

例子: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很好地证明了证实性偏见对我们大脑的深刻影响。研究人员首先问志愿者们的政治立场,然后让他们分析枪支管控方面的数据。在对表明枪支管控有效的数据进行分析时,那些自称保守派的人犯的计算错误明显增多。而在分析枪支管控无效的数据时,自由派也会同样表现出计算能力不佳。

2.2 最近接触到的信息通常能极大地左右我们的想法

最近接触到的信息通常能极大地左右我们的想法,即使这些信息与要做的决定完全无关。

这种效应也出现在非算术类的情况下。近因效应说的就是我们会因刚刚发生的事情受到很大影响,这样就能免去深思熟虑系统去努力回顾过往,寻找长期规律。

例子:

1.想象你们在参观旧金山探索博物馆,有人要你们估计世界上最高的红杉树有多高。有的志愿者被问到树是不是“差不多25米高”,有的被问到是不是“差不多300米高”。这只是个热身问题,之后就让游客估计红杉树的实际高度。平均下来,一开始被问到较低初始数字(25米)的志愿者猜测世界上最高的红杉树是35米。而接触到较高初始数字(300米)的志愿者估计的红杉树高度比其整整高出了7倍。志愿者们都认为自己是客观的,但他们的大脑把之前接触到的数字作为了指引。这种现象被称为锚定效应,因为我们的无意识大脑不会费力地去脱离某个初始印象的影响,就像船被锚牵制一样。

2.即便初始的锚定信息完全不相干,我们还是会受到影响。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要求人们回想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的最后两位,然后对他给出的一些物品竞价,包括一本书、一些巧克力、电子设备和葡萄酒。每一轮竞价中,那些写下较大的社会保障号数字的人很明显给出了较高竞价。这毫无道理可言。但那两个不相关的数字在人们大脑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无意识系统收到了这个信号并且加以利用。

3.研究人员发现,温度升高20摄氏度,汽车经销商就能多卖出去8.5%的敞篷车。“过去几个小时都阳光灿烂,投资买一辆敞篷车正合适。”

2.3 如果把欺骗性问题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人们更容易上当

我们经常走的另一个思维捷径是,以为容易理解和记住的事情都是对的。(行为科学家把这称为对处理流畅性的偏好。)因此,我们倾向于被清晰明了的观点吸引,并会对难以理解的观点加以深入分析和批判。

这也解释了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显津·宋(Hyunjin Song)和诺伯特·施瓦茨(Norbert Schwarz)做出的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如果把欺骗性问题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人们更容易上当。举个例子:“摩西带上方舟的动物每种有几只?”(答案是:没有。因为带动物上方舟的是诺亚,不是摩西。)当把这个问题用大字体白纸黑字地清晰打印出来时,看到的人通常都会上当。但如果打印的字体很小、很难看清,人们就会停顿一下,更可能发现蹊跷所在。这就像多加一个步骤,问“这是什么意思?”就能唤醒大脑的深思熟虑系统。

2.4 群体思维容易导致错误

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已经对要做的事达成一致,大脑的无意识系统就会认为不需要再想,这种捷径被称为群体思维。很久以前,这种思维应该对人类进化有好处。千百年来,作为部落的一分子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和部落保持一致有助于我们找到归属,就像在工作场合融入集体让我们感觉工作更安稳一样。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做过一些影响深远的实验来证明这一点。他发现,人们会认为一张卡片上的线段和旁边另一张卡片上的线段一样长,尽管两条线段明显长度不同。为什么呢?只是因为房间里其他人都这么说而已。

例子:通用公司斯隆对群体思维的处理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她的著作《思维模式》(Mindset)中讲述了通用汽车公司前首席执行官阿尔弗雷德·P. 斯隆(Alfred P. Sloan)的故事,斯隆作为领导能迅速察觉群体思维。面对一群意见一致、看上去很高兴的人,他说:“我看大家都完全赞同这个决定……那么我建议对这件事的进一步讨论推迟到下次会议,给大家一些时间想出不同意见,也许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决定。

2.5 我们容易高估拥有事物的价值

禀赋效应,就是我们倾向于过高估计已经拥有的事物的价值,哪怕这些事物没有情感价值。

为什么我们会对拥有的事物如此不情愿放手呢?根源似乎在于损失厌恶,即损失给大脑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带来的效用增加。你分到一个好办公室时会兴奋不已,但如果分到之后又要被拿走,研究显示你的失望情绪会超过之前的兴奋感。因此做决定时最好记住,我们——别人也一样——在对比新的选择方案时,会本能地过高估计现状的价值,除非我们停下来好好想想不熟悉的事情可能会有多美好。

例子:在一个著名实验中(由行为经济学大师理查德·泰勒和丹尼尔·卡尼曼主持实施),参与者要在两个同等价值的礼物中做选择:一个马克杯还是一些巧克力。容许人们自由选择时,选两种礼物的人基本对半分。但如果先分配给人们马克杯或巧克力,然后立即问他们是否愿意交换,大部分人都会拒绝:86%在开始分到马克杯的人还是选择马克杯,90%在一开始分到巧克力的人还是选择了巧克力。

2.6 唯一方案减少深思熟虑

碰到一个似乎可行的方案,我们一般会认为方案很好而不去仔细审视。“有人提了个建议?看起来不错?那我没问题。”你大脑的无意识系统说:“我凭什么要浪费脑力去动用深思熟虑系统来进一步分析或者寻找其他的方案呢?”这种现象被称为默认偏见,这也许是最容易发现的思维捷径,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可选方案,那它就肯定在起作用。如果决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个捷径有助于节省时间。(比如,“我们几点见面吃午饭?”“十二点半?”“好的。”)但如果决定很重要,它的用处就不大,此时你行动的唯一理由是你只知道那一个方案。

2.7 思考问题的五个交叉验证方法

1.不要只看默认方案

如果你在做重要决定而眼前又只有一个可选方案,无论那个方案看起来多么吸引人,也最好暂停一下。你可以这么做:

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想其他方案。问问自己和别人:“如果我们不得不考虑其他办法,我们会怎么做?”

仔细审视其他方案的优点,利用你的发现去检验或改进原来的方案。可能第一个方案仍然是对的,但只要你逼着自己去考虑其他可能性,你就可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2.唱唱反调

自己挑战自己的假设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自己有盲区,但顾名思义,我们不知道盲区到底在哪里。因此,在做重要决策时,唱唱反调有助于检验我们的推理。

1)想想你尊敬的但经常和你持不同观点的某个人,他们也许是因为性格或经历而与你看法不同。可能你过去反对过他们。(如果可能,多想几个合适的人。)

2)问问跟你唱反调的人对于这个情况怎么看:

• 他们看到的和你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你错过了什么?

• 他们会质疑你想法中的哪些假设?

• 他们会给你什么建议?

附注:如果没法和他们进行实际的对话,通过想象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你也会有所收获。很奇怪,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就能很容易地发现自己论据中的漏洞。花5分钟时间写下你想象中跟你唱反调的人会对眼前的问题怎么说。

3)现在假设他们很可能是对的。为了做出更好的决定,你需要找到哪些信息?

例子:2013年,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年会时,与会者就看到过这个唱反调办法的生动演示。巴菲特深谙行为科学中的感知捷径一事,所以他总是在想办法找到他所谓的“不和谐信息”,来挑战自己的假设。这一次,巴菲特邀请到了道格·卡斯(Doug Kass),一个直言不讳批判巴菲特公司投资方式的人,让他当着所有听众的面提出尖锐的问题。卡斯与巴菲特针锋相对,提问涉及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策略、公司管理、接班人计划等,而巴菲特均友善应对,举重若轻。

3.要求他人提出异议

在一个团队中,你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去找唱反调的人,因为在团队中早就存在多个不同的观点。但正如之前所述,群体思维在大多数团队讨论中都会不知不觉地发挥作用,所以尽管有一两个人在开会前确实持不同观点,但慢慢也会加入到主流观点中(不论是否自知)。即使还存在少数派的观点,证实性偏见也会让大多数人低估另一方观点的价值。没有人想做出糟糕的决定,只是我们的大脑本能地追求和谐与简单。

因此,在团队中邀请每个人都唱唱反调实际上是很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你对分享对立观点表示欢迎——甚至要求每个人都提出对立观点——你的团队做出的决策将更好。

例子: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点呢?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说:“开会时我总试着找那些还没有发言的人,一般他们有异议但是害怕直抒胸臆。我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促进讨论,然后正确的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4.不要轻易说“绝对”

在复杂情况下,很少有哪些要说、要做或要选的事是一定恰如其分的。在做任何重要决定时,不论是怎么开会,还是把一大笔钱投向何处,每个可选项一般都有其优劣势。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非常强烈地赞成某个观点,或非常强烈地反对某个观点,那么说明你可能受到了证实性偏见的影响。

建议读者留心“绝对性话语”,那是证实性偏见在影响你意图的信号;在权衡可选方案和观点时,这点同样有用。留意这样的语句:“我们必须这么做!”“那绝对没有用!”或“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那么做!”此时,我们可以退一步问自己:

1)“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或断定的是什么?”

2)“要是那并不是百分之百真实会如何?绝不/总是/完全/肯定是这么回事?”

3)“例外的情况在告诉我们什么?”

5.想象最坏的情况出现

承认我们不可能看到全局,这样才能逼迫自己去探索那个我们绝不会主动去设想的可能:即我们在应对某事的方法上出现了完全不可救药的、灾难性的错误。宏观认知咨询公司(MacroCognition)资深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把这种技巧称为“绝境预案”,与在项目失败之后进行的“事后检讨”相对。这个技巧可能会让人不舒服,但同时却能让人摆脱束缚。而且做预案防患于未然,总比将来失败做事后检讨好得多。具体方法如下:

1)想想你期望通过正在做的决定达成什么目标。

2)设想你的决定得以实行,但实行的结果很糟糕的情况。

3)想象自己在收拾烂摊子,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当初在做决定时有什么没有想到?

例子:记得之前我帮助过一家成熟稳定的大公司接手一家年轻、富有活力的小公司,那时我就问了这些问题。我已经和整合团队共事了一天,他们的任务是保证收购成功,并且已经为兼并做了些预先计划。他们的谈话集中于“时间表”和“交付事项”,讨论也很有成果。但兼并计划的问题在于,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关上门悄悄进行的,直到最后才公开宣布。与通常的情况相比,这更难发现盲区。如果接触不到外界的想法,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理解的世界是对的。

于是我提议大家做个演练:“假设10年后,商界报道大都认为这次兼并是个失败案例,那会是因为什么呢?”一开始他们都只是客气地微笑,但随后还是投入到这个演练中。占据头条的答案是:“我们没有采取措施保留对方公司的文化,但恰恰是他们的文化吸引了我们。扼杀其文化让对方公司失去了过去的创意。”我要求他们说得更具体一些。“我们都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采纳我们所有的业务流程,不是吗?”这确实是他们此前花一个小时在深入规划的。我问更明智的办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更细致地明确哪些流程他们必须采纳,哪些地方我们可以容忍差异。我们也应该让这个公司说明他们需要多少空间和支持才能继续保持敏捷度和创新性。”做完这个绝境预案后,他们的计划会有何不同呢?“我们不要把所有的流程都强加给对方公司。我们要确定哪些对双方达成一致真正必不可少,然后再就这些与对方讨论。”这听起来明智多了。

2.8 用“假设”的方式表达异议效果更好

在和团队讨论某个重要议题时,还可以更进一步。不论我是否主持会议,我都会建议每个人——包括已经发言的人——回答一个激发思维的问题,比如:

“假设我们此时错过了某些东西,那会是什么?”

“假设看待此事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那会是什么?”

“假设你关于此事有一个顾虑,那会是什么?”

将问题用“假设”的方式表达很重要,因为这会让人们更愿意大胆猜测,而不用担心说话要保证“正确”。要求每个人都提出至少一件关心的事,会让人能够接受怀疑和质询的出现,也就是说,人们不会因为敢于提出异议而被人说成难以相处。等所有问题都提出来之后,团队就能开诚布公地讨论如何应对每个问题,开始下一步骤。虽然这么做以后还是有可能会犯错,但犯错的概率降低了很多。

2.9 微小转变解决两难

如果我们必须在两个截然不同、无法比较但又都合理的行动路径中做出选择。希腊人称之为“两难”,意为“左右为难”,代表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举例来说,假如你收到一张参加本行业会议的免费门票,你想去,因为你能在会上宣传一个重大项目。可是有个关系密切的同事跟你说过,他想要参加更多会议建立人脉关系。你该怎么办呢?你该不该把门票给他?一方面是对你的项目有好处,另一方面是对你的同事有好处,两者都很重要。啊,怎么办?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张婷(Ting Zharg,音译)及其同事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只需一个微妙的转变,就能让人更好地找到两难困境的解决办法。转变方法如下:

别问“我应该怎么办?”

而是问“我能怎么办?”

为什么问“能”怎么办对纠结的人很有帮助呢?想想我们的“发现–防守之轴”就会觉得实验的结论有道理了。一想到“应该”怎么办就让我们心烦,觉得受到拘束,不得已而为之。随之而来的负面基调会把我们推向防守模式,让我们难以坦率豁达、充满创意地考虑可选方案。但是说“能”怎么办就会唤起有可能、自主和有选择的感觉。而让自己处于发现模式,可以促使我们展现出最足智多谋、富有洞察力的一面。

所以,与其折磨自己纠结于“我应该不应该把票给他?”,不如问问“我能再要一张门票吗?”或者你意识到自己不用一整天都参会,你可以问问能不能和同事两个人分着用那张门票。如果忙着感到愧疚,你就不太可能想到这两个方案。

『何远舟的得到』:「觉得自己身陷两难境地时,不妨跳过“应不应该”,而试着问“能不能”。」

03 树状图、有氧运动和社交大脑

3.1 积极设想让我们面对挑战仍处于发现模式

在处理重要任务时,我们应该如何提升思维的质量呢?诀窍在于弱化并抵消威胁感,这样我们就能在发现模式而非防守模式中行事。

实际上,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给志愿者出的难题是引导一只小老鼠走出迷宫。他们发现,只要让志愿者看到出口处放着的图片上是一块奶酪,而不是一只来势汹汹的猫头鹰,志愿者的表现就能提高50%。对我们而言,“奶酪”可能是想一想手头工作的积极面,认可目前取得的进展,或仅仅只是记住今天到此为止最美好的部分。这些都能让大脑的注意力从威胁转移到奖励上,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调动各种各样的认知资源。

下面提供一些实用的办法,确保你在应对最富挑战、处处陷阱的工作时仍然能处于发现模式:

1.在处理任务细节之前,盘点一下近期的积极事件。你可以自己一个人盘点,也可以在会前和别人一起。比如:

• 花点时间回想今天或者这一周发生的一两件好事。(很小的收获也可以,哪怕和你当前的工作无关。可能是今天早上有人出乎意料地给你带了一杯咖啡。确切地说,重要的只是这种积极的想法。)

• 如果这项任务是以前做过的,回顾最新的进展,明确是哪些因素帮助你达成了目标。

2.想象任务或项目的理想结果。如果手头的任务很棘手,把注意力完全放到要克服的障碍上很容易让自己感到紧张焦虑。试着先把它们放到一边,问问自己:

• “理想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 “那么,实现理想的结果我们要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什么?”

3.2 把问题画成树形图有助于清醒思考

把问题画成树形图。把一个复杂的任务拆分,一步步来,让自己一次只专注一件事,降低大脑负担。麦肯锡咨询公司声名在外的就是能迅速把复杂议题拆分解决,而这种“问题树形图”就是我们在考虑应对艰巨任务时的首选工具。有时你不需要自己把整棵树都画下来,画出第一层或第二层枝干就足够给你灵感了。

例子:想象你是个景观园艺师,但获得的利润根本不及你在创业时的期望。你不知道该如何改善局面,而再不改善,银行就要来找你麻烦了。有一个方案是辞掉一个不时过来帮你忙的雇工(我们叫他弗兰克)。但你清楚工作量大的时候还是需要帮手的。那么你就不能再接稍微大型的项目了,可这些项目带来的收入最稳定。现在你的脑子已经累了。

所以要换个办法,把问题分层级来考虑。首先,你把正在处理的问题写下来:“如何提高利润?”从逻辑上看,你能探索的路径有哪些?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所以你可以提高收入,或者降低成本,或者两者同时进行。你把这些写下来,像一棵树从大问题上长出两个枝干。

现在把“降低成本”这个分支先放一边,只看“提高收入”。赚更多钱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可以对同等量的工作收取更高的价钱,或者增加工作量。

然后把注意力转向“降低成本”这个分支。你的一项重大成本是雇帮手,其他还有材料成本、运输成本、营销成本等,把这些分支都画出来。

现在你会感觉有几条途经可以去探索了。脑子不那么迷糊后,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把每个分支都进一步拆分细化。

现在你有了一张详细的想法清单可以去尝试了。不是所有的点子你都喜欢,而且也有漏洞。但你感觉头脑更清楚了,因为在每一个层级你一次只需考虑一两件事。由此,你开始发现有一些不错的方案。比如,你可以考虑批发采购原材料,让现有客户为你引荐,查询竞争对手的收费情况看你是否要价太低等。

3.3 社交背景让我们提升表现

人类大脑在社交计算方面的能力非常发达,发达到如果有社交因素融入其中,我们就能更好地回忆和处理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事实放到融入到人们行为和感知的背景中来处理。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很容易记住流言蜚语,因为里面充满了有意思的人情趣味,而要记住电话号码或一长串指令,我们则要费一番功夫。与此相应,如果我们能想办法把人情故事编织到棘手问题的中间或周围,我们自己(或我们的团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

你自己在处理棘手的分析性或概念性问题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将问题从社交的角度进行重述。下面介绍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

1.用真人代表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想象在他们之间进行互动。比如,你想要计划好A工厂的产品供应如何适应B工厂的生产进度,不妨试着把这两家工厂想象成安娜和鲍勃,他们两个人在协调工作。

2.想象确实有人经历了这个情况或流程。例如,如果你在想办法提升客户服务,想象有个朋友经历了和你公司打交道的每一步,他或她会发现哪些让人沮丧的问题?

例子:

1.每次我向客户或同事解释复杂的培训演练时,总会注意到这点。只要我用抽象语言给出指令——比如让大家三人组成一组,每组里的任意两个人可以问第三个人各种问题,每人可以问15分钟,然后角色轮换——这个顺序在我自己的脑子里非常清楚,但别人总是听不太明白,我可以看到他们眼里满是迷茫。可如果我把一模一样的事情带着人名充满热情地说出来,情况就完全改变了。“假如你、我和圣雄甘地组成一组坐下来……”我这么一说,瞬间什么都清楚了。

2.甚至还有证据表明,把纯粹的逻辑测验放到社交背景下,我们的表现也会提升。研究人员利用一个称为“华生选择任务”的难题证明了这一点。这里有四张卡片,它们一面是字母,一面是数字,请你验证它们是否遵循了下面这条规则: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写着D,那么另一面一定是3。你必须要翻转哪一张或哪几张卡片才能证明这条规则是正确的?

有答案了吗?正确答案不是只翻卡片D,也不是翻卡片D和卡片3,因为规则没有说一面是3的卡片背面一定是D。正确答案是翻卡片D和卡片7:如果你翻了卡片7发现另一面是D,那就说明规则被打破了。如果你没有一下子就想到答案,别泄气,至少有75%的人都做错了。

现在试试这道题:假设你是个酒保,你要保证在你酒吧里喝啤酒的人都超过了21岁,否则你就会被吊销执照。如下卡片分别写着4个顾客的信息。卡片一面写着他们喝的饮料,另一面写着他们的(真实)年龄。你必须翻哪一张或哪几张卡片才能确定酒吧违反了顾客年龄必须超过21岁这条规则?

答案是,你要翻写着“啤酒”和“16”的卡片。换言之,只要看到有人喝啤酒,你就要查他们的年龄;如果你看到年龄不大的人,你就要查他们在喝什么。这道题的结构和之前的题一样,但大约有75%的人做对了(相信你也做对了)。这说明只要把题目放到社交背景下,回答的正确率就提高了三倍。

『何远舟的得到』:「或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爱故事胜过爱理论。因为故事里有社交背景。」

3.4 脑力充沛所需的四个基本条件

1.不被打扰的思考时间

在第四章谈到了减少分心的重要性,考虑到一心多用会让我们犯更多错误,所以如果想要保持好状态,我们就要给自己留出不被打扰的时间,专心处理最耗费脑力的任务。

但是你可能会想,不是说接触新信息能让我们更富创意吗?在第八章我们看到,鼓励大脑探索新视角、创造新联系,能带来富有新意的思维。但这也取决于你如何接收新信息。碎片化的关注对形成真知灼见没有什么帮助。

如果你开拓出了专门的思考时段并且想方设法保住了它的话,完成任务后有必要通过某种方式明确地奖励自己——可以是散步或者是和关系最好的同事聊聊天。奖励会让你的大脑下次更容易重复这个良性的专注行为。

2.营造良好的思考环境

周遭环境中的一些小提示能轻微地刺激我们,让我们的意图保持正轨,这主要归功于我们联想性能强大的大脑,只要有机会大脑就会重启之前建立好的联系。

比如,大脑在干净的办公桌和清醒的头脑之间建立了联系,整理办公桌就可能轻轻地把我们推向思维清晰的状态。佩琪说:“我特别在意不同环境对我工作的影响。我发现,如果真的觉得有空间可以展开思考的话,我的想法也更加天马行空,所以我喜欢整洁的工作区域。我喜欢明亮的环境,这让我觉得敞亮。我喜欢手里拿支笔,这样我就随时可以写下点子。”这些工作场所的小提示有助于佩琪打开思路,做好准备,保持专注,因为她把环境中的提示与她处于最佳状态时的想法联系起来了。

佩琪甚至会留意自己的着装。“作为服务承包商,我经常在家办公,坐在家里穿着睡衣就挺好,有什么关系呢,不是吗?但我总是像要去办公室那样穿着打扮好,包括鞋子、头发等,每天都如此。如果穿着睡衣,我会觉得懒散,没有完全睡醒。而穿着正式的工作装坐在桌前,我在心理上就准备好了。”对佩琪而言,这又是一个有用的触发因素,可以促进更好的思维表现。(对科学家而言,这是他们所说的“具衣认知”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何远舟的得到』:「这也是在家办公或者是自由职业者的自我约束,具身认知对我们有切实的影响。」

3.用睡眠提高脑力

大脑的深思熟虑系统只有休息好了,才能以最佳状态运转。只有睡眠好了,你的大脑才有机会和能力在必要的时候调动你全部的智力。睡眠不好,你的智商就会降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睡眠与神经成像实验室管理人马修·沃克(Matthew Walker)做了多个研究来揭示这个鲜明的事实。其中一个实验结果表明,踏实地睡一晚之后,人们从信息中找到各种繁杂规律的效率提升了一倍。另一项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经过快速眼动(REM)睡眠——通常睡得越久,这种状态出现的次数越多——休息期后,解出的字谜数增加了30%。

4.有氧运动(只需一点点)

介绍一个简单快速提升脑力的办法:跳一跳。很多研究显示,运动能提升我们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加快反应速度,提升我们学习和规划的能力,16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任务。证明这点的其中一个实验被称为“史楚普(Stroop)测验”,实验对象看到用蓝色墨水打印的词比如“红色”后,被要求正确说出墨水是什么颜色,这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研究表明,做一组运动就能提高测试者的分数。虽然运动不能替我们回复邮件,但锻炼一下确实能让我们在重回工作状态后处理邮件的效率显著提升。

所以运动能把“锯子”磨快。但要磨多久?要跑步吗?要跑得气喘吁吁满身是汗吗?好消息是,诸多证据表明,只需要20~30分钟适度的有氧运动,就能让你收获大部分脑力提升的好处——阿诺德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运动还可以分成两三次做,比如,可以快走去开会,然后快走回来。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活动一下总比不动好,动得越多越好。即使是做低强度的运动也有好处,比静坐着好。”所以,在你忙于应对挑战重重的任务时,不需要做很复杂的事情也能快速获得认知收益。

3.5 碎片化信息妨碍创新

碎片化的关注对形成真知灼见没有什么帮助。

例子: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特蕾莎·阿马比尔和同事评估了9000多位志愿者每天的工作模式,这些人的工作项目都需要创意和创新。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内都专注于一个活动时,出现创意的可能性比较高。与之相反,如果人们一天的活动安排得支离破碎,他们的创意思维也会急剧下滑。这很可能与神经科学家所说的“准备时间”有关,它指的是我们在获得深刻见解之前的一段时间,那时我们的神经活动实际处于不可思议的安静状态。如果这时候邮件提示音响了,你内心的平静就会被打破,你马上就会取得的那个重大突破也会随之而去。

『何远舟的得到』:「要想有所创造,还是必须集中精力投入到一件事上去。即使偶尔放空一下,换一下视角,也必须是在自己控制之下吧?」

3.6 睡前用电子设备相当于缩短90分钟睡眠

现在很多人在床上看手机和平板电脑,受到充满蓝色波长的光照,而这会让大脑误以为我们还身处在白天。褪黑素负责向大脑发出应该睡觉了的信号,但此时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这样我们自然就很难入睡。事实上,哈佛大学睡眠医学科的研究人员发现,睡前人们受到明亮光照后分泌褪黑素的时间要比受昏暗光照晚整整90分钟,实际上就是把当晚的睡眠时间缩短了90分钟。

3.7 对睡好觉的建议

以下是一些睡好觉的建议:

1.睡眠优先。哪怕你觉得勉强熬着也能撑下去,你也要知道,睡眠充足后的你会更敏锐。所以如果工作到深夜不确定是否该继续,那就去睡觉。第二天早上你会更敏捷、更精神,更能掌控事实真相,更能觉察出新联系。

2.调暗灯光。睡前让自己尽可能少接触灯光。不要用手机当闹钟,抑制去看手机屏幕的冲动。如果喜欢看电子书,使用漫射光源。

3.养成一个与睡觉有关的日常习惯。这样你就能更快入睡,因为善于联想的大脑会把睡前的老规矩与“该睡觉了”相联系。这个习惯最好包括每晚在同一时间去睡觉,在爬进被窝那一刻前有一些固定的活动。

3.8 小睡能有效提升思维的清晰度

有令人鼓舞的证据显示,小睡能有效提升思维的清晰度。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展了多个项目研究“战略性小睡”的效果,其中一项研究发现25分钟的小睡能使表现提升34%,警觉度提升54%。60~90分钟的小睡就足够提升记忆力。

这就解释了为何谷歌、赫芬顿邮报、思科、耐克、宝洁等公司专门为员工准备了小睡室。当然,接受小睡的工作场合目前还相对少见。但我总是随身带着耳塞和眼罩,大家也都知道我会趴在办公桌上小睡;我认识的有些人会坐在车里或者定个小会议室小睡,有时还带着小睡专用枕头(真有这种东西)。美国睡眠基金会所做的一份跨国调查显示,1/3的人经常通过小睡补充睡眠,同时也补充脑力。顺便提一句,这些人当中就有《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Getting Things Done)的作者,工作效率专家戴维·艾伦(David Allen)。他告诉我他每天下午都要小睡25~45分钟,效果“比喝咖啡好多了”。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14)2019年第9周.七堂思维成长课.社交课,寻求受益终生的人脉关系

(9)2019年第4周.七堂思维成长课.效率课,营造适合自己的最佳工作状态

(7)2019年第3周.七堂思维成长课.目标课,为每天设定行动主题

(5)2019年第2周.七堂思维成长课.科学理论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62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3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2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6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80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9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4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7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6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271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0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