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儿自认为是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好太太,可是她的先生和孩子却不这么认为。杏儿非常苦恼觉得我做什么事儿都和你们商量,怎么你们两个合着伙的欺负我,一起反对我呢?
事情要从他们家的装修说起,杏儿出差,她先生在家把一面墙给砸了。砸完之后,还把原来定好的装修队赶走,换成了另一波。
电话中,杏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瞬间炸毛,可又觉得自己是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好太太,自己讲求民主啊,自己该心平气和的问问先生原因,所以她压抑着满腔怒气,用自认为比较温柔的语气问:“你要死啊?你老毛病又犯了吧!谁让你砸墙了?装修队我也是挑了好久才找到的------”
先生听了她的指责,也没有说什么,就是“嗯,嗯,啊,啊”的敷衍,挂了电话,杏儿还是特别生气。
在杏儿讲述这些的时候,她的先生和儿子就坐在旁边。丈夫低着头,儿子则斜着眼睛看着窗外,不时的站前来走到绿植前摸摸叶子,然后又坐回来。
当她叙述完毕之后,转头对着先生说:“你做事情为什么都不先和我沟通一下呢?起码告诉我,‘老婆我要把这面墙砸了。’”
先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没有说话,儿子到开口了:“要是告诉你,墙还砸的了吗?咱家啥事儿不是你说了算呢?”
杏儿不开心的白了儿子一眼。
我请杏儿想一想,“生活中的先生一直都是这样,干什么都是先斩后奏不和你商量吗?”
杏儿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他以前也和我商量,可是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所有我同意的比较少。一般来说,我们家还是听我的。”
说道这里,杏儿自言自语:“难道这就是你先斩后奏的原因?”
先生忍不住的说:“我说啥你都不同意,我也只能和孩子在你走后去干了。”
杏儿家的沟通情况,很多家都有——
我和你商量了,你怎么还有意见?为什么都听我的呢?因为你说的都有问题,我说的才对。我都这么民主了,这么为你着想了,你怎么还处处不满意?
说到最后就是,都是她有理儿,先生的理儿一般不是理儿,只有她的理才是真理。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人总是背着另一半偷偷摸摸的做事儿,说明他处于劣势地位,所有他只能在另一半不在的时候,自己偷摸的做决定。
而杏儿一接到老公的电话,用自认为温柔的语气下意识的说出了指责的话:“你想死吗?”,她的第一反应虽然是我应该民主,我应该听听他怎么说,可是潜意识里已经认为对方错了,对方背着自己做了什么都是不对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个的交流模式是:我用民主的外衣套上了专治,我和你商量但是十次有九次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我才是最终的真理。
这种情况下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您是杏儿的先生,和自己的爱人商量,十次有九次不同意,你会怎么办?肯定是不说了呗!
所以面对强势的太太,先生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走了我偷摸的干,我先斩后奏。”
“可是我的观点没错啊?”杏儿还是无法理解自己正确的观点怎么就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呢?
我给他们三个人讲了一个我曾经经历的故事:我们小区物业投票是否把绿植地带换成蔬菜和果树种植,这样每户可以分到一块土地爱种什么种什么,小区绿化也更加方便管理。因为我们是商业小区,有一部分是城市原住民,他们根本就没有种过菜,看惯了花花草草,他们认为绿化本就是种花种草的,怎么能换成蔬菜和果树呢?还有一部分是农村搬迁而来的,一些老头老太太在家里种了一辈子地了,一听说这个建议,那是热情非凡,觉得种花种草多浪费土地,又不能吃又不能喝,还不如种点蔬菜瓜果,又能看景还能吃呢。还有一部分年轻人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无论种什么引来的蚊虫怎么办?种的花草越多,吸引蚊虫越多。这三者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但是谁对谁错呢?
当我问道“谁对谁错”的时候,一家三口陷入了沉思。孩子毕竟单纯很快脱口而出“都没错,可是怎么解决呢?”他又皱起了小眉头。
“也许是我太过强势了,我应该认真听听别人的想法和尊重一下别人的想法,毕竟有些事情真的不能用对错来判断的。”杏儿说。
杏儿的先生为她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则为杏儿的感悟拍了拍手。那么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呢?
他们已经清楚:在生活的各种关系中,由于每个人所处在位置,看问题的角度、生活阅历有所不同,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所不同。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出现不同的想法,太正常了,比较难的是,在关系中,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不一样?
其实对于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强势的一方是否愿意改变,还好杏儿不但悟性好而且她就是家里主动提出咨询和想要改变的人。
为此我们定了一个五五协定:
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只要这件事不会破坏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是个性偏好问题,10件事里面,必须有5件事要听先生的,不管杏儿愿不愿意,都听先生的。
在杏儿无法接受的时候请念咒语:婚姻无对错,有的只是我们是否愿意包容对方,磨合彼此的棱角。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
家庭不是法庭,婚姻中很多事情真的无关乎对错。我们都从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出来,然后创造了自己的小家庭,这个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的不同,此时就需要彼此的包容心和换位思考的习惯。
只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说的才是真理,对方说的都是歪门邪道,我们倾向于维护自己是正确的,别人就错了,而很少才用开放的态度,自己是对的,对方也可能是对的。其实就算是错的又如何,只要是能承受的了的损失,实验一样又何妨。
记得上周我和先生一起带孩子去抓螃蟹,我们只是打听了地名,然后就开始按照公路上的标牌开始走了,走到一条岔路的时候,拿不注意向左还是向右。我认为应该随着河道走,他认为另外一条路也能到,我们就选择了他那条路,结果我们走到了一座大山的山脚下,抓螃蟹秒变摘韭菜花儿和爬山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就有另外的一种感悟,尤其让对方先斩后奏,不如给他直接施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