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析: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不知不觉,《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已读到了最后的一章。
之前听过一句话叫: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所以很多事的开始都是因为冲动,而结果却取决于反复思考后的选择。初听的时候,觉得很搞笑,但是现在想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
就拿读书写文来说,一开始觉得是坚持读难,可是坚持读下来才发现,要能够理解和参悟才是更难的,等费尽力气理解和参悟了,才发现要把这些道理再做融贯输出其实更难。
难的还有,这样读、这样写,并不会带来什么财富增值,更不会像别人认为的那样,随便写几篇文章就能月入过万,老实说,所有写文章的人都知道那是扯淡。而更难的是,即使知道这一切都很难,还要能继续保持下去。毫无疑问,我真的走上了这样的一条路。
当初,参加日更挑战仅仅只是因为一个好胜心:每天一百字,坚持一百天,对于一个小有自负的人来说,真的觉得这不是什么事。于是就开始了。
可是写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这每天一百字,坚持一百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可是心中那份不服输的心不允许自己放弃。
为了可以完成这个挑战,自己开始了各种努力,结果在一次次地尝试中发现边学习边输出似乎很有效果,又发现了国学经典中藏着太多的智慧值得寻觅,只是这个过程有点艰辛,所以太多人不愿意涉足,但只要是读懂的人都知道很有价值和意义,我也就这样走上了这条让很多人不能理解的路。
为了学习和码字,放弃了太多太多的社交活动;为了学习和码字,必须要强制性的预留出时间学习;为了学习和码字,再也没有可以无所事事,呆坐一天的时候。生活中多了一个重心,而这个重心又带不来财富,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
面对过多少次的疑问:你写这东西有啥意思啊?之乎者也的东西现在几个人看啊?又不挣钱,你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少写一天又不会死,就不能好好玩玩吗?你天天对着那些经,你迟早会变傻子!
一开始自己也会很懊恼,这些人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呢?那么宝贵的精神财富,怎么这些人就是不懂珍惜呢?心中甚至偶尔会生出一种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慨叹。这世间终是知音难遇啊!
今天,收到一位久未联系的老朋友的信息。在沟通中,他向我谈起了这两年的经历。
两年多的时间,他在生意上大起大落的坐了一回过山车,把大家在影视剧里能看到的商业竞争片里的桥段统统亲身经历了一遍,各种股东之间的矛盾,经营上的问题,面对.国.家.政.策上出现的限制......,员工、资金、管理、运营......,赔了两千多万得出四个字:人生如戏。
一番感慨之后,他告诉我人生中所有的一切人脉圈都需要重新组织一遍,因为现在身边大部分的人都开始不理解他了,包括他的家人。我当时回了他三句话:你不需要别人理解,你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好,但是你要多去理解别人。
其实,我觉得我在回答他的时候,同时也回答了自己。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为自己的梦想奋力的拼搏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明白一个男人想要在一生中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更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体会为一个人为了坚持实现自己理想而甘愿忍受各种痛苦和孤独的决心。
但是,我知道所有伟大的人的心胸都是被委屈撑大的。他也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但是实在没有的时候,他也不会放弃。因为他们能够理解有些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有些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
晚上健身完回来读《论语》,打开这章的第一眼,我就有点想笑。这世间真的有这么巧合的事吗?而且还巧合得让自己碰上。
夫子的这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与我回答朋友的那句话“你不需要别人理解,你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好,但是你要多去理解别人”,何其相似!
古人曾叹: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而孔子前面有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后面这里又有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琢磨一下发现,与其慨叹知心有几人,倒真不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试想一下,人心本就隔着肚皮,你的所思所想,如果你不说出来除了你自己能够知道,还有谁能够知道呢?而即使你说了,也有可能经过了九转十八弯的语言组织,你说的只是你愿意说的,你不想说的谁又能知道呢?
即使,有一些熟悉你的人,或者能够根据各种蛛丝马迹去推理你的想法,但是推理始终是推理,最终还是替代不了你心中的本意。
更何况,人与人之间还隔着年龄辈分、学识认知、阅历经历、性格爱好、思维方式、利益关系、身份地位等等方面的差异,如何能要求别人完全明白你?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有可能,你自己都并不了解自己。人天生有自我美化的能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认为自己的言行思维是合理的。
就好像一个人天天照镜子,即使自己的容貌并不出众,看久了也还是会觉得自己五官很端正。没有人会嫌弃自己,甚至还会拿自己的优点去与别人比,最后淡化了自己的缺点,而且沾沾自喜。如果别人对自己有嫌弃,就会觉得是对方不懂得欣赏。其实每个人心中的那个自己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就是基于这种淡化缺点,美化优点的自我认知,当我们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即使知道自己是错的,也还是能够为自己的错误找出合理的辩解,来证明自己错也错得有道理。
看看,连你自己都不了解你自己,你又如何奢望别人来理解你?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相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可避免的要去人交往,亲人朋友同学同事,各色各样一大堆。如何能在这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找到那些值得你学习,值得你交往,甚至值得你跟随的人呢?没有别的方法,只能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在沟通中,一点一滴的去了解。
通过沟通,我们才能认识得到对方的学识、能力、品行,才能够了解到对方的三观是否与自己相符合,又是否值得自己去深交。如果你都是寄希望靠别人主动来了解你进而跟你建立关系,恐怕就太难太难了。
如果,你不能够主动的了解他人,细心的洞察,你绝对无法从人群中找到可以信赖的人,也无法分辨出哪些人需要远离。这样你要么容易陷入孤独,要么容易落入陷阱。
我们真的需要别人理解我们吗?也需要,谁都希望有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有个可以懂自己的人,但是这种需要是不能强加,更不能强求的。
因为理解基于沟通,基于了解。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是没用的,你要主动的去让别人了解你,同时你也要主动的了解别人,只有彼此之间的了解不断加深才有可能相互理解。
我们想别人理解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注意点是:你要知道对方是否有理解你的基础,你又能用什么方式让对方理解你。
假如对方不曾见闻过某个事物,你又以对方不能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即使对方想理解也还是无法理解的,而能做好这一点的基础就是你足够的了解对方。
天天跟夫子念念“之乎者也”,似乎真的不容易被别人理解,但是却让我知道了要如何去理解别人,又知道了如何让别人更好的理解自己。不管别人理不理解,明天还是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