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到笔记本的时候,第一时间跃入大家脑海中的,是高中里记得密密麻麻的历史笔记本、布满几何图形公式的数学笔记本?或者是工作中被毫无章法写满了行程安排的“记事本”?还是现在风靡国内、来自日本的“手帐”?其实这些都是笔记本,只是用途和使用场合有所不同。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为随笔记录之言。到今天演化为更宽泛的用笔做的记录。所谓体系,是泛指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笔记体系,就是使用不同种类笔记本,按照记录内容分类、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开始思考建立笔记体系,源于我去年7月从公司裸辞。彼时刚从多个岗位的事务压力中解脱,当我想回顾以往的两年做了什么时,竟然发现自己完全想不起来,脑海中只剩一片空白,不知道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忙忙碌碌后发现过去的自己消逝在时间长河里,什么都没有留下。
裸辞一周后,我启程去往北京散心,在和发小生活的一周中,我发现她有很多笔记本——包里随身携带一本活页本,每天晚上会记录明天要做的事;书架上放着几本A4纸大的方格本,有的贴满了她的生活照,有的记满了小说灵感,还有的画满舞社排舞的位置图和舞蹈动作。在和她交流后,发现工作生活那么忙碌的她,因为有了分工明确的笔记本,才会如此有条不紊。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我也开始尝试根据自己的用途去使用笔记。
刚开始,由于条件限制,我买了一本方格笔记本来尝试,每天起床开始就很认真地写旅行攻略;三餐时绞尽脑汁思考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面前的美食;入睡前又记下需要购买物品的清单等。然而当我离开北京时,我想去的地方并没有全部都走过一遍,每餐吃过的美食也只是干巴巴的几句描述“好吃”“超棒的”,完全不记得我吃过了什么,要购买的物品前也并没有都打勾。坐在回程的火车上,我不禁思考,这样做笔记是否有意义?
回家后我在微博上搜索相关的帖子进行学习,看到很多网友每年年底都会写“201X年手帐体系”、 “201X年笔记体系”等文章,最让我惊讶的莫过于有人同时使用多本笔记本,每一本的功能都没有重叠。我意识到,一元化的笔记本固然携带方便,不需要过多思考如何分类,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内容太多后不利于回顾和查找。于是我也学着很多网友的做法,购入大量不同的本子,一本本分类,分别记录菜谱、旅行、心情、灵感……然而我发现新问题又出现了,明明自己分好类别,却因为过于细致,导致每次发生了新事件或有新灵感时我都要一本本去找,无法快速拿出本子进行记录,没过多久,我放弃了记录,还留下了一堆闲置无用的本子。
带着困惑,我阅读了很多笔记术相关书籍,不管是使用一元化笔记法,还是“随身笔记、航母笔记、日程笔记”多本并行的方法,它们的核心只有一个——“适合自己”。我之所以放弃上文提到的两种方式,就是因为它们都不适合我,我用起来不够顺手,无法通过笔记来整理大脑内存,这些笔记本也就无法变成我的“第二大脑”,生活工作自然也还是一团混乱,更不要说生动有趣、井然有序了。
领悟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根据自己的目的来寻找适合自己的笔记本体系。从方格本中抽取出记录内容的分类,按照性质归类,再去各个网站看测评贴筛选出合适的笔记本种类,最后思考两者的使用契合度有多高。
做出判断后,我去官网上打印内页,重新利用起那些闲置的本子,每过几天换一种方式记录,直到找到最适合的方法为止。所有方法都稳定后,再购买契合度最高、使用最顺手的本子。本子到手后,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优化记录笔记的方式。
现在,我拥有了适合自己的笔记本体系,在本地的手帐圈参加过几次线上和线下的分享,提供一些建议给新接触手帐的人,让他们能够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体系,少走弯路。偶尔我会翻看笔记回顾过去,还能看到曾经犯过的错误,提醒自己不要再犯;也能看到自己曾经达成的成就,提醒自己再接再厉、精益求精。
那到底要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笔记体系呢?我们不妨借助“why-how-what”的提问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是why,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用笔记本?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建立体系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无法确立所要使用的笔记本种类的。是要改变生活学习工作现状、寄托精神信仰、检视自己的成长过程,还是想要解决对人生平白逝去而不断产生的焦虑感?确定自己的目标后,再进行具体操作步骤的细分。大家可以找一张白纸,写一写“我做笔记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具体要做些什么。”例如,我想要通过提高技能和时间管理来改变现状,提高技能部分我选择了学习日语,时间管理部分我选择使用四象限时间管理法。
第二步是how,确定了想要改变的方向后,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是使用什么形式的笔记本来解决如何达到这些具体的目标。比如为了学习日语,我需要两本不同的笔记本,一本是用来记录拆解所有的学习内容,再按照从50音到语法的学习顺序,做计划、反馈每天的学习进度,另一本用来在听课时做课堂笔记。其中计划的内容可以和时间管理内容合并,使用同一本本子,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横向todo周计划、竖向时间轴周计划,甚至是普通的方格本或横线本,都可以和四象限时间管理法结合用来做时间管理;课堂笔记就和我们高中大学学生时代一样,使用普通的方格本或横线本。
第三步是what,这一步需要思考的是不同功能的笔记本,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记录。例如,在阅读过四象限时间管理法的书籍后,我决定日语学习进度和时间管理的方格笔记本不使用传统意义上对事件“紧急程度”“重要程度”的划分,而是根据每天要做的事情来划分四块区域,分别对应“每日工作安排”、“每日会议纪要”、“日语学习进度”和“其他非硬技能类课程学习进度”。每块区域中的内容采用GTD方法来列清单,做完就打勾,没有做完就打叉并写入明日对应区域。日语学习课堂笔记则采用康奈尔笔记法,将方格笔记本划分成3个区域,笔记左边不大的区域填写本次学习的大纲、右边稍大区域写具体的笔记内容,最下方填写本次重点学习的内容。
这三步思考结束,适合自己的笔记体系也就初步建立了,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去实践、去行动。不要只让想法停留于书面而忽略了行动,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的话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想在实践中验证这个体系和自己的契合度是否足够高,就要看能否将其习惯化,并内化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实践是指尝试性行动,先从最麻烦的情境开始,首先每天每本笔记都需要记录,看自己是否在精疲力尽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多少;再一步步设置别的情境进行验证,从而找出不需要消耗太多意志力的、最顺手的记录方式。如果在最轻松的情境下,都无法做到顺手记录时,就应该考虑改变记录的形式,甚至更换笔记本。
通过验证,笔记体系稳定下来,但是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毕竟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周围环境变化很快,问题也会接二连三出现。我们可以将PDCA循环运用到笔记体系的改善中,需要注意的环节是C(check检查)和A(caction纠正)。当我们用笔记本做计划或者去执行时,都要去检查结果,发现哪些计划和执行有效,哪些无效;发现哪些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变化需要保留,哪些因为环境改变了需要变更。而后根据发现,在下一次的计划和执行阶段做出纠正和变化。
总而言之,使用黄金思维圈搭建笔记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自己使用笔记本的目的和实现方法,以此为基石确定使用的笔记本种类和记录形式。最后根据动态变化对这个体系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
建立自己的笔记体系一定要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写的笔记体系的帖子再好,可以作为参考,但最好不要成为自己随波逐流、不经思考就照搬照用的理由。唯有使用着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体系,切合自身需求,才能直面自己,享受书写过程,也才能够持之以恒。
建立适合自己的笔记体系,将笔记本优秀的“执事”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妥帖地安排人生中的大小事,成为我们追求梦想、达成目标的得力助手,而不是浑浑噩噩,日复一日虚度时光。
在知名手帐品牌hobonichi的书皮中,有这样一句话,なんでもない日、おめでとう,意为庆祝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笔记本记录的就是“自己的历史”,一字排开过去的“厚度”,就能将不经意间消逝的平常日子转变为“确实存在过的体验”。带着仪式感,开始记录,开始书写吧,让自己的过去成为永不消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