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格与精神世界的简述
刘鼎天
人的性格具有天生固有性,出生时每个人的性格就已经形成。我们看到刚出生的婴儿有的啼哭,有的声音很大,有的声音很小,有的很安静,这些现象都是不同性格的反应。随着年龄增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饮食,生活起居等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差异很大的性格区别,即使是同种性格的人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也会反应出不同的表现。但即使有诸多方面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原始性格特征。只不过在成长过程中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过程中,他们所接受的一切事物迫使每个人选择了一种自认为利于自己的面具而隐藏了他们固有性格的特性。
孩童期性格的表露
孩童开始接触世界时,他们期初用潜意识的表现在与这个世界沟通接触。孩童发觉自己发出哭声时就会有人抱起自己,让自己得到一种很舒服的爱抚,比如父母抱起来摇晃,轻轻拍打,这时他们就会有种安全感。而这种性格的孩童我们理解为是一种很温和的性格,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至少不会排斥或拒绝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或帮助。而有的孩童发出哭声得到大人的回应后,他做出的反应是很急躁,他不想被抱在大人怀里被摇晃或拍打。这种性格孩童的性格反映出他是拒绝别人帮助的,他很排斥被别人打扰,他发出哭声得到的反应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要求,或许他也是在尝试发出哭声后他会得到什么?这些孩童在时间长久后会发觉自己发出的哭声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需求或是他已经知道了他发出哭声后会得到什么结果。于是他会尝试继续使用这种方式,他觉得这种方法很管用!每当他需要他所需要的需求时,他就会继续使用这种方式。
孩童时期的这些表现以及大人的反应。在这一时期有时发出哭声后得到的反应是一种很痛的拍打,至少使他感到身体知觉器官的疼痛,这时他会感到不应该这样做,于是他就会选择不再这样做,而不这样做他就会很不舒服,于是一种压抑的情绪就在这时开始出现在孩童身上。而有的孩子尽管得到拍打他依然在按自己的意图去做,在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行为我们姑且理解为固执或是一种宣泄自己的不满。对于这种固执的孩童很多家长也许会有经验,就会选择多重诱惑的行为去转移孩子的想法,比如在哄孩子时一会拿玩具,一会扮鬼脸等,这就是在转移孩子的思想。而看似这种简单的转移孩子目标的行为在无形中让孩子又有了一种是否能抵御诱惑的本领。这也是一种训练孩子将来在一些诱惑方面是否能承受各种诱惑。我们常提到的压抑与宣泄这两种情绪也就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童接触外界环境在不断扩大,他们开始频繁使用最初接受的教育时选择适合自己的保护自己利益的那张面具。经过孩童期初步与外界的接触他们有了自己的一种模糊的选择,比如有的被大人称之为犟,他们觉得自己的这种表现会得到大人的妥协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有的被称为很温和的好孩子,这些所谓的好孩子他们察觉自己顺从大人会得到大人的赞许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时期儿童不同的性格开始明显的反应出来。这也就开始了性格分化加速期。
对性格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卡耐基在书中说如果让一位高中毕业的母亲教育孩子,孩子未来有出息的要比那些初中毕业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在数量上要多一些。从此观点可以看出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选择适迎合自己的方式来迎合社会,由于他们所得到的教育不同教育使每个人对社会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同性格的儿童面对同种教育方式做出不同的反应。而同种性格的儿童接受了不同教育的方式也选择了不同的反应。
性格温和的儿童遇到温和式的教育,如果他接触的环境也是温和的那么他会继续表现的温和,这是一种平和的常态性格的成长。而如果温和的儿童遇到一种暴躁的不符合他所认知的教育就会使他形成一种性格的分裂,有些反差很大的对他造成强烈刺激的就会使儿童做出多种选择而分化出多种形式的性格表现。比如有的儿童会伪装自己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去假意的去迎合,而有的会默默忍受从而给自身造成一种严重的精神压抑,而这种压抑在宣泄时会表现出很强烈的结果。而如果是性格暴躁的儿童遇到暴躁的教育就会使他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这种儿童无形中就具有了一种暴力倾向。由于暴力在很多情况下会得到暂时的成功,这种情况可能会让儿童觉得反抗是可以成功的,他会体验到反抗带来的快感这就无形中培养了一种具有暴力倾向的思想。如果不反抗而选择妥协,这也给儿童造成一种经常使用我们称之为虚伪的思想。他会隐藏自己真实想法,他觉得使用这种方式也能保护自己。同样这种情况时间久了也会给儿童造成一种精神上的压抑。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在磨练儿童的意志,让自己能够暂时压抑自己情绪,而等到宣泄时就是他的意志力达到顶峰。
面对这些情况,由于儿童自身固有的性格与他所接受的教育产生冲撞时就使儿童潜在的出现性格与教育的分裂,从而导致儿童在潜意识里的世界里本我与原我和自我产生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的最终结果又与他所接触的社会和环境又产生分化,这种现象又加重增加和分化了同种性格有不同表现的结果和数量。所以说适合儿童自身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如何选择适合儿童自身的教育又是大人感到很迷茫的问题。
在儿童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同时他们面对的成长环境也对他造成影响,而大多儿童的成长环境又是大人的生活环境。大人们所接触的环境其实也在每时每刻的影响着儿童对外界的认识和判断。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形形色色的环境又继续导致他们的性格继续分化。虽然这一时期他们接触的社会使他们的认知只是在初步形成期,但这对他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固有性格分化重要因素和重要的时期。
儿童在他生活接触的世界里,大人的一切行为都在影响着他,有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当我们发觉对儿童影响重要性后。我们试图用很多种方法去影响孩子,有很多行为其实大人不想这样去做,但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会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每个人都希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而大人在去做这些事时有绝大多人带有一种强迫症。比如很多大人自己未实现的目标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这种强迫症很明显的在教育孩子时表露出来。
对于强迫症所带来的的结果就是给孩子造成一种压抑,或是逆反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大人们理解为不听话的孩子。而在现实中往往有很多孩子就是在这种逆反的状态下做出一些更有成绩的事业。孩子似乎是用这种方式来回应大人,你说的不一定对,我按我的意图去做也会做出成绩。逆反心理的孩子对大人来说很是头痛,大人们常常抱怨我让他做这坐那都是为他好,可是孩子就是不听。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话?这是每个家长几乎都想知道的答案。这种困惑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因为孩子渐渐长大,他的独立思维能力也逐步加强,孩子接触的社会范围也更宽阔,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更多。
青春时期性格的选择
从初中开始,大多数儿童的性格已经趋向稳定,这时他们已经从家庭的教育脱离出来,接受一种更复杂更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他们开始真正领悟社会,而这一时期开始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使每个人从不同的自身经历分裂出又一层的性格趋向分裂。这次分裂是一次重要的分裂,他们的选择完全有之前所收到的教育形成的精神世界而主导他们的选择。这时大多数人已经很熟练的使用伪装自己的面具而保护自己。这时期他们的精神世界 已经完全超越性格,用精神意志来主导自己的性格。这时期性格的表现完全以精神指导。也就是潜意识中的自我已经由本我来主导。当然在自我本我原我的交集中,由于教育的不同,使他们构成不同的世界观从而产生不同的精神世界。
在这一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时期他们开始更多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获取更多地知识同时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适合自己或是在潜意识的催动下获取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直接奠定了他们未来进入社会的精神世界观。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性格所主导的取向选择的结果让他们的精神世界观终于超越自身性格。也就在这时我们就发现了精神所主导的性格发挥出了明显的特征。我们不要奇怪中学时的那些激进分子,他们的激进其实有时候是性格主导行为,精神世界主导行动,由于行为与行动的不和谐从而造成一种矛盾,从而我们看到是激进。也不要奇怪这些现象的反常,这只是在这一时期性格与精神世界的交集的矛盾期。
成人的性格超越与精神的超越
进入社会成为成人,这时候大多数人已经熟练的把控性格的表露和精神世界的外露。这时候已经凌驾于性格之上。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最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他们已经将自身性格做到了扬弃。扬弃,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是一个被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而在性格的扬弃上,这种扬弃也是影响每个人精神世界的扬弃。这时候的精神世界观很多时候又表现的跟复杂。有些时候性格的特性又超越精神世界,而在超越时或超越后精神世界又超越性格从而造成性格与精神世界彼此起伏的状态。这种现象其实就是自我在与本我的交锋,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很多时候性格超越精神世界。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在评价一些人在做一些事时,其实主导这些人做出选择的大多数不是精神世界的主导,而是性格主导他们做出这种选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人做什么事。比如董存瑞在舍身炸碉堡。在当时环境下他的精神世界观不允许他有过多的时间去考虑。他不会拿出一些时间来用他所接受的精神世界观来考虑是否要用身体在炸碉堡。在当时的环境下性格所激发出的能量所用的时间要比他用精神时间观去考虑问题的速度要快。所以这时性格的因素主导他去这么做。正如有个相声叫虎口脱险,说是一名游客掉进动物园的老虎山里,这名游客面对老虎想到了黄继光,想到了刘胡兰,想到了欧阳海。。。。。我想,在现实中时间根本不允许他考虑这么多他所接受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而这时保命的本能就是他的性格外露。
在如何让性格超越精神世界时,往往是那些突发事件才激发出性格的原本面目。这就是所说的本能。本能其实就是性格的原始面貌。
关于精神世界
叔本华曾在读书论中说我们在读书时我们的思想会随着作者的思维延续下去。其实不然,随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的思想有时会引起了有些读者的暂时共鸣。而有些读者并不会产生共鸣而是出现一种逆反的思维。这种逆反的思维有时是读者在读书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作者控制,而是产生出一种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是由他性格所决定他所选择获取的知识产生的见解形成的逆反思维模式。
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一种现象。就似尼采来说,尼采自比是太阳,这种思维也是一种极端思想的表达方式。他的这种思想贯穿着他的整个人生,这种方式也可以说很壮观。说壮观可以从艺术的渲染力很明显的表露出来,比如瓦格纳的交响乐,将壮观用艺术表露出来。如果瓦格纳从事哲学的研究,我想他也许会在叔本华的基础上再次将尼采的唯意志论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而中国的鲁迅先生曾表示在年轻时是很喜欢尼采的。只是后来我们发现鲁迅先生在后期对尼采产生了一种批判的心理。这种批判的心理到底是什么主导让他改变年轻时的思想?他的这种转变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结果?其实这也是他想摆脱受他接受尼采思想的舆论。我们在看他的文章时,他的笔似乎讨伐过天下众多的知名人士,他似乎是选择另种方式表现自己的存在感,其实这种表现自己存在感的方式和尼采的我是太阳的思维是如出一辙。只不过他选择了另种方式。
在构成精神世界的起源里,弗洛伊德总是看重婴儿时期的精神的重要性。他却没有重点关注人受环境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另种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是由他所选择的教育从适合他的内容里面提炼出来加以自己的性格进行组合而成。
有时我们也在想,柏拉图所处的环境使他勾勒出理想国的思想。如果改变环境,让他处于美国五六十年代,他会不会发出瓦伦金斯伯格那样的嚎叫?我想不会。既然不会,那又出现了一种矛盾,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思维而又出现一个不同样的结果?还是性格的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果?
不同的人在同种环境下做出的选择是不同的。同种的人在不同环境下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选择让我们选择了一条永久争论不休的道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存在,这种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