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间道》主要讲述了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听从老大韩琛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2002年,两人都不负重望,但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 在一次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中,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出,警匪双方行动均告失败。但此事将双方均有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双方高层清除内鬼的决心。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
电影创新了卧底警匪的叙事结构,电影突破了以往单向卧底模式,取之以双向维度的卧底模式,扩展了警匪对抗的叙事空间。
影片主要分为三段式,第一段主要是讲述陈永仁和刘健明分别成为卧底,陈永仁随同韩琛与泰国毒贩见面的过程中,要给警察通风报信,但警察的抓捕最后失败;第二段落主要讲述当黑白两边都知道各有卧底的时候,两边在查卧底的过程中,黄警司不幸被黑社会推下楼,使得两个卧底之间产生了非常大的危机,陈永仁失去了证明他身份的介质,刘健明希望更渴望自己的警察身份实现合法性;第三个段落主要讲述刘健明和陈永仁要变相地、通过某种策略性的合作来处置掉韩琛,最后两个卧底的对决。与以往警匪片“斗勇”不同的是,《无间道》更加注重的是“斗智”的情节,影片选择更关注于双方卧底的“斗智”情节,情节非常紧凑,甚至构成了全片最核心的情节冲突与戏剧张力。
影片即使采用的是双向维度的卧底模式,但是影片的人物关系并不是平面化的,而是趋于立体化,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强,警匪双方之间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单一的对立形式当中突破,形成了较为多元丰富的立体结构。
这其中陈永仁与刘健明这两个角色的行为和情感是结构过程里面最为核心的,往往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是戏剧冲突的重要核心。两个卧底要面临着人性的两难,有时候还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做一些事情,影片除了强调卧底面对困境的时候的两难,还包括外在处境的两难和内在人性的两难,表达人性的深度。
两个卧底虽然看似立场不同,但实际上都面临着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他们本身有一个身份,可是外在又要以另一种身份而生活。这两种身份之间存在一种错位、矛盾、纠结与痛苦,所以两h个卧底内心之间的煎熬都是一致的,所以两个卧底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抗却又惺惺相惜、相互相通的一种关系,这呈现出了双卧底情绪表达的张力与层面。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一条暗线,那就是刘健明的作家女友Mary在写一个主人公有28种性格的故事。Mary与刘健明每次提到写小说的进程,实际上都是电影主线的起伏转折,影片Mary三次提到自己的小说创作,这三次提起都对应了电影主线的起伏转,吻合上述所提到的三段式。
在该影片,主要采用了灰色调,大部分画面的色调都没有脱离灰色色系,整体给人带来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灰色调在电影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本身影片讲述的就是一种游离在黑白之间的灰色故事,灰色调能够更好的昭示电影的主题。所以在拍摄空间上更是加重了灰色调,大厦的电梯、楼梯、地下停车场等等的这样一些封闭阴暗的地点,同时上述的电梯、楼梯、停车场等都是影片中追捕或者被追捕的情节,这都在极力渲染着这一股紧张压抑的气氛,这样的选景,很容易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感受到电影里两位卧底内心起伏,感同身受。
因为电影整体呈现出的是灰色调,所以在本影片中,灯光的效果就有意弱化掉了,比如说在刘健明在电影院与韩琛交接黑帮卧底信息时,这一情节的灯光弱化是非常明显的,出了三位主角的脸部轮廓与影院的帷幕是呈现出来之外,其他一切背景都是以黑色替代。这样的设置,目的在于增添影片的神秘色彩。
影片镜头语言非常风格化,并且具有静态化、细腻化。尤其是平行剪辑很出色,这有效制造戏剧张力,不仅在镜头推进情节,让戏剧冲突往前去发展,同时镜头也代表角色心理的主观色彩。比如影片大段运用了移动的镜头,平缓的游移,然后去表现这个人物内在的心理,对比角色是暂时的静态的,但整个影像风格是在运动的,而运动镜头的左右之间的游移都把人物内在的情绪与情感呈现出来。比如韩琛在地下停车场被追捕时,在韩琛听到电话铃声的那一幕,镜头就是采用了360度环视的模式,以韩琛的视觉环顾停车场的四周,这目的就在于表现韩琛内心恐惧与惊慌失措。再比如,在两个卧底角色在天台会面的时候,刘健明先出现在镜头前,这时候采用的是中景,再到近景,画面一转,转到天台的玻璃上,刘健明的影子扭曲地出现在天台的玻璃上,表现人物内心的忧郁、多疑与复杂性,最后镜头再逐渐聚焦到陈永仁与刘健明二人的对决,这都是通过运动镜头将角色的内心世界给呈现出来。
背景音乐《被遗忘的时光》总共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刘健明去买胆机,陈永仁正好在店里打工,两个人坐在店里一起享受了一首《被遗忘的时光》,随着悦耳温柔的女歌声缓缓响起,二人并肩而坐的画面成了电影中难得浪漫的一幕,是整部警匪卧底片中很难得的诗情画意的画面,在整部电影结构中是别样的出彩,同时也为卧底二人天台的见面留下了伏笔。
第二次出现《被遗忘的时光》是在陈永仁寄给刘健明光盘,陈永仁将刘健明作为黑帮卧底证据,刻在《被遗忘的时光》这首歌的后尾部分,当Mary听到影碟后颇为震惊,无法接受刘健明作为卧底的事实,继而Mary说自己无法再写下拥有28种性格的主人公的小说,正对应了上述所提的影片第三段落的起头。
在黄警司从楼顶坠亡以及陈永仁被大B开枪而亡的背景音乐分别是陈光荣的《哀》和Hungarian Choir的《Forgive&Forget》,两首哀然的乐曲,令观众凄凉之感便油然而生。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在陈永仁转身见到坠亡的黄警司时,镜头转为慢镜头,镜头集中在陈永仁的面部,进行了面部表情变化的特写,角色内心震惊、恐惧、身份丢失的迷惘等等情绪都集中了,这就形成了音画同步的效果。
同时,陈永仁被大B击中的那一瞬间,也采取了慢镜头的手法,同样给刘健明这个角色进行了面部的特写,情绪的表达上是对于对手的惺惺相惜,以及对大B身份的震惊等等情绪,也同样有着音画同步的效果。
这两个慢镜头加特写,都考验着演员的功力与张力,两个卧底的情感表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情绪的表达十分具有层次性,令人拍手叫绝。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关于影片中天台这一重复在影片中重复出现的景别,三次天台戏码是这部电影的永恒的经典,天台在传统香港影片中象征着身份的释放与温情,那么在这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天台也有着同样的象征意义。警察是正义的,见得光的,但他作为卧底却是见不得光的,天台是卧底的身份释放和自我认可的重要空间。所以天台这一重要的景别的作用主要是服务于影片的叙事铺陈,同时也传达了文化思考。
《无间道》产生的时间段正是香港回归不久,再这样一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影片以一种双卧底,双重效忠的处境,预示着后殖民阶段香港人双重认同不时感受到的两难,双卧底暗示着香港人对自我身份的迷离,自我身份的混淆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好对于现实生活当中回归以后香港人某种心态的一种呈现。
电影《无间道》在影片的开头就以黑幕白字的形式介绍了《涅槃经》的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而影片结尾也同样以黑幕白字的形式呈现了“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大狱中之大劫。”
两句话在影片首尾对应,揭示了电影的主题。黑色与白色之间是灰色,警察与黑帮之间是卧底,在正与邪两种身份之间游离,是自我身份的寻找与间歇性的迷失,永无止境地在灰色地带上游荡,陈永仁以死结束了无间地狱之苦,而刘健明则还承受着无间大狱中的大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