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读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一点难以改变。
读书是我的爱好,诚然,阅读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有时候,读书却并非总是一件享受的事,阅读之路往往充满孤独并且耗费心力。
读书并不能让人变得高贵或者变成一个成功者,相反的,我认识的富豪或者成功人士往往并非是阅读的爱好者。于是乎,抛却了阅读后的那点高傲与自以为是,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阅读的初衷,究竟,我为什么而读书?
我不是天才,我仅仅是个凡人
《论语》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要先做人,然后作文章。修身养性是一辈子的事情,读书也是一辈子。修身与读书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的,故而读书不可抛修养之要。
我不是一个天才。天才并非生而知之,但是先天与后天的影响下,他们在智力思想情感等的某个方面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因为患病而无法与外界接触,敏感的他生活中除了往昔的回忆就只有他的母亲,就在这种天才式的情感表达以及病态敏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天才气质)的影响下,才诞生了不朽的《追忆逝水年华》。
事实是,我远非一个天才,我仅仅是一个凡人。我容易欢喜并且莫名悲伤,遇见不公我会愤怒甚至嫉妒,尤其我还是一个浮躁的人,没有定性,这使得阅读对我而言更加辛苦。
然让我热爱阅读的,也正是我的卑微。就像屌丝想逆袭高富帅一样,物质的卑微者同样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但凡天才,精神上的高贵与生俱来;但若是凡人,唯有靠着阅读与与日俱增的积累。积累多了,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自信,明了路的方向。
我是一个儒学爱好者,同时还是孔子思想坚定的追随者。儒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给了每一个人通往至圣的机会。儒家不求肉体的长生不老,也不求灵魂的转世轮回永恒不朽,所求不过日用伦常的知行,尽性而成圣,参天地造化。
论语言:“富贵若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所好者何,道也。人与人各有不同,或限于家世、资质,但向道之心,却并无不同。
读书就像个围城,城内是理想,城外是现实
对阅读者来说,读书就像是一场旅行,行走与书中的理想世界之中。书本就像是围墙,外头是现实,围在里面的是理想。故而但凡以读书坚持个性与理想的人,不可否认的都有避世的念头。
如果我是个佛教徒,所谓的读书,有时和隐居山林撞钟念经相仿。沉溺于读书,与沉溺于享乐,本就是同质的。沉溺于理想而得到虚伪的快乐,与日夜祭拜神佛妄想天降横财,本质是一样的。不过是一个看起来高尚,一个比较粗俗罢了。
不过,读书来坚持个性与理想,就动机而言,并没有什么错。我也是这样的人。值得我深思的是,我读书是不是对这种迷幻的快乐上瘾了。这状态,就像手淫,不管中间过程如何的高潮迭起,到最后除了满手的滑腻,一无是处。
如果理想是书籍围起来的,一角四四方方的天空的话,那未免有点坐井观天。
同样为了理想,有些人读书是为了逃避,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得到什么,但往往这两者,于读书之初衷背道而驰。读书并且积累,本就要将这种积累蕴含于气质与涵养,故而与现实中自然、宽裕、包容。儒家言: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理想之道,亦有体用之分,体即是理想的念头,用就是为理想而付出的德行,体用如一,缺一而不可。
我写这篇文章,并非是无病呻吟。不过是偶然在网上发现读了一文(《小职员们》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463464/),有些人严格区分了精神与现实两种状态,精神的强大与现实的卑微使人得到伤害。读来令人动容,然细细一想,却也觉得其中味道堪斟酌,吾友亦说此为“弥近道而大乱真”,所言甚为在理。
故作此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