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历史的深度,用双手触摸历史的温度,让我们携手去感受文化的深厚,发现历史,传播优秀文化。行走历史巩义行:感受巩义文化的厚重,探秘河洛文化的源头。
上世纪初,洛阳,一条铁路的修建让一个被历史掩埋千年的艺术珍品,一段恢宏历史重现人间,唐三彩。在随后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因其造型之美,色彩之艳,出土数量之多而享誉中外。人们不仅想象它出自何处,来自何方,来满足唐时洛阳人的需求。随着考古的发现洛阳唐三彩来源有二:一则洛阳本地,原料出自北邙。二则洛阳东不远的巩义。
一条河两个名字连接着两个艺术,一个是久负盛名的白瓷,一个是后人迷恋的三彩,让这条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光彩熠熠。
初冬的早上,冷风飕飕,太阳似怕冷般躲在被窝里迟迟不愿出头。一个人站在桥上,听着流淌河水声响,放眼望去茫茫黄土岭,背后公路上车辆呼啸而过。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感受身边的气息,打破时间的界限,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场景。看到了河两岸千座万座的作坊与窑口,忙碌的作坊匠人,熊熊燃烧的窑火,烟囱里烟在河谷里升腾,顺风飘向云端。河边停留着无数的船只,船老大们指挥着人在把一件件精美的三彩装船,繁忙而有秩序,一切妥当之后他们将满载着货物顺流而下,上东都,进长安,下扬州。夜晚,两岸的窑火犹如银河里的繁星点亮夜空。陆龟蒙用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青瓷开窑时的惊艳与美丽。而在这里开窑时犹如一道道彩虹从河谷里升起。
一声同伴的呼唤从想象回归现实,脚下的河水经过千年依旧流淌,只是改了容颜,不似当年的宽阔与充沛再也载不起船只,负不起历史的重量。两岸的群山依旧,经历千年的风雨早就难寻当年的模样,千窑万窑无处觅,全部掩埋在时间的尘土里。在荒草故土里寻觅,不死心,期望寻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遇一位老乡,问明来意,领我们指认一处窑址遗迹,讲述曾经的发掘情景。细聊之下才得知他为整个遗址区的文保员,负责这一区域的文物保护与巡查。随之他把我们带回家,展示了其父亲与他多年来收集的三彩瓷片,当瓷片从编织袋里倾斜而出之时,令人眼花缭乱,纹饰各异,色彩各异,无不令人赞叹古人技艺之精湛。也对子承父愿守护这份文化遗产的父子两代人表示敬重。
美好的事物我们希望它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期待让后人也能尽情感受它的美好。巩义唐三彩制作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困境与难题。在遗址旁的一个现代唐三彩窑厂里,唐三彩的历史渊源、巩义唐三彩遗址的发掘经历、唐三彩技艺的恢复与传承等被清晰明了的说明展示,令观者了然。与一普通老者聊三彩历史,聊技艺传承,后语中得知老者实为三彩非遗传承人,顿生惭愧,班门弄斧无地自容,然仍强装镇定,面色如初。从老者口中了解到现在唐三彩已不再烧造,窑炉已许久不开了,即使偶尔一次也多以电烧,柴窑只是供参观之用。老者年岁渐长,技艺传承问题显现,目前学习者唯有自己女儿一人,回想其学艺时的情景不禁感叹唏嘘。
商人逐利,效益为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被作为锦上添花的光彩与名头,附庸风雅掩盖气息的装饰,而正的传承者则在苦心的坚守等待曙光。告别老者,出的厂来,在回首环顾河流山川,在心里默默作别,整装踏上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