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语“过犹不及”,有人感叹在股市大好的时候没有及时抛出而亏本……这些无不昭示出“知止”的重要性。
“知止”是做事过程中懂得适可而止,是为自己家的灵魂腾出“空白期”的行为方式,是谦虚待人的生活态度;是“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是在“知止”的同时“知行”。
为什么我们要将“知止”奉为人生格律?知适可而止,能让我们的“欲”尽可能多地被满足提升我们的幸福程度。
在这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疏离也更紧密。
我们叫交流的对象不仅是真人,还有那些在我们面前跳动的数字,这纷繁冗杂的信息让我们一天天看似忙碌,实则一天天更茫然更迷失。这时,“止”,一片心灵的窗口期,能让我们的躯体真正听见内心的声音,发现生命中那些被我们遗漏的小确信和重温那火热的初心。
信息时代,手机让我们可以与天涯相隔的好友“当面交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无比紧密。那么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十分重要。而“知止”的谦虚待人,正是现代人一条重要的处世规则。
朱熹对“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为我们点明了人生追求。假如一个人活得没有人生追求,终日忙忙碌碌不知其目标,最终不堪生活的重压而被击垮。现在创造了“社畜”的年轻一代,他们以消极避世的“躺平”来保护肉体,却没有注意到那依然在被蚕食的灵魂。这种风气一旦盛行,后果将不堪设想——人人如行尸走肉,社会停摆……
由此可见将“止于至善”作为人生目标的意义与原因。
既有了目标,又有了需要为灵魂留白的观念,在这短暂的空白期之间漫长的“奋斗期”又该如何做呢?这便是“知止而行”。
我们在“行”时应“强行”,即勤勉、矢志不渝地为“至善”而奋斗,为“至善”而行;当我们感到迷茫时将肉身从尘世喧嚣中抽出,或与自身对话,或谦虚请教他人,为“至善”按下暂停键,为“至善”而止。在“至善”之前,从年少到年老,无问身处何方,身居何位,我们都应像当时那个埋下“知止”之种的少年,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让“知止”浸润心田的每一捧土,让“知止”成为一切后续习得之地基。
若是人人都能心怀“知止”,相比社会定是曾皙口中“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盛世之景,人人各得其所,为至善而行,人人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