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每一年的除夕团圆、贴对联、吃饺子,这好像成了我们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矩了。年前洒扫除尘,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母亲打扬尘及平地面了。每年腊月十几时,母亲要打扬尘了,我们和母亲一起把家里的大大小小、新的、旧的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放着,然后母亲戴着个旧草帽,穿着旧衣裳,拿着长棍子绑着个大笤帚,把每间房子的扬尘全部扫干净。然后她会到几里远的村子里的坝埂上去挑白白净净的土(这种土可是母亲专门挑选好的),通常我会跟她一起去,我是拿铁锹的,母亲挖满了土,挑回家。我呢,就原地候着,等母亲来再挖再挑,直到够用了为止。最后一趟,我扛着铁锹,母亲挑着土,我们就一起回家了。回家后,母亲就把土倒进每间屋子,然后和着水,充分和好后,把屋子都弄得平平整整的。等地面干了,我们看到的是白白的、平平的地面。然后,我们把院子里的东西用烧好的热水洗得干干净净的,连椅子腿都不留灰尘。过年亲戚一到我们家,就会啧啧称赞:“别看是土房,可真干净,这地面怎么弄的,咋这平,这么白呢?”这时就是母亲最得意,最满足的时候了。
过年还要各种买!买!买!鱼呀,牛羊肉呀,鸡鸭肉呀,酒呀……大包小包,现在是把冰箱冰柜塞得满满当当。可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些电器呀,有招,家里养的不是有猪吗?杀年猪呀!请附近村子里的屠夫来,村里的每家请一个男主人来帮忙,烧一大锅开水,把猪绑在案板上,村里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帮忙拽着猪腿,然后,我那可怜的我经常喂养的大肥猪呀,就在嗷嗷声中光荣地牺牲了。在他们娴熟地侍弄下,活蹦乱跳的、憨笨可爱的、还经常挑食的猪就变成一大片白白的猪肉了。然后剖肚,取肚肠,剁猪腿,最后大家一起喝猪血汤。一道程序下来,就开始把猪肉一块一块地切好晾晒,这就是晒腊肉,还有的地方把腊肉腌制起来叫腌腊肉。这些腊肉保管好,一般不会坏。像我家的晒腊肉风干好,挂在屋子里的大梁上,一直能吃到第二年的插秧时节。
这还不够,现在可以不停地到超市转转看看,现在超市比比皆是,哪用得着买那么多东西?但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我发现即使现在,每家每户还是要买得足够多,足够量。我们小时候是没有超市的,可我们那时有集市,还有商店,代销点。逢集时(每两天逢一次集,有的逢单日,有的逢双日),我通常会和大人一起去赶集,那时我们也放寒假了。赶集是我最爱的事了,因为不仅可以帮大人拿东西,我们那时可是步行,没有自行车,也没有摩托车,更没有汽车,我还可以额外地获得一些好吃的,比如油馍,油条等。犹记小时候的过年夜晚,供桌上的烛台上的粗粗大大的红蜡烛燃烧得旺旺的,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包饺子,邻居大妈也喜欢过年夜晚到我家串门。她也帮我们包饺子,我们边包饺子边说说笑笑。饺子包完,快接年了(那时十二点前开始接年,有的十一点就开始抢着接年,据说谁先接年,谁那一年的运气就好),接年就是放鞭炮,也算是去旧迎新吧。父亲去接年了,母亲就把饺子端到厨房下,我在灶台下烧火。等父亲放完鞭炮,我和母亲就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堂屋来,当然,我们也给大妈盛了一碗,有时大妈却趁我们在厨房她就回了,她推脱说自己家也要接年,有时时间早她也会吃一碗。这中间父亲是要给祖先烧香的,一柱香大概燃烧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父亲每次烧香前都会净手,就是把手洗干净,然后虔诚地拿起香,还给供桌上的祖先拜了三拜,然后慢慢地点燃香,等香燃透,最后再慢慢地插在香炉上。小时候,父亲每年除夕夜晚就一个人在堂屋静静地坐一夜,这就是除夕守岁。那时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只有一台小收音机,但那一夜父亲是不会开的,我想父亲就是想安静地守着祖先,不想吵闹祖先,即使有电视机,他也不会开的。
不知不觉,元宵节又到了。我们这里的元宵节可热闹了,有句俗语:“十五大似年。”人们对正月十五的重视程度超过了过大年——除夕。正月十五那天,少不了小孩子的灯笼,要买纸、鞭炮、蜡烛及罩子到祖宗的坟上去给祖宗送灯。每年的这一天,全家老老少少基本都到祖宗的坟上,首先,由爷爷或其他长辈介绍这是哪位先人;然后,由长到幼依次给祖先烧纸磕头,年轻辈的在旁边放鞭炮;接着,点燃蜡烛插在坟上,并罩上纸罩。最后,还在坟山上观看别人家的热闹场面。这时,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耳欲聋,烟雾缭绕。看一会儿后,我们一家人离开祖先的坟墓回家再关灯。现在关灯简化了,小时候,当父亲说开始关灯时,是我最激动的时候。因为,在每扇门口点燃蜡烛就是我的事了,我可虔诚了。我先把每扇门门口点燃一根蜡烛,然后在供桌下面依次点燃十二根蜡烛,从东往西就是正月到十二月,哪根蜡烛先灭,就说明那个月干旱少雨;哪根蜡烛后灭,说明那个月雨水多;哪根蜡烛最后灭,说明那个月雨水最多。小时候我还专门记下来想观察一下:到底每个月是不是和我点炮的蜡烛是一致的,可惜由于各种原因,还是没能坚持记录下来!
最有趣的算是元宵节关灯后的打灯笼了。村里的大大小小、男孩女孩都提着买的方形的、球形的、八角形的或是自制的纸糊的灯笼,东边的、西边的纷纷往村中聚拢来,我们边打着灯笼边齐喊:“打灯笼哟!灯笼来了哟!”。对于当时没有电,夜晚靠煤油灯照亮的村庄来说,为了省煤油,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夜晚当然一片漆黑。元宵节夜晚,村子东西两头被照得格外耀眼,热闹非凡。当我们集中到村中央,就开始相互撞灯笼,谁的灯笼最先被撞开门,最先烧掉,那就败了;谁的灯笼一直坚持到最后,还没被烧掉,那就是最牛的。当然,大多数灯笼最终还是被烧掉了。那场面,也颇为壮观。
现在从初一邻里拜年、再到亲戚家拜年,一番胡吃海喝,羡慕这家比去年混得好,眼前那家在大城市买了楼,又为哪个亲戚家的孩子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而感叹,进而又为自己家的那个不争气的孩子长吁短叹…… 礼尚往来,你来我往,吃呀喝呀,买呀洗呀煮呀……整个正月还没完,胃肠病来了,腰酸背疼也不请自来了,还每逢春节胖几斤。有的家庭看看别人家咋看咋顺眼,家庭富有,老人讲理,小孩争气,夫妻相敬如宾,家庭一团和气。再看看自己家,不是这不顺眼,就是那看着难受,这个气呀真是不打一处来。于是乎,火烧眉毛了,头发像被火烧了似的,怒发冲冠;心像被猴抓了似的,火烧火燎!忍不住就破口大骂,免不了一场家庭大战。最后又把自己的肝给气坏了……唉,何苦呢?这一切都是比较惹的祸!这个年过得一塌糊涂!
看待事物我们会觉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品评一个家庭,我们会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读一本书,我们会发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安慰为人父母,我们会劝慰“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的确,对待名利,我们可以看看春秋时期的范蠡,他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勾践愿送一半国土与他,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辞越游齐,齐王请他做相国,他却隐居于陶,以经商致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常常散钱财与百姓。对待钱财,我们不妨学习“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教育子女,我们可以参照晚清的“肱股之臣”、“千古完人”曾国藩的“耕读传家,泽及后代”,他的治家八字诀:早、扫、考、宝、书、蔬、鱼、猪。他的家庭教育以“八本堂”为经,以“八宝饭”为纬,因此,曾氏后人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他们优秀的治家育人理念真的值得学习与传承。
年,既是辞旧迎新的跨越,也是对先辈优良传统的继承。一家人团团圆圆,说说笑笑,快快乐乐,忆往昔,叙亲情,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多么温馨与和谐的画面!祭祀祖先,领略先辈“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质;拜见亲朋,相互呵护,嘘寒问暖,增进感情;学习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点,改进自身的不足。就这样,年过罢,冬已尽,春可期。万物苏,虫儿鸣,候鸟归。新的一年,又将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花开疫去,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