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进入辩论赛,我即将穿上极其厌恶的正装。就这么想起去年这个时候,一边打着辩论赛,一边给宣传部写稿子。很奇怪,当时看见那些模式化文章,心里只是觉得劳动成果出来了,有着些许欣慰,但内心毫无喜悦。过了一年,我才知道自己追寻的不过是一种自由。不接受任何束缚与制约,任意妄为。今年接收到更多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无外乎是自由与纯粹。和我熟悉的人都很欣赏我的单纯与专注,于是这些东西都被保护得很好。我自己内心无法判断好坏,只是觉得这些东西要往后才会显示出它的意义。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向往自己大学生活是由阅读主宰的,没想到我忽略了自己内心身而为人的感受,强制把自己框定,以至于自己身为文青,带着虚幻的痛苦与无法言说的孤独。
去年我对生活的期许与满意程度非常低,远在他乡,无法获得情感支援,念旧伤感,再加上身体欠佳。后来慢慢摸索出自己让自己趋向光明的道路,非常漫长坎坷。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曲折带给自己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安全,或许这是正确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作为回报,它给我带来一定的荣誉,以及我有了自己的确切的身份标示。青春期即将走到尽头,我终于找到一定的身份认可。多么不容易。待日后回味,我会遗憾很多事情没有发生在我的大学生活里面,唯独这件事,我想我永远不会后悔,所以当有人问我想取什么笔名,头脑中毫不犹豫地闪现出“不悔”。
初中与高中一直只是当文学为自己的爱好,但是内心总觉得有什么我没能够理解的深意在其中。这些困惑在大学里面得到解决。我刚进大学那会,参加了很多关于文学的社团和写作的组织,可那阵子我并不开心,我不明白为什么。随着我阅读量的增多,我对很多事物理解力与洞察力不断深化,我渐渐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秘密,并操纵它。文学摄入到自己的展现与表达自我的领域,它就不仅仅是工具,它是我的心腹,我的情人,我的隐私。也明白了这么些年来我为什么一直没有遇到对等的文学交流,为什么反感有人摆弄我的稿子,为什么身边与我亲近的人都没有文学气息,为什么话题涉及文学我马上六亲不认,语出伤人。太过私人化的东西了。西欧人愿意为自己的隐私而斗争,我想我也会这份独特的隐私而撕破道德规范,做一个彻头彻尾,没有风度的坏人。
我不否认自己曾经很期许在大学的文学社团里面,感受不同文化交流带来自己的思想的碰撞。我一直在等。不过我也没等多久,看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后,我依旧会对这种交流有些难以忘怀的情怀,却不再有任何期待了。这件事主要是因为一件小事而引起。我已经确信自己对文学阅读抱着两种身份,一种是阅读者,另一种是写作者。阅读者是单纯把自己托付给书本,由它带领自己往前走,自己处于被动。而写作者是在一旁边欣赏边审视,保留了一份自我。他不会完全信任书本,有自己的思路来辩证思考。当我与社团的人讨论某本小说,我发现他们只能停留为对人物和情节的好恶上,他们无法说出外延——构思设计与艺术价值。没人讨论起美学,没人讨论起哲学,没人讨论起有关的一切。只是一种谈资,上升不到一种境界。满足不了我的欲望,我退出。我对文学始终有种阶级性的追求,不断推翻一个,再憧憬另一个。基本上有三种情绪左右自己:轻蔑、平视与崇敬。如此明明白白,最终也不过是为了寻求自我突破。我也不掩饰自己对那些轻薄文学或者将它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让文学有了媚态的人的鄙夷,忍不住大骂,我也明白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只是在这个例外面前,原谅我。原谅我。
看啊,说到文学,已经占用了如此空间,它已经和我的某些特质死死地绑定在一起了,摆正对文学的态度,从某方面来说我也读懂了某部分的自己。
除却文学,有时候观摩一个寝室中六种不同的人生,彼此具备不同的特质,不同的经历,接着又看了看高中同学的大学生活。我不回避自己的艳羡,我也希望自己能听一次自己喜欢歌手的演唱会,去单车社团在夜晚游街,穿着奇装异服画着怪异的妆容,和志同道合的人坐在台阶上大笑,在操场上肆无忌惮地跳街舞,与自己文化层次高的人交流,旁听自己喜欢老师的课,与喜欢的人去心仪的城市旅游等等。这些美好都分散在不同人身上,不可能完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最多是幻想自己和他们一起完成这些事,让一切在虚无中升起与幻灭。不过,实在有太多我无法操控的事情了。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和谁会建立深层联系,在四年时光里面互相扶持,后来发现自由人和体制人很难磨合,各自是官人,不复相见;以为自己不会与谁交集,却无法预料地有了共同活动,创作了共同记忆,成了彼此珍贵的朋友;以为自己的爱好会固定下来,后来一些朋友影响,也会爱上别的事物;以为礼貌的表象不足以说明很多问题,讽刺的是那只是不愿意吐露给自己;太多太多。我那些儿女情长的想法被纷繁复杂的事件给不断稀释了,我只是平静而悲哀地看着它们的发生与结束。刚开始我也难过失望,不过是通过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在生活中还是佯装满不在乎,后来想上帝这样安排,也自有他的安排理由。我就信一次宿命论,让悲哀少一点。最后用合适与不合适来粗糙地划分一切事情的缘由。
也庆幸,上帝这一年赐予了我一些惊喜。能够和性情柔和的女子在夜晚走走停停,交换一些观念,得到一些生存的能量,让消费观、恋爱观、人生观等等都发生着质变。改变的过程中我不断承受着困惑的痛苦,但我甘之如饴。渐渐有了自己的标志,有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未来设想。接受爱,学会爱,给予爱,这很重要。这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网络的掩饰,纯粹而真实的感情。我更愿意把时间投资给它们。
除了自己身边认定的人,我很少向外探寻别的人。终究是容易认真的人。凭借自己对自己的这点认知,避免了一切的开始,也避免了一切结束。迷人的人很多,相称的人却很少。能够在现实中有着相对稳定而友好的圈子就很不容易,而且一直与过去喜欢的朋友有着联系,我很知足。不太愿将结识当作一种纯粹的扩大自己眼界与视野的东西,只愿真心实意地对待让我觉得好的人。太过成人化的交集,比如利用,我做不到。这一年看着身边的人不同生活模式,给自己一些启示与警惕,最终也只是回归自己生活。
这一年对认真听课算得上是非常有选择性了。对于英语课与文学课一直保持着很强的专注度和积极性,享受思考的魅力,当然,说得功利点,它们关乎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问题。至于理论课,我都把自己托付给自己喜欢的书籍。
课余时间参加过实践活动、兼职、爱好补习班、健身,看似丰盛,听我如此叙述,似乎也不太快乐。大概我心里明白我是用自由与金钱来买一点经验与获得感,享受与承担并行。
思考完有关生活的大致框架后,走出教室看见一个学妹在练口语,然后端端正正地坐着写稿子,和去年的我挺像的。我站着看了她好一会,没说什么,离开。我挺喜欢学姐这个称号的,它代表我成长了一年,收获了一年。我没有学妹那种心意单纯的心境了,我并不怀念,我只知道自己内心力量更加强大。得到货真价实的认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付出了些什么。想了想,一个人往前走了几步,又忍不住回头,多看了她一眼。仿佛是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我时常感慨,我如此幸运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清洁健康的圈子里面,每个女孩心里都装着一个很朴实的理想,每天一点一点的进步,慢慢改进自己的外形与升华内涵。也在和她们的相处中,我得到了对自己的某些确证:孩子气、可爱、单纯、执着、上进。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精彩优秀的人,只是当我看见这些微小的生命如此为自己质朴的愿望一心一意地付出时,心里莫名感动。心里告诫自己,也要如此。前方很精彩,不断挑逗自己的内心,可是此时此刻,此时此地,我就在这里,感受默默生长的力量。这才是我应该要经历的人生,想要和她们,一起度过剩下的大学时光。
支教的时候想起自己的某些缺憾,心想如果就这样遗弃了,我会有多遗憾,回到学校后慢慢清理生活,将特别中意的人的照片放在墙头。长久而无言的注视。醍醐灌顶。突然明白了当年那些极尽疯狂的迷恋,我不过是在他们身上看到未来自己的身影,我不过在追随未来。
就凭这微末的光芒,让我一步一步走向理想。这样想,倍感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