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可是好像大家也没有深究过这背后的原因。如果直观的解释,一方面是我们没有把道理内化成我们接下来的行动;另一方面,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学习变得碎片化和零散,这不仅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更会让我们产生某种对知识的焦虑症状。最近,笔者读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希望把书中精髓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整理分享给大家。
学习的误区
先来看两个现象:
现象一:某天,你参加了《两天让你成为xx高手》的培训,期间你被老师的犀利观点和睿智所洗礼,觉得马上自己也可以去行动起来,改变世界了。然而,培训结束后什么都没有发生,你还是过着平凡的人生。
现象二:每天刷朋友圈,经常从别人分享的文章中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也重新加深了对一些事物的理解。可是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性,知识付费服务成为了新的风口,仿佛每天我们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在拼命的学习和吸收各派的观点,可是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度却十分的有限,由此不少人也一定感到了对知识焦虑,到底要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呢?
如何才能有效学习
其实,学习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这正是大家常常忽视的。这就好比健身,如果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锻炼身体,就会造成诸如脱汗、呕吐、肌肉拉伤等问题,反而给身体带来更多的伤害。
接下来我们用“黄金思维圈”法则,通过学习和认知的三个层次(现象->方法论->底层认知)来说明如何才能有效的学习,走出无效学习的传统误区。
现象
就像本文一开始举的两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都是停留在现象层面进行无效的学习。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的快捷、方便。我们接触到的新知识也越来越多。比如,通过kindle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但是,我们对学习的理解绝大部分都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通过阅读一本书,或者看朋友圈转发的文章,我知道了一个xx概念,xx方法,但是却没有付诸任何行动。所以时间久了,自然也会遗忘。相信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翻以前读的那本书或者文章,就感觉从来没看过一样。简单来说,你看到的东西仅仅是信息而已,并没有通过行动内化到你脑海里形成知识。
方法论
还有一类书籍或者知识服务是传授你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技能。这类内容常见的标题就比如《xx天,教你学会xxx》。相比停留在现象层面的学习,如果能通过方法论的总结去指导行动确实有了不少的提高。至少你能通过这些工具或方法去指导行动,从而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做出改变。
可是方法论的书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它往往是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且很难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迁移。那么,如果当下没有一个具体的环境去给你付出实践这个技能的话,其实就算掌握了这个方法论,也没有办法付出实践的,时间一长还是遗忘了相关的内容。比如,当你看完《15天让你成为养猪高手》这本书,总不能立马就租个场地去锻炼和实践养猪的技能吧。
所以对方法论的内容,作者的建议是当你有实际需求的时候再去学习和掌握,这样才能科学分配实践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底层认知
有个玩笑话,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比人和猪之间的差异要大很多。如果读过《人类简史》的话,你一定对虚构的故事这个概念印象深刻。本质上,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层面。认知不同,你脑海里面的故事模型就不一样,从而造成了你对现实世界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你想验证这个观点的话,我推荐你可以关注下每个人手机安装的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之所以现在估值这么高,主要受益于其后台精准的匹配算法,推送用户真正感兴趣的新闻,正所谓“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作者平时喜欢看一些黑科技相关的新闻,久而久之每次打开今日头条,推送给我的都是谷歌、腾讯、亚马逊相关的科技新闻。有一天,我看到爸妈的手机上也有安装今日头条,打开一看完全是不一样的画风,推送的都是跟健康、饮食、搞笑视频相关的内容。比如《常吃这些蔬菜,让你远离癌症》。。。
话题好像扯远了。不过可以看出,底层认知的不同造成了对现实理解的差异,从而也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底层认知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深理解。
1)底层认知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迁移。一般底层认知都是对一般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和“普世智慧”。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经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如今同时还涉足太阳能、火箭发射等领域。你会惊讶一个人如何能涉足这么多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在《硅谷钢铁侠》一书中,马斯克解释说这正是得益于他的物理学背景,运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式: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候,从这个领域的基本规律重新去思考,而不是沿用别人已经完成的成果。
2)底层认知是关于复杂世界的简单规则。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本体(简单规则)可以帮助你去理解和认识不断变化的世界。电影《林肯》中有个很细节的场景,林肯从欧式几何的一条公理中受到启发(“所有的直角都全等”),从而在《独立宣言》的一开始就宣称“人人生而平等”。
给学习者的建议
既然底层认知那么重要,那么如何学习和积累底层认知呢?这里给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使用。
反思
可以从兴趣出发,平时多去观察和思考。作者曾参加过一个产品如何自传播的培训课程,期间问到老师是如何积累和总结的,给出的建议也是平时多观察,多反思。比如你看到地铁上的一条广告文案的时候,你可以去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能不能比别人做的更好?经常这样锻炼,自然积累了很多素材和思考,也会对营销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和见解。
最近区块链和金融行业结合的非常紧密,提到创新似乎都离不开区块链。作者有次突发奇想,区块链的核心思想(开放、分布式、去中心化)如果能应用到组织管理领域,不是能更有效的激活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组织能力吗?比如,通过去中心把部分决策权力下放到基层员工,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的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灵活改变。所以建议大家不妨经常做下“思维体操”,培养这种跨领域思考和应用的能力。
付费学习
知识服务的兴起也带来了内容过载的问题,毕竟我们的时间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通过付费学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你区分出优质内容,获得更多的底层认知。比如逻辑思维的得到APP上开通了一些付费专栏,只要付199元,每天都可以获取很多行业大V的独特见解或硅谷前沿观察。最近还有一种趋势是从内容付费到行为付费,通过组织社群、游戏化的形式,每天打卡,分享观点,互相监督学习和成长。关于这点,银联支付学院最近就自发组织了几个学习社群,通过订阅“得到”上的一些付费专栏并在群里分享,同时鼓励群里的成员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以教为学
通过写作或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和应用底层认知的方式。通过写作,可以重新归纳学到的知识,升级认知,并和已有的经验产生关联。这种输出的过程本身也是思考的过程。如果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写作,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没准还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积累一批自己的粉丝,那么未来还有可能通过知识变现去指导别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如果通过这个方式赚钱了不要忘记告诉我一下)。当然,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写作,也可以在平时吃饭的时候把自己最近学习的心得和想法教给同事,这样通过来回切磋,会使得你的思维和认知有更进一步提升。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式能达到整理思路、认知升级的方法,比如思维导图,不妨也可以去尝试。
以上就是作者对如何有效学习的一些理解,供大家参考。终身学习在未来将会是一种人人需要必备的技能,它是只有逐渐积累才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带来实际效果的。所以在最后也建议大家切忌贪多求快,应该更多从构建底层认知的维度去思考和实践。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些许的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