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生活在一个大家族里边,大院子里十多个孩子天天一起疯玩,小孩子之间扯皮打架是常有的事情。每逢有冲突发生,大多数父母会出来教训自己的孩子,告诫他们“吃亏是福”的道理。当然也有小部分父母鼓励自己孩子,争强好胜的。
后来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性格。被告诫“吃亏是福”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安静内向,很少与人发生冲突,及时发生冲突,也多会选择回避、妥协、迁就等方法。那些被自小被鼓励争强好胜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斗志十足,遇事总喜欢强迫对方,所以也常与人发生冲突。
最近在看一本《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的书,也印证了我早年的观察。书中提出面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冲突,一般人会有的几种反应----回避、迁就、妥协、强迫。但在作者看来这几种方式都是“无效的社交方式”,只会让冲突更加激化。真正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协同,即通过坦诚沟通,了解冲突双方的差异所在,并努力找出双赢的方案。
这本书提出了“有效社交的17个原则”,并从正向/反向两个角度,展示了创造性谈话和破坏性谈话的两种后果,并提供了正向沟通练习,帮助人们转化在冲突中的表达方式,从而促成有效对话。
从设计上看,这本书也很特别,像一个精巧的ppt,绿色清新的页面,简练到位沟通技巧,对我们这些厌烦了鸡汤励志文的读者来,完全是一股清新之风。
(一)把冲突当作一种机遇
书中开篇就提到,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冲突,也很难改变别人在冲突中的表现,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把冲突当作一种机遇,让我们知道,我们有凝聚好奇心和勇气的能力。
(二)改变,从学会聆听开始
在冲突中,聆听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在对方说话时,我们总是站在为立场而战的模式,默默练习自己的话,而不是会认真倾听对方说什么。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带着了解情况的目的问几个问题。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冲突的推动因素是什么,以及可能会带来的积极改变。
挑选出对你的情况最有意义的问题,然后向对方及你自己提出这些问题:
(1)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2)对你而言,这种情况下,什么最重要?
(3)为什么重要?
(4)你认为什么样的结果才算好结果?
(5)什么妨碍了这种结果的实现?
(6)你现在希望事情如何发展?
(7)为什么那对你很重要?
(三) 如何在冲突中改变对话
当冲突的对话已经乱成麻的时候,我们需要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确定转向询问,以此来让被掩藏起来的混乱状态明了化。可以试试以下几个原则:
1)在困境中,培养好奇心
这一建议并不是让你置身伤害之中,或者是假装亲切。它是让你在面对冲突时保持一种想要尽可能知道更多的心态,而不是只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
这一原则,将促使我们去培养面对我们不喜欢、恐惧或不赞同的东西的意愿和能力,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并且,它会让我们学会聆听那些以前没有听进去的内容。
通俗的讲,培养好奇心也就是要多思考、多提问“为什么”。
2)相信有效对话是可能的,即便当前看似不太可能
这一原则,不是在劝你忽略现实而去一味地痴心妄想。它其实是在提醒你去质疑我们信念的刚性和理解的范围。
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想想怎样让有效对话成为一种可能。试着对自己提出以下问题:
我是否愿意进行有效对话?对方愿意吗?
如果不愿意,为了让我们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难以进行卓有成效的谈话?
怎样的具体改变能让有效对话成为可能?
要排除要求别人改变其个性的答案,并且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如果你正在让事情变得更糟,那么就停下来—以一种建设性方式解决冲突
“佛家认为,厌离心是智慧的根基。就是说,对无益习惯日渐增长的厌倦,终将帮助我们做出改变。”
很多冲突的发生,其实是因为行为和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如果不一致,大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
所以,面对冲突,时刻问自己“我的行为与我的目标一致吗?”不断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摒弃错误的方式。
4)弄明白当下境况,而不是追究对错
责备会使冲突变得含糊不清,并将双方的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的恩怨上,因为建设性的谈话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着眼于各方的责任能够让冲突的诱因明朗化,从而让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未来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上。即便是遇到喜欢争执的人,这种方法也行得通。
5)相信还有其他的选择
你要坚信一种可能性——可以有其他选择,只是还未被发现而已,这些选择可以更好地满足相关人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