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曾经平定了一场非常重要的叛乱,就是明朝时期宁王的叛乱,那时宁王早已蓄谋返很久了,准备也十分的充分,幸亏那是阳明当机立断 ,才阻止了一个灾难的发生,这件事情从开始到结尾是怎样的呢?
一开始,阳明先生要去福建那边平定叛乱,但是他在路过江西的时候,发现朱宸濠似乎要反了,而同时,他又发现那时全省上下没有一个人可以抽身来管制这件事情,于是他当即立断自己决定去那里平定叛乱,没有等待皇帝的诏书。因为那件事情实在是事发紧急,如果有丝毫的犹豫,就可能万劫不复,整个明朝可能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阳明先生那时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因为他当时没有听从皇帝所说的话,直接到福建地区平定叛乱,很有可能会被皇帝给杀头的,因为皇帝会认为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衅,所以这在那时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难道阳明会不知道吗?当然不是的,那么他又何必一定要这么做呢?这其实就是因为他心中有义,他为了保护他心中的道义,可以舍弃生命,就如同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身取义一样,阳明义之当为。
因为阳明有足够的军事才华,所以他很容易打胜仗,用自己为数不多的军队打败了多自己几十倍的军队,以少胜多。阳明的这一仗,最主要就是打的很奇,以奇致胜,他首先放出了很多的假消息,让宁王以为政府派出了48万军队来捉拿他,并且又放出消息,宁王的亲信都已经被人买通,宁王听到消息之后,果然迟疑了,这就为政府争取了准备兵力的时间,而且是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时间后,宁王早已丧失了大好时间。同时,阳明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措施,将自己为数不多的军队分为了几个小纵队,从多个方面围攻宁王,因为军心已散,宁王的军队几乎已成了一群散兵游勇,一发现自己似乎被围攻了,就几乎不战自败了。在这一战之后,军队又退回了八字脑。
但是与此同时,阳明并没有打算这么容易就放走他,于是杨明又将九江和南康打了下来,断了宁王的后路,让他退无可退,这也让宁王进一步的陷入了焦虑之中。这一战也逼急了宁王,于是宁王集结了一波兵力,想要奋力反抗,这一仗朱宸濠打的确实很厉害,阳明这一方差一点就要败下阵来了,好在在最后的关头, 阳明这一番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没有退败。并且最后有一个炮弹射入了朱宸濠的船旁边的船里,导致朱宸濠那一方的战士死伤惨烈,血流漂杵。
最后的一战,阳明采用了火攻的方式,因地制宜,战胜了宁王 ,活出了宁王,并且斩杀了他的许多将领,终于,平定叛乱这件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皇帝出了幺蛾子,那时的皇帝是明武宗,从他的名字里的那一个武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肯定跟打仗脱不了关系。事实也是这样的,这个明武宗是一个十分喜好打仗的人,而且应该也有一定的军事才华,他有一次有一个蒙古小王子打了一仗,战胜了蒙古小王子,甚至把蒙古小王子给打残了,可见他其实还是很有军事才能的。而且,同时这位皇帝自己也十分喜好打仗 ,每天都想要去御驾亲征。遇上了这样的好机会,明武宗当然不会错过,于是尽管在明武宗去的路上,阳明就已经把胜利的消息报给了他,但是他却没有把胜利的消息给阔散出去,而仍想自己出去溜一圈,再杀一些余党,尽管明百般劝阻,他也没有听从,这一次足足在外面玩了十个月,最后阳明费尽了心思才将他又弄了回去。
这件事情也体现出了一个问题,对于阳明而言,他就算再有能力,也需要在皇帝的手下做事,所以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的时候,他的任何理想都无从实现,而且我们会发现,历代的儒家人士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比如孔子,胸怀抱负却怀才不遇,这样的悲剧对于儒家学者来说几乎是无解的。
如果我们仔细的分析,会发现,其实这几乎就是一个死循环了。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就需要建功立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们如果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就需要得到皇帝的支持。如果想要得到皇帝的支持,就需要顺从皇帝的意思,让皇帝开心起来,以得到皇帝的支持。但是皇帝的意思很多时候与儒家的道德标准并不一样,所以如果顺着皇帝的意思去做事情的话,那么就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无法义之当为,我这也无法做到的话,那又谈何儒家呢?
所以,这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