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通道,是联通歌唱腔体的一个想象中的“管道”,包括头腔、鼻腔、口腔和胸腔。其原理是,闭合适度的声带(音源),加上气息的对抗,形成混合声的全通道共鸣,经过气压的周边辐射,再形成全身共鸣(全身歌唱)。
用“吸气状态”的提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歌唱时的喉咙状态就是吸气时的喉咙状态。利用吸气状态进行歌唱发声的启发诱导时,要提示学生——吸进的气流要形成上有“哼”、下有“叹”、中间“开”的状态,并且建立在统一的垂直线上。
“吸气状态”的提法,可以保持气息的的深度和均匀,同时也解决了字的统一问题。在向外唱的同时又向里吸,这就形成了气息的对抗。吸气状态的保持本身也就打开了腔体,且与横向阻力形成了对抗。
正如金铁霖教授所言“叹到哪儿从哪儿吸,吸到哪儿从哪儿唱,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关键是“保持”二字。只有上下、左右、里外、纵横对抗的有机结合,形成对立统一的一个协调的歌唱整体,才能使声音通畅无阻,字与声完全统一,各个腔体的共鸣统一就建立在这条柱状的垂直线上。
一般采用“U”母音进行歌唱通道的练习。因为“U”母音最容易获得高位置、深呼吸和较好的喉头位置,同时又可以获得良好的混合声,把头腔、鼻腔、口腔和胸腔用一条垂直线把它们从上至下串起来,从而形成歌唱腔体(又名“垂直U通道)。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支点是歌唱的支持力。歌唱时,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合作,将吸进来的气保持住,即呼气肌肉群工作的同时,吸气肌肉群继续工作,使呼与吸相互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形成上有哼鸣下有叹气的歌唱状态。
歌唱是呼吸的对抗,呼吸的对抗是为了获得声带和共鸣的回应。呼吸对抗强,则声音的力度强,共鸣大;反之亦然。是呼吸的的对抗带了动腔体的震动,产生带有动听音色的共鸣,因此歌唱时,要把力量用于呼吸对抗上,而不是把劲儿用在嗓子上,歌唱是唱共鸣,而不是擂嗓子。
歌唱通道中经常会出现声音位置低、喉音、以及气息浅(提气)等常见毛病。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采用“上哼、中开、下叹”的方法:
上哼:指哼鸣,即鼻腔打开,哼在假声的位置上,有大哼鸣、中哼鸣、小哼鸣之分。
中开:指吸气状态,气息吸进的方向有上有下:“上”指软腭抬起,直达哼鸣的位置;“下”指吸到哪儿抵到哪儿,保持吸气状态,即喉咙的打开。
下叹:即气息叹得越深越好,保持吸气状态,喉咙打开叹着唱,这是歌唱的永恒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