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与红楼梦的缘分至少也有十几年了吧~
初次读还是在高中时代的语文课本上一篇《香菱学诗》,从此我也开始爱上了写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大观园!” 是看完红楼梦后的许多人内心的感叹,我亦如此。我向往青春的少年少女们,吟诗作对,情义深重,书中的每个人都似活灵活现一般。
大学后我又听了蒋勋讲红楼梦,让我再次踏上古典文学之旅,当时看的是《脂砚斋石头记》。在我以前的笔记里写着当时的感受:“对比着书本看,然后听蒋勋解说,瞬间就读懂了许多,以前怎么看都看不进去的东西,现在认认真真的当做文学来看。” 当时蒋勋提到过一个词,就是作者的全知观(像镜子一样去呈现一个人,完全看不到作者的看法,不知道作者喜欢谁不喜欢谁。)这一个理念对我的影响深远,之后我再去看其他作品或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时,我不会再简单的划分为好人和坏人。
《红楼梦》的厉害之处,目前的我无法作出十分专业的文学评论,所以此处引用周汝昌的说法来表达我认同的观点。
「《红楼梦》的伟大,首先在于思想精神的伟大。这种伟大是不容歪曲或篡改的。《红楼梦》的伟大,又在于文笔艺术的伟大——充满了特色与独创,然而又正是中华文化的继承、综合、延伸、运化和发展。
研究者、评论家常常以曹雪芹与英国的“剧圣”莎士比亚(Shakespear)相比并举。如此,则雪芹可称为“稗圣”(稗指小说的别名“稗官”“稗史”)。但莎翁一生写出了三十七八个剧本,他的众多角色人物是分散在将近四十处的;而我们的伟大作家的几百口男女老少、尊卑贵贱……却是集中在一部书里——而且是有机地“集中”“聚会”,而非互不相干。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文学史上唯一创例,无与伦比!这么多大小人物,生活在一处,生死休戚,息息相关,是一个大整体,而不是依次上场,戏完了没他的事,退入幕后,又换一个“登场者”的那种零碎凑缀的章法。此为一大奇迹,一大绝作。
章回小说在明清两代十分发达,其数量之大,远非常人所能想象。因此良莠不齐,高下各异。及其末流,即模式化,俗套多,事迹不外男女私情,人物“千人一面”,毫无个性与思想感情的等差和变化。一到《红楼梦》,立即展开了一幅惊人奇丽异彩的“万尺画卷”,数百人物,各个不同,声口、气质、风格、神态,绝无雷同,而且不只是一个无灵魂的空名字,个个如同现实世界,活现其情境于纸上。这则是又一奇迹,又一绝作。
此外,如鲁迅先生早已指出的:雪芹之写人,打破了以往的旧式,好人一切皆好,坏人一切都坏。《红楼》人物都是如“现实中的人,其性与质都是复杂的构成品,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而不是有意美化或丑化的绝对化认识与做法。正如鲁迅所说:都是“如实抒写”,不是纯主观概念式的褒扬讥贬。作者不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僵死点去观察观照人、物、事、境,而是从众多的“点”或“角”去进行的。他写人,各有其处境、关系、甘苦、哀乐,而不是以作者个人的心意去代替的“一面性”写法。
再其次,《红楼梦》是一部“诗的小说”。这是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就是受其友人盛赞的天才诗人。他的笔下,不管写人写景,写事写境,都带着浓郁的诗意和诗境。在西方,文学分类中诗与小说是截然不同也罕有交涉的畛域。但在中华,特别是到了曹雪芹这儿,诗是无往而不在的,他将诗(不单指体裁形式)融入小说中,别具一种他处少有的美学质素和魅力。
在这一方面,青年读者需要多接触一些古代诗文名作,涵味领会,方能充分感受。」
近日我开始听《savage红楼梦60讲》,又重读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还跟着老师进行了一番思考,老师的十二个问题真是把我绞尽脑汁,让我感受到主动学习的必要性。
课程中提到了黛玉的书单和学习方法,还蛮有意思的,我觉得我也可以从这里开始学诗。正如savage老师说:“ 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像黛玉和香菱的讨论这样,代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合上书,去看这个词句在自己心里,再现出什么东西。” “针对十几岁的香菱,黛玉给出的入门书单特别好,可以从王维,李白,杜甫三人的全集入手。” ——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好主意!!
老师的课程目标有两个:1是读完;2是读懂。
我觉得我目前只完成了第一个,至于第二个,除了感叹书中人物命运之外,红楼梦里的隐藏关卡真是多到我三天三夜都挖不完。愚钝如我估计还得花时间花功夫慢慢来消化吸收,初看不明,暗中皆有作用的地方,须慢慢多读方悟。
不得不感叹一句:“《红楼梦》是中华文明基因库!!”(此乃savage老师的金句)
分享一段savage老师的精彩内容:
「《红楼梦》很神奇的一点是,它是一个文化基因库。文化基因,有个专门的词叫 meme,模因,从社会结构,经济治理,社会组织运行方式,到家庭结构儿女情长;从日常衣食用度,到节日怎么过,除了每个节日都吃饺子,每个节日都要摆什么祭品,吃什么东西,如何行礼,如何祭拜祖先,如何做灯谜,每个节日都有各自丰富有趣的习俗和过法,不是只有吃饺子,红楼梦把这些传统生活方式都给保存下来了;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孩子们对老人的晨昏定省,过节时对祖先的祭拜和礼仪;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玩的各种酒令;更有诗词曲艺,琴棋书画,室内设计园林设计,赏花,日常器皿审美;更重要的是人是在主动的去用心灵再造自己的生活内容,也就是小说中的人写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好像曹雪芹预期到中国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文明,用新鲜的眼睛,以极大的认真和热情去审视原本早该熟惯从而视而不见的身边的一切,这就是元认知。就好像他预见到中国将来会面对很大的变革;似乎是有意识保存中国文化基因库一样。不知道这种对中国文明的元认知是否来自江宁织造府的经历。江宁织造府确实接待过英国商人,经常来讲莎士比亚和圣经。不知道他为什么在康熙乾隆朝就能感觉到有必要保存这种传统文明的方方方面面。保留了古老的,既文雅飘逸又世俗热闹的中国生活和心灵国度。
今天的人,不但是每个节日都只会吃饺子,连春节都不知道该怎么过了,元宵节怎么过,中秋怎么过,生日怎么过,曾经我们都是非常有趣和丰富的。贾母不但会听音乐,而且赏月和听音乐都是临水最好。有文化的人聚在一起,是可以限韵分题,大家吟诗,行雅致的酒令,以此来社交的。」
另外,听到老师讲梅兰芳的那节课,体会到“戏如人生”,这让我一个不怎么看昆曲的人也产生了兴趣想去感受一下了,加餐视频走起~✌️
我的「辅助系」书单:
1、《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写的都是曹雪芹当时生活中的风俗,距今已经两百多年了,两百年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正因为这变化,现在的很多读者对小说中的风俗大多是没有了解的,这样读小说的时候自然会有很大的障碍,也无法获得本来应有的乐趣。邓云乡先生在《红楼风俗谭》中解决的就是这样一种困境。
2、《细说红楼》——周绍良 (关于后40回的文稿逻辑分析还比较有意思。)
3、《红楼梦论稿》——蒋和森 (关于主要的几个人物论和艺术论方面)
4、《红楼小讲》——周汝昌
5、《曹雪芹的故事》——周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