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傲慢》是哈佛大学网红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作品,中文版由刘擎老师作序。许是因它离今天的世界最近,又杂糅历史与时事,作者议论的是酣畅淋漓,读者也不用绞尽脑汁把自己置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
全书以探讨精英们的傲慢之源——“优绩主义”为主线,从核心概念到举例论证均不遗余力,作者全面批判优绩“异化”带来的冲突,最后提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算是给问题稍稍找了个答案。
何为优绩主义?即:成功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命运是靠自己创造的,你所拥有的是你努力付出的交换物,而你所没有的则是不够努力的结果。优绩主义充满鼓舞士气的魅力,单独来看确实没什么问题,各尽所能凭实力获取物质回报与社会地位,好像是不证自明的“公理”。但桑德尔认为,这也正是优绩主义蛊惑人心之处,优绩至上抑制社会跨阶层流动、滋生文凭主义、加大贫富差距、煽动民粹主义……“精英们忘记助于他们成功的时机和运气”,偏向于相信成功是理所当然,从而失去谦卑之心。而优绩主义“则让那些未能向上流动的人自我怀疑,加深了人们对精英的怨恨。”
某种程度而言,优绩主义造成的问题也是公共生活的伦理问题之一。作者引述罗尔斯《正义论》里的观点,没有一个完全公正平等的社会,在机会平等的制度框架下无法回避天分差异带来的“不平等”,天分应当视为社会共同财产,鼓励有天分的人充分发挥能力争取收益分享回报社会,以此调和差异,实现道德正义。基于此,桑德尔给出的答案是,认识命运的偶然性,激发潜在的谦卑与同理心,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自大,设身处地理解弱者,建构起各阶层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链接。
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城邦应由哲人为王,亚里士多德较其老师看的更远,认为应由具有公共精神与实践智慧的人治理国家,为解决公共生活问题开辟了一条更加宽阔的道路。如果说实践智慧更多的靠工具理性支撑,那么公共精神则更赖价值理性加持。撇开桑德尔这个方案在宏观维度的可行性不谈,谦卑毕竟也是小我世界“自在”的源泉。